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他指出:“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的产物。”是“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灵感思维,又叫感应思维,或直觉思维,医学上称第六感觉,心理学称潜意识,佛家称这种现象叫做顿悟。科学家、发明家的突然发现,文学家、艺术家的精品创作,也多是出自于一瞬间的“灵感来了”。 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复杂的器官。从原始生物仅有的条件反射机能,进化到如今,不仅会记忆,还会思维,这要归功于大脑细胞的作用,它既是记录仪,又是存储器,它既有信息发射功能,又有信息接收的功能。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就像大脑不能脱离人体而活动一样,从大脑到人再到宇宙,本来就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用信息连接的。所以,宇宙间存在的客观事物,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大脑细胞是能够感应到的。 相信古代人没有现代人见识广,但绝对不能说古代人是弱智或智慧低能,例如盲人耳朵的灵敏度就比正常人的好。古人在没有试验室,没有任何设备仪器的条件下,“被迫”启动大脑器官,把灵感思维发挥到极致,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看似神秘的文化奇迹。 孔子曰:“易无思也,无畏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段话颇通道教的理义。“道”是宇宙的本源,“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修道者必须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即“寂然不动”,才能“感而遂通”,才能修成正果,才能得道“升天”。 占卦常常要启动灵感思维,有动象则问,有奇异之事则占。易学奇才张延生从一个柿子掉下来,砸在一名学员的腰部这样一个偶然的异动事件,一瞬间灵感突发,推断出这个学员的校长下了台,学校在西南方,是因为两个学校合并后多出来一个校长,导致该校长安排不了而下岗。柿子掉落本来是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偏偏掉在这个学员身上?这是巧合?由于信息的关联,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其中折射出必然的因果。 又如:某人问婚姻大事成否?突然间传来欢歌笑语声,断卦人撇开卦象直断:“恭喜你,回去准备办喜事吧!”这个灵感就是通过喜讯的链接触发的。 佛门就更加重视灵感了,他们修炼的就是灵感。真正的得道高僧都是大彻大悟者,能够感知神秘现象。佛家相信万物皆有灵,故劝世人要善待万物。 |
深有此感,曾亦用此方,多有验。
呵呵,我可不这样想,
我听说,大象的次声波能发出十公里,鲨鱼能感知极微静电达五公里,这些,都是动物对外部信息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在人身上有吗?我想是有的,只是不明显,如,波过短的声波,耳朵不能听见,但空气必定有感应,有能量的传递,人要对细能量变公的感知,一定要通过耳朵吗,或是眼睛吗,或是鼻子吗,呼吸的节奏,温度变公,毛孔收张,心律变化,还有,那些静电,超出人视觉感知带来的身体任何细小变化,都代表一种能量变化结果,但感知他们,一定要静下心来.
举个古例:
商纣王二十年(公元前1057年)仲冬,文王薨,武王即位,尊子牙为相父,周公旦为辅,励精图治。九年后,武王东渡黄河,与天下八百路诸侯不期而会,同至孟津。武王驾坐龙舟,至中流,见白浪滔天,忽旋窝内水势分开,一尾白鱼跳入舱来,左迸右跳,有四五尺高。武王唬了一跳,问:“此鱼入舟,主何凶吉?”子牙道:“鱼入舟者,主纣王该灭,周室当兴。”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府取以祭。”裴骃集解引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众与周之象也。”
我觉得这个还是跟现在的所谓科学还是有些差距的,有时候看东西也不要老用现在的所谓科学思维去想,中国的文化毕竟跟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这样只会去误导自己。现在这种方法,一般的术数人士称为“心易”(取自《梅花易数》),其实这个古人早就会了,很多的古贤圣人知而不言,大概这个在春秋的时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玩艺。测字,是这方面的分支。
易经推算,本无必然结果。全看推算的人见识高下与否。同是一卦象,积极与消极,刚健与阴柔,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判断。其不在易的卦象,而在易的方法。
易经推算,本无必然结果。全看推算的人见识高下与否。同是一卦象,积极与消极,刚健与阴柔,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判断。其不在易的卦象,而在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