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阁题记/作者:余秋雨
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
此阁景观,尽在游人眼底,无须描述;此矶历史,已有碑联如林,不必多言。我需要站在山巅提醒一切登临者的只有一句话: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
由此西溯一千多公里,是二千三百年前中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的家乡。他的吟咏地、流放地和自沉地,都在长江流域。在屈原自沉后的一千余年,又一位大诗人李白与长江难分难舍,他的死因,自唐以来就有溺江之说,且也在采石矾。他死时,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正在长江上游的西川,殷切地思念着他。千古诗魂,系于一江。
也许是因为采石矶离屈原家乡太远,难于遥相呼应,上天又在两端之间的中点黄州, 放逐出另一位受尽磨难的大诗人苏东坡,站在江边歌吟大江东去。
凡是大江大河总会留下诗人们的足迹,这并不奇怪,但我实在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一条大河能与这么多登峰造极的大诗人生命与共、生死相依。因此,即便放到全世界。亡也是无与伦比的诗歌之江。
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是大河文明,而黄河与长江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如果说,中华文明的早期思考和丰功伟业大多在黄河岸边完成,那么,它的诗化风范则更多地托赖于长江。正是这种诗化风范,使中华文明由深厚走向瑰丽,由庄严走向辉煌。
三台阁始筑于明代崇祯年间,后毁于兵燹,现马鞍山市人民悉心重建。气胜当年。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请看我们脚下这默默江流,千百年穿越过战火和霸业,浸润过富庶和贫瘠,营造过美景和灾象,谁能想到,它最终刻画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个伟大民族人格深处的诗性秘藏。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梁武帝长子,他性爱山水,聪慧好学。被立为太子后,在招隐寺读书,于读书间招集文学名流在增华阁编辑《文选》三十卷,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第一部韵文、散文合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太子未及即位而卒,年三址一岁,谥昭明。
读书台建于山腰,为小巧平房三间,门旁柱上有楹联曰:
妙境快登临,抵许多福地洞天,相对自知招隐乐;
伊人不可见,有无数松风竹籁,我来悦听读书声。
房屋四周有回廊,窗明几净,环境清幽。内有石案一块,长约一点三米,宽约半米,厚约十厘米,为太子伏案处。
读书台北还有济祖殿,藏有出土文物,如元氏五蝠(福)捧寿大型碑刻和明代重修招隐寺碑记。
读书台右边为增华阁,是当年昭明太子编辑文选的地方。萧统云集天下才学贤士,包括《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在"山水有清音的"增华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成为南朝文坛的中心。《文选》入选之作,上起周代,下迄萧梁,文体各异,大都文质并重,词藻华丽,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阁内正中墙有《增华选文图》,左墙角有一博古架,陈列昭明文选样本。门旁楹联为:
景仰古贤风,此地得江山之助;
熟精文选理,斯人与翰墨为缘。
增华阁、读书台面临群山环抱林木幽深之境,气魄宏大,别有洞天,使人有"四周有山疑无路"之感。
http://www.cq66.com/since/images/zhenjiangjingsh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