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诗词创作的三维说,经修正后,重新贴出来,话语还比较毛糙,阐释的也未必十分全面,还期得到大家的共同探讨,并期能对当前网络诗词的创作,有所救弊:
诗词创作的三维原点——道。古云:诗言志,或云:文以载道。中国文学的传统,从来都不把文字作唯美的来看。道,可道,非常道。在这里,就是所谓的主题思想。没有道的存在,所有的文字,无论再华丽,都是散漫的、没有生命的文字,便不被称之为文学或者艺术。
诗词创作的三维轴线——情、景、韵。诗词的创作过程,就是情(意)、景(境)、韵的交融过程。优秀的诗词作品,必然是情景韵相互和谐、相得益彰的作品。华钟彦教授说“人生而具情意,情意者诗词之主也。情意随境遇而变迁,诗词之作,亦必随之而有阴阳惨舒之不同。” 无论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实际上都应有此情意在。不同者,只是情意的显隐。诗词是文字的艺术,好的诗词作手,都会通过景(境)的刻画,来彰显情意,来丰富主题。诗词是韵的文学,诗词必定要讲究诗词的韵与律,破坏了韵与律,就是破坏了诗词本身。同时,好的诗词,必须要有好的韵律,有好的韵味。有好的韵律,未必就能产生好的韵味,但没有好的韵律,必产生不出好的韵味。韵味与意境相通,在情景交融的过程中,自会有意境,也会有韵味,但有了韵律,此韵味才是诗词之韵味,否则亦可是散文之韵味,是其它种种文体之韵味。值得探讨的好文章,我认为先生不要太吝惜笔墨,应该更清楚的阐释,并适当引用例证,尤其是韵律问题。我先前在谈到有关自由体诗时曾说过:“如果说在传统诗词中功力不逮者,常有凑韵成章之嫌,而现在有的诗人却偏偏要错开韵,从不强调押韵到有意不押韵,从大众白话到抽象朦胧,从提倡大众参与到存心让人看不懂。尽管现在的很多语录体也有思想、有感情、甚至隐喻着深深的哲理,也有诗的排列。可以说是美文,是佳句、但作为诗来发表,总让人感到是一种文体潜越。让人信服的资本都没有......”先生“诗词创作的三维说”实际上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刚在抱香斋里读到兄的那个帖子。这些都是我不算很成熟的想法,再慢慢补充吧。
看了兄的诗词与文字,看来对当今新诗与诗词的发展,有很多思考的。理论版块一直比较冷清,不仅是诗昆,包括其他论坛,都是偏于创作,而对理论上的探索比较薄弱。热闹一些的,或者是打口水仗,或者是跟帖说些不着边的话,近于灌水。
如果创作完全服从于理论的指导,创作就会走向偏执,只是跟着几个所谓的专家、教授打转转,肯定不行。但如果诗词的发展,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容易找不到方向,为着自己打转转。理论与创作,对于个人,不一定都要,但对于诗词,却就像它的两条腿,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跛脚。
刚在抱香斋里读到兄的那个帖子。这些都是我不算很成熟的想法,再慢慢补充吧。
看了兄的诗词与文字,看来对当今新诗与诗词的发展,有很多思考的。理论版块一直比较冷清,不仅是诗昆,包括其他论坛,都是偏于创作,而对理论上的探索比较薄弱。热闹一些的,或者是打口水仗,或者是跟帖说些不着边的话,近于灌水。
如果创作完全服从于理论的指导,创作就会走向偏执,只是跟着几个所谓的专家、教授打转转,肯定不行。但如果诗词的发展,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容易找不到方向,为着自己打转转。理论与创作,对于个人,不一定都要,但对于诗词,却就像它的两条腿,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