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无信读起来顺些,但不合律。
无久信也即无长久的信用之意。
也合律,句中有拗有救,也是比较常用的。
三四句会不会有逻辑上的不顺?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一樣常見[23]。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衹獨看[25]。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一首詩衹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裏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山中寡婦[27]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帶葉燒[28]。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29]!
現在兩舉毛主席的詩來證明:
送瘟神(其二)
毛澤東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答友人
毛澤東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去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裏盡朝暉。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王力《诗词格律》
谢过昆兄,受益不少。:)
另回李版,三四句本意是:月亮从来都不是能寄托希望的,它每夜都在变幻着样子。正如多年前看我一个喜欢的歌手陶哲的访谈,陶反问主持人道:月亮怎么可以代表人的心呢,它变化太多。所以他写了首歌《月亮代表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