关于律诗,某一直以为,只能练练笔,律诗由于法度严格,难以辅张,实难恣意,总是参禅入定为秘用,语不涉情理二字,离二边,走中道,可得三昧。故写好律非佛道心肠不能为。
至于湍飞逸兴,则不可据于体裁,某兴来常作古风,又常用新韵,又常用本部词韵,汪洋恣肆,志得意满,兴尽方罢。而律诗,词往往不尽意,务在蕴藉而已。
天一谷兄所论,余实难苟同。优秀的古风作品,不容易作。要以学养才力见识作根基。非仅靠一时的逸兴,看李白、东坡的古风,不得不服其才思敏捷,海雨天风古今中外,纷至沓来,是学力和感情的结合品。很多后人学做古风的易流于易流于矜才使气,更有甚者繁冗拖沓,如今人一些学作的古风,才力不济,更流于长篇聒噪,令人不忍卒读。而短篇律绝,除了以才力铺垫外,以性情涵养之,以只眼捕捉之,某个瞬间即可创作出来,更能出奇致胜,以少胜多。故唐宋以降,诗人作近体律绝众矣,且世随时移,今人作近体的更越来越多。此亦大势所趋也。
此论实难苟同。优秀的古风作品,不容易作。要以学养才力见识作根基。非仅靠一时的逸兴,看李白、东坡的古风,不得不服其才思敏捷,海雨天风古今中外,纷至沓来,是学力和感情的结合品。很多后人学做古风的易流于繁冗拖沓,易流于矜才使事。今天人学作古风,才力不济的话,更流于长篇聒噪,令人不忍卒读。而短篇律绝,除了以才力铺垫外,以性情涵养之,以眼光捕捉之,以瞬间出之,更能出奇致胜,以少胜多。所以从唐宋后诗人作近体律绝得占大多数,且随着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作近体的越来越多。可见大势所趋。
支持支持。
超过56字我只看乐府和李杜韩李贺,其他人似乎浪费笔墨了。
长的更体现功力,所以很多人都努力写长的,而且越写越长,最后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原来自己还写些长的,后来就几乎不敢写了。偶尔写的,也不过四句而已。
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喜欢看的,当然是越短越好,长的都让给小说了,其实小说又有几个人看呢,小说也又让给电视剧了吧。
长的更体现功力,所以很多人都努力写长的,而且越写越长,最后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原来自己还写些长的,后来就几乎不敢写了。偶尔写的,也不过四句而已。
现在社会,大多数人喜欢看的,当然是越短越好,长的都让给小说了,其实小说又有几个人看呢,小说也又让给电视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