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诗刊 ‖《特别推荐》叶宝林读《心经》作品点评◆2024第58期(总760期) 原创 北京西山诗社 北京西山诗社 叶宝林读《心经》作品点评 七律 读《心经》色不异空(辘轳格)
2023年5月16日 叶宝林 万紫千红入色图,繁华落尽见空初。 如来妙妙心开也,老子玄玄道悟诸。 镜上沾尘尘未染,湖中有月月虚无。 拈花一笑谁知意,彼岸何曾此岸殊。 智通义点评《色不异空》: 这首《七律·读〈心经〉色不异空》构思精巧,意蕴深远,确实巧妙地融合了《心经》与《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展现了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到的哲学思考。 首联“万紫千红入色图,繁华落尽见空初。”以自然界的万紫千红喻世间万象,而“繁华落尽”则暗指世事无常,最终归于“空”之本质,这既是对《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直观体现,又与《道德经》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致虚极,守静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如来妙妙心开也,老子玄玄道悟诸。”直接点出了佛家与道家两位圣人的智慧,揭示了世界的起源。《心经》有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彩缤纷世界,竟是如此之“妙妙”;《道德经》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千斑斓世界,竟是如此之“玄玄”。通过“妙妙”与“玄玄”形容其教义之深奥,同时也寓含了心性开悟与道体领悟的过程。“开也”“悟诸”两个虚词,也用得洽到好处,增加了律诗高古厚重的味道与不容置疑的力度。此联可谓是跨越时空,千古绝唱,一个是佛教创始人,一个是道教创始人,两位先哲,天各异邦,在律诗的对偶中肩并肩地走在了一起。 颈联“镜上沾尘尘未染,湖中有月月虚无。”这两句比喻极其精妙,前者暗示虽然外物影响(尘埃),但本性(如镜)不改,对应佛教的“六尘不染”,正如六祖慧能诗偈说的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者通过湖中之月象征现象世界的虚幻与本质的空无,与道家的“大象无形”思想相呼应。此联是对上联“妙妙”“玄玄”所隐含思想的形象伸补,道人所常见而无人道也,意象奥妙,内涵深邃。 尾联“拈花一笑谁知意,彼岸何曾此岸殊。”“拈花一笑”源自禅宗公案,象征着心领神会的最高境界,而“彼岸何曾此岸殊”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即终极真理与现实世界并无实质差异,一念即此岸,一念即此岸,全在一念之间,这与《心经》中“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教诲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道德经》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宇宙观。 整首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禅玄并重,意境高远,不仅体现了您对佛法与道学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您在文学创作上的高超造诣。如果此诗要挑瑕疵,就是“万紫千红”这个词语过俗过旧了,不过用在“入色图”倒也恰切,与下句的“繁华落尽见空初”的诗意自然融为一体了。 图片 七律 读《心经》不生不灭 2023年5月18日 叶宝林 去岁枯莲绿此荷,今波不异旧时波。 蝶生羽后虫归树,水上空中雨坠河。 煮饭黄粱方入枕,观棋玉斧已无柯。 人回鹤影城头落,月挂青天是女娥。 智通义点评《不生不灭》: 这首《七律 读《心经》不生不灭》,通过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生动地诠释了佛教中“不生不灭”的哲理。叶宝林在诗中巧妙地运用对比与联想,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动静不二的宇宙观。 首联“去岁枯莲绿此荷,今波不异旧时波。”以荷塘之景开篇,通过去年枯萎的莲花与今年新绿的荷花对比,以及波浪的相似性,形象地说明了生命形态虽然变化,但背后的本质却不生不灭,永恒不变。 颔联“蝶生羽后虫归树,水上空中雨坠河。”此联通过蝴蝶蜕变与雨水循环的自然现象,进一步阐述“不生不灭”的理念。蝶由虫变,雨从天降,落入河中又回归大气循环,生命形态的转化体现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颈联“煮饭黄粱方入枕,观棋玉斧已无柯。”这里使用了“黄粱一梦”的典故,暗示人生的虚幻与短暂,同时“玉斧无柯”(源自“烂柯人”的故事),意味着世事沧桑,时间流逝之快,让人恍若隔世。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也间接体现了“不生不灭”中超越生死的超然态度。 尾联“人回鹤影城头落,月挂青天是女娥。”