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页 搜 索

 
栏 目 导 航
【二二二二】
相 关 文 档
    当前位置:首页>>【一一一一】>>【二二二二】>>文章>>关于20世纪山水画的学术探讨
关于20世纪山水画的学术探讨
    ■黄剑</P><P>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关于“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学术讨论,也越来越引起美术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关注。本文对相关研讨略加梳理,供读者参考。</P><P>    “承”与“变”</P><P>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薛永年教授在《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一文中认为,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变,然而真正改变山水画的题材内容、社会功能与文化观念,包括学习山水画的方法,还是近百年以来的事。百年来山水画之变大略经历了以下过程:由画法之变,到学画方法之变,到艺术源泉之变,到题材内容之变,到艺术功能之变,到画家身份之变,到山水画文化观念之变,再到新时期方方面面的又一变。不过百年以来的大环境下,对西学的取舍,对古代形成的“图真”与“造意”两种传统的选择与变异,导致了山水画的非线形发展,形成了更多借古开今或更多引西入中两种取向的互争、互补与融合。近二十年来,山水画又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接受了新一波外来文化的刺激,在反思百年得失中发生了开拓与复归并行的又一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郎绍君教授在《20世纪山水画的“承”与“变”》一文中也指出,20世纪的山水画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清代以来“正统”山水画的没落与变异,对宋元山水画的推崇与学习,“北宗”的复兴与南北的融合趋势,对明清个性派山水画的研究与提倡,以写生为主要途径的新山水画的出现,以移植西方风景画为基本特点的彩墨风景的兴起,此外还有诸多具有特别值得关注的个人经验。</P><P>    为山水画招魂</P><P>    与上述专家的观点相反的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彭德教授认为20世纪山水画并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变,他在《失魂落魄——20世纪山水画评议》一文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山水画本来是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宿敌,可是20世纪的山水画却丢失了这个超凡脱俗的魂,中国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世态价值的改变,提醒人们应该为山水画招魂,使它成为当代文化的镇静剂。广州美术学院的黄专教授在《山水画走向“现代”的三步》一文中把百年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观念史”,并将它置于“现代化”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中去考察。黄教授认为山水画由一种古典画种向一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题材转换在20世纪经历了文化改造、意识形态改造和现代主义改造三个历史节点,尽管这三个历史节点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导因和矛盾关系,但追求“现代化”的观念则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基本逻辑,所有关于山水画改造的艺术方案几乎都是在这种理想中开始和完成的,尽管对“现代化”这个词义的理解千差万别。</P><P>    质疑“新中国画”</P><P>    厦门大学教授洪惠镇提出了《山水画三美论》,他认为山水画有三美:构造美、意境美、笔墨美(青绿山水为色彩美),它们是由山水画的三个要素——构造、意境、笔墨(色彩)构成的。三美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审美取向,也是山水画品评的理论框架。《美术观察》杂志的张桐瑀针对当前山水画好看而不耐看的问题,指出当代山水画笔法与画法的舛误,已使笔墨失去了耐人品味的精神内涵,而境界的迷失又使不耐久观的当代山水画更加显得粗糙乏味,并认为如何解决“新奇形式”与“完美形式”的矛盾,是当代山水画的当务之急。艺术评论家王南溟的《“新中国画”对笔墨的误导》,对所谓“新中国画”提出了更为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新中国画”虽然也大谈笔墨,但是这种笔墨已经离笔墨自身的要求越来越远而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他以徐悲鸿、李可染、黄胄、张仃为案例来说明笔墨是如何在“新中国画”中一步步被速写样式所取代,从而导致了“新中国画”的笔墨与黄宾虹在笔墨认识上的根本性背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黄河清教授也指出,中国绘画里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革命”和“(绝对)创新”,而是强调“通变”,中国绘画中的“创新”求变,都是以“雅”为限度,稍有过之,便落入“狂怪”、“墨猪”、“纵横习气”。今日中国艺术批评家时髦使用西方概念,而不再使用“通变”这个语言概念,其实是遗忘、失落了这个中国文化的伟大智慧。以上论点可以说是切中时弊,发人深省。</P><P>    “象外之象”</P><P>    牛津大学的海外著名美术史家苏立文教授,则以中国山水画中“象外之象”的话题来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同西方艺术审美观念之冲突这一主题,苏立文教授通过检视中国古代画家和西方画家对于山水和自然的不同观念与态度,以及林风眠、赵无极和朱德群等20世纪的中国画家的作品,发现在许多西方人的眼中似乎完全抽象的中国画家的画中,所谓的“象外之象”是那么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泯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沈揆一教授在《山水:当代中国艺术中一种文化意识的重新诠释和建构》一文中认为,当今工业化和都市化在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使得艺术家眼中的“山水”也在发生着变化,重新诠释和建构“山水”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意识体现在当代中国艺术中。中国台湾罗青教授的《都市山水美学初探》,对如何从农业时代“天人合一”的山水美学转向工业时代的山水美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向当代艺术家提出了如何运用墨彩抒情山水去处理都市风景的迫切问题。</P><P>    各领风骚</P><P>    在个案研究类中,20世纪的海上画派、北京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等重要的地域画派,以及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李可染、陆俨少等重要的山水画家,均有专文研究。上海大学徐建融教授在《20世纪的海派山水画》一文中详细论述了海派山水画的师承与流变,对重要画家的画风逐一进行了分析,并从艺术市场的角度再次重申了作者近年来对“画以人传”与“画以画传”这一问题的一贯主张。故宫博物院的单国强研究员则在《20世纪初的北京画坛与山水画创作》一文中对与“海派绘画”相对应的“京派绘画”作了系统性考察,指出20世纪初的北京画坛,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尤其是一二十年代,山水画堪称“最盛”,然而总的趋势是以承继和弘扬传统绘画为主,而这一特色正是“京派”绘画的基调,其后的北京画坛也是循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的,并崛起了当代中国画诸多大师,如齐白石、陈半丁、溥儒、于非闇、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王雪涛等,在20世纪不同时期各领风骚。
 
 
诗学昆裔 诗坛昆玉 诗国昆仑
© 版权所有 诗昆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中心
苏ICP备05058999号-1
苏公网安备:32111102000144号
访问统计: Since 200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