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页 搜 索

 
栏 目 导 航
【多景诗昆】
【多景社课】
相 关 文 档
    当前位置:首页>>【诗词风华】>>【多景诗昆】>>文章>>江上行歌集序
江上行歌集序

于文清

今年的重陽佳節,多景詩社將迎來五十五周年社慶,社友商量著出個集子,這似乎也成了多景詩社的慣例了。五年前,也就是多景詩社成立五十周年的時候,出過一個《江上題襟集》,由七位社友自選詩詞作品各五十首,彙印成册,用於交流,也為新時期多景詩社存了一筆流水賬。

五年來,但凡春秋佳日,雪月花時,多景社友都在舉行著不同形式的雅集,有應事的, 也有專題的,形式雖然鬆散,但也是每次都有篇什出來,陸續刊發於《多景詩詞》雜誌,還 篩選其中部分佳作,以多景版塊的形式發佈於“雅集文化網”“中華書畫家”“詩潮”等網 媒、紙媒,使多景詩社作為東南重鎮而知聞天下。五年了,聚聚散散,寫寫停停,又到了將 五年間作品匯總的時候了,但我們眞正的好詩在哪裏?

我有時候在想,好詩是需要留存的,差詩就是用來散佚的,留存和散佚不是作者説了 算,誰説了算?光陰。當年的一些少作,現在自己看了都臉紅,卻還都認眞地印了集子,以 為可以不朽。書家解決這事的辦法就是對外宣稱以舊作換新作,將流傳在外面的少作回收過來,再給人家寫新作,這些書家是有責任心的,他是要對歷史負責任。詩家怎麽回收 呢?這時才領悟古人所説“著書忌早”是多麽的靠譜。“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但什麽 樣的詩纔算好詩呢?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寫字首先要臨摹,臨寫古人名迹,了悟其中的用筆、結字,再觸 類旁通,再融會貫通,結合自身才情個性,逐漸形成自家面目,這是學書的過程,學詩又何 嘗不是這樣呢?楊誠齋就説過“格律是空架子”。對仗、押韻這些全對,就是詩不好,沒有 詩味,這説明我們還不善學。我個人的體悟是,不妨在古今大家中選擇一兩家合自己口味 的,讀透讀爛他,再一氣臨寫他幾百首,自有可觀。看古人是怎樣寫春風秋月的,怎樣寫離痕欢唾的,是用直筆還是曲筆,是怎樣百般雕鑿而不露痕迹的,就這麽簡單。不斷積累,不斷否定,你就再也不願意重復古人了,更不願意重復自己了。

中國的詩書畫藝術對臨摹和創作是沒有明确界限的,到博物館一望便知,倣某某名家 圖式的,用某某名家筆意的,滿目皆是,但都不妨礙他們作為精品藝術而登堂入室。詩詞亦然,從來沒有未取法古人而自成一家的。這便是説的“借古開今”,不借古,怎開今?因 為詩詞一門極講究傳承,沒有入古,創新便是扯淡。要把古人喫透了,找出古人無暇顧及的地方,看看還有沒有機會做點文章,果能如此,你也就創新了。還是在古人那裏討點生活吧,“積百家米煮成一鍋飯”,那纔是你自己碗裏的飯。

都知道李賀有個錦囊,每得佳句,便投入錦囊,回家再綴成篇什,但他沒説這些斷句是 怎樣拼接的。比如絶句,第一句和第四句可調換一下麽?説不定第四句換作第一句更加 “字響調圓”呢。這些都是沒有成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想古人那看似天然滑趟,實則精心打磨的東西不排除有這樣的小動作。

陳永正先生當年就曾指出我律詩存在的問題。我拿出幾頁新寫的律詩稿子請他看看, 看完他説:“詩味都好,但全是字”。我一時大惑,後來了悟,是説我通篇過實,不太透氣。 於是聞過則改,見賢思齊。曹長河先生也曾教我作七絶結句的三字訣,曰:“不必然”。凡此種種,都是機緣,聽到了便學到了。僅以“全是字”和“不必然”來觀照當下詩壇,能看的已是不多了。

値此多景詩社五十五周年社慶,編個《江上行歌集》應個景,自是好事。將社友這幾年 的作品拿出來看看,大家有个評判,對今後的創作也有好處。我是深望多景同仁沉潛下 來,不要為網路上的炫技鬥巧所左右,不要為時務上的喧囂嘈雜所攪擾,一心一事,寫出 旣深具古質又別饒今姸的當代新古典詩詞,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復興保留一門正脈。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九日
                                                       於永州旅次

诗学昆裔 诗坛昆玉 诗国昆仑
© 版权所有 诗昆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中心
苏ICP备05058999号-1
苏公网安备:32111102000144号
访问统计: Since 200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