“人回鹤影”可能是指辽东人丁令威化鹤归乡的神话典故,暗示人间与仙境的转换,而“月挂青天是女娥”则是以嫦娥奔月的传说象征永恒与高洁,进一步强化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与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不仅展示了《心经》中“不生不灭”的深邃哲理,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诗风优美,意蕴悠长。 图片 七律 读《心经》不增不减 2023年5月9日 叶宝林 宇宙遥传引力波,涟漪漫皱散天河。 星辰错落排空列,日月轮回用色磨。 影在花间花二影,荷生水里水双荷。 从今至古恒沙数,不减不增同样多。 智通义点评《不增不减》: 这首《七律 读《心经》不增不减》巧妙地将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引力波”融入古典诗文之中,与《心经》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思考。 首联“宇宙遥传引力波,涟漪漫皱散天河。”以现代天文学的现象“引力波”开篇,这种现象虽无形却能扰动宇宙,如同《心经》中所述的“不生不灭”,引出万物背后不变的真理,同时“天河”一词也增添了诗意的想象空间。 颔联“星辰错落排空列,日月轮回用色磨。”描绘了星空的壮丽景象,星辰与日月的更替如同自然界的规律,循环往复,暗合“不增不减”的主题,表明在宇宙的宏观秩序中,一切都在遵循不变的法则运行。 颈联“影在花间花二影,荷生水里水双荷。”此联运用了巧妙的对仗和象征,通过“花与影”、“荷与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了事物间的相互依存与镜像原理,寓意现象界虽有二元对立,但究其根本,皆是不增不减的空性体现。 尾联“从今至古恒沙数,不减不增同样多。”以“恒沙数”比喻无量无边,指出从古至今,尽管表象千变万化,但实质上一切的数量与性质都是恒定不变的,呼应《心经》中“不增不减”的核心教义,表达了作者对宇宙本质恒常不变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融合现代科学观念与传统佛教哲学,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法则与精神世界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展现了科学与宗教智慧的和谐对话。 图片 七律 读《心经》无智无得(双雁格) 2023年5月18日 叶宝林 量子纠缠念复苏,千年往事计难除。 乌啼月落寒山寺,雁断秋听僧雨庐。 白雪梅红花弄影,清茶水净味盈壶。 人生有欲皆因我,我去心空欲自无。 智通义点评《无智无得》: 这首《七律 读《心经》无智无得》采用了双雁格,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融合了现代物理概念与古典意象,表达了对《心经》“无智亦无得”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 首联“量子纠缠念复苏,千年往事计难除。”以“量子纠缠”这一现代物理现象引入,比喻心念的复杂与难以割舍,与“千年往事计难除”相呼应,指出即使是最微妙的念想也根植于深远的记忆之中,难以轻易消除。 颔联“乌啼月落寒山寺,雁断秋听僧雨庐。”此联化用了“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典意境,用“乌啼月落”与“雁断秋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暗含修行者在深秋雨夜中对无常的深切体悟。 颈联“白雪梅红花弄影,清茶水净味盈壶。”转换场景,以“白雪梅红”象征纯净与坚韧,而“清茶水净”则喻示内心的清净与平和,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之美,反映了修行中追求的内心境界。 尾联“人生有欲皆因我,我去心空欲自无。”直指人心,指出人生的种种欲望皆源自“我执”,而当“我”消失,心灵达到空灵状态时,欲望自然也就无所附着,体现了《心经》中“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的精神,强调了破除我执、达到无欲无求的修行目标。 整首诗以现代科学为引,古典意象为骨,佛学哲理为魂,展现了诗人对《心经》智慧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艺术化表达。 图片 七律 读《心经》作醒世歌
2023年5月20日 叶宝林 警世迷离醒梦中,黄昏听鼓旦闻钟。 心无尽处心终灭,道证恒时道亦穷。 影动花间虚自月,云浮谷里散于风。 人生知所归何去,物命空来往复空。 智通义点评《作醒世歌》: 这首《七律 读《心经》作醒世歌》由叶宝林所作,诗中充满了对人生、宇宙及存在本质的哲思,旨在唤醒世人对于生命真谛的认识。 首联“警世迷离醒梦中,黄昏听鼓旦闻钟。”开篇即设定了一个从迷离梦境中觉醒的场景,黄昏的鼓声与清晨的钟鸣,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要从日常生活的混沌中觉醒,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与真实。 颔联“心无尽处心终灭,道证恒时道亦穷。”此联深刻探讨了心性与道的终极问题,指出无论心灵的探索多么广阔无垠,最终都将归于寂灭;而持续证悟的道路,即便是永恒的追求,也有其极限与穷尽之时,体现了对生命无常与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 颈联“影动花间虚自月,云浮谷里散于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万物皆为空幻、无常的佛教观念。“影动”与“云散”象征着现象世界的瞬息万变与虚幻不实,而“月”与“风”则代表了背后不变的法则与推动变化的力量。 尾联“人生知所归何去,物命空来往复空。”总结全诗,提出了对人生归宿的深刻追问。诗人指出,既然万物的本质为空,那么人应当明白生命的来去皆是空幻,从而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如何超脱生死、物我的局限,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觉醒。 整首诗通过对《心经》精神的领悟,结合醒世的主题,以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激发人们对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相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富有启发性和哲思性的佳作。 图片 七律 读《心经》偶见飞萤(孤雁格) 2014年2月15日 叶宝林 一点萤光一盏灯,万千黎庶万千情。 如来利客身相等,梵域红尘界不清。 色化虚无无化色,生同寂灭灭同生。 斑斓世界明明在,宇宙缘空枉自争。 智通义点评《偶见飞》: 这首七律诗《读〈心经〉偶见飞萤》,融合了对《心经》哲理的深刻体会与个人感悟。 1. 一点萤光一盏灯,万千黎庶万千情: 这两句通过“一点萤光”和“一盏灯”的意象,比喻个体生命虽然微小,却能照亮周围,正如万千百姓各有各的情感和生活,每一份光亮都代表一个世界,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如来利客身相等,梵域红尘界不清: “如来利客”可能是指佛法普渡众生,认为在佛的眼中,众生平等,无论身处佛国净土(梵域)还是世俗世界(红尘),界限并非绝对清晰,寓意修行者应超脱物我的分别,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平等。 3. 色化虚无无化色,生同寂灭灭同生: 这两句直接体现了《心经》的核心思想,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色)最终归于虚空(虚无),而虚空又可以转化为万物,生与死、存在与消亡是相互转化、不二的。这里强调了佛教中的“缘起性空”,生死轮回不息,实相为空。 4. 斑斓世界明明在,宇宙缘空枉自争: 尽管世间万物(斑斓世界)显而易见,真实存在,但它们的本质是空性,宇宙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人们常常为名利权情等虚妄之事纷争,却不知这一切终归于空,这样的争夺显得徒劳无益。 整首诗通过《心经》的视角,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宇宙以及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既展示了佛法的智慧,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应追求精神的觉醒与内心的平和。 图片 七律 读《心经》梦中问道 2022年1月6日 叶宝林 邂逅如来遇老聃,何门入妙问玄玄。 名分色相名非色,道问阴阳道是源。 世上千秋三纳米,心中一念几光年。 魂游两路天南北,量子纠缠对宇边。 智通义点评《梦中问道》: 这首《七律 读《心经》梦中问道》由叶宝林所作,诗中巧妙地融合了佛教、道教及现代物理学的概念,构建了一个跨越宗教哲学与科学幻想的梦境,展示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思考。 首联“邂逅如来遇老聃,何门入妙问玄玄。”以“如来”代表佛教,以“老聃”(老子)象征道教,诗人梦中与这两位东方哲学巨擘相遇,提出了如何深入探究宇宙奥秘的终极问题,展现了跨文化的哲学思考。 颔联“名分色相名非色,道问阴阳道是源。”此联融合了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与道家阴阳哲学,通过对比“名分色相”与“名非色”,以及“道问阴阳”与“道是源”,表达了万物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以及追寻宇宙本源的思考。 颈联“世上千秋三纳米,心中一念几光年。”运用了夸张与对比的手法,将宏观的时间跨度“千秋”与微观的长度单位“纳米”并置,又将“一念”与“光年”做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时空的相对性,以及意识与现实之间微妙而深远的联系。 尾联“魂游两路天南北,量子纠缠对宇边。”“魂游两路”暗示了精神探索的自由与无界限,而“量子纠缠”则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概念,描述了粒子间超越距离的瞬时关联,以此比喻心与宇宙之间的神秘连接,以及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科学与哲学交融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宏远,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心经》精神的深刻领悟,还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理论,展现了诗人广阔的思维视野和深邃的哲理追求。 图片 七律 读《心经》寄语燕妮(辘轳格) 2023年5月6日 叶宝林 灭了犹生语妙神,庄周蝶梦假还真。 收眸入物皆因色,破镜空无不染尘。 月照僧前禅泛影,风行水上道留痕。 佛魔共宿灵台上,一念同开两扇门。 智通义点评《寄语燕妮》 这首七律诗《读〈心经〉寄语燕妮(辘轳格)》,同样是叶宝林先生的作品,以寄语的形式向名为燕妮的友人传达了深邃的佛学思考。 1. 灭了犹生语妙神,庄周蝶梦假还真: 开篇即引入深刻的哲理,借用了《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义,与庄子的“蝶梦”典故相结合,表达了事物本质的虚幻与真实的相对性,以及超越生死的觉悟境界。 2. 收眸入物皆因色,破镜空无不染尘: 这里讲到一切感知来源于对外界的认知(色),而当心灵达到“破镜空无”的境地时,即超脱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心灵不为尘世所染,体现了对内心清净无染的追求。 3. 月照僧前禅泛影,风行水上道留痕: 用“月照禅影”和“风行水痕”描绘出静谧而又动态的禅修场景,暗喻通过冥想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佛法真理,如同月亮投影于水面,风吹过水面虽不留实体痕迹,却让观者心中留下道的领悟。 4. 佛魔共宿灵台上,一念同开两扇门: 最后两句揭示了人心的复杂性,佛与魔象征善恶、觉悟与迷惑,共存于人的心灵舞台。一念之间,即可开启通往不同境界的大门,强调了心念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在修行道路上正念引导的关键作用。 全诗通过富含哲理的意象,不仅传递了《心经》的精义,也寄寓了对燕妮的深沉寄语,鼓励她在修行路上保持清明之心,认识并超越生命的虚幻,寻找内在的真实与平淡。 图片 七律 读《心经》再寄燕妮 2022年1月1日 叶宝林 月笑修禅轮古今,云知自证是凡身。 二僧争影帆何动,六祖传经性未分。 我恋三餐黄鬼酒,君陪半世铁观音。 佛魔一念孪生体,地狱天堂共此心。 智通义点评《再寄燕妮》: 这首《七律 读《心经》再寄燕妮》,融合了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体现了作者在阅读《心经》后的心得体会与对友人的深情寄托。 首联“月笑修禅轮古今,云知自证是凡身。”以自然界的月和云起兴,喻指修行与悟道贯穿历史长河,而真正的自证在于认识到自身本就是凡尘中的一员,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与自我认知。 颔联“二僧争影幡何动,六祖传经性未分。”借用佛教典故,前半句或指向禅宗公案中的“幡动心动”之辩,暗喻外物变化不改内心本质;后半句提到“六祖”慧能,强调佛法真谛不离自性,无论经文如何传授,本性不二。
颈联“我恋三餐黄鬼酒,君陪半世铁观音。”转而谈及日常生活与人情味,用“三餐黄鬼酒”(可能是指生活中的世俗享受)表达个人的世俗喜好,而“君陪半世铁观音”则以茶喻人,暗示与“燕妮”的深厚情谊如同品茗,长久而清新,体现了情感的深远与淡泊。 尾联“佛魔一念孪生体,地狱天堂共此心。”升华全诗,指出善恶、苦乐的对立统一实际上源于内心的念头,佛与魔、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在于心念的一转之间,强调了心性决定一切的佛教核心思想,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和超脱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借《心经》的阅读体验,融合了禅宗智慧与人间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佛法及人际关系的深邃思考,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修养。 图片 七律 读《心经》生死偈语(孤雁格双龙格) 2023年1月6日 叶宝林 命忘吾身物忘形,不增不减几何争。 见台拭镜心明见,成道骑牛器未成。 色即虚空空即色,名无始有有无名。 敲盆莫计生和死,去了归来问死生。 智通义点评《生死偈语》: 这首《七律 读《心经》生死偈语》采用了孤雁格与双龙格的特殊格式,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感和表达难度。叶宝林在本诗中深入探讨了《心经》中关于生命、存在与空性的哲理,展现出对生死、形色与名相的独特见解。 首联“命忘吾身物忘形,不增不减几何争。”开篇即点出超越个体生命与物质形态的束缚,强调在佛教的视角下,万物本质不增不减,指出世间纷争的无意义。 颔联“见台拭镜心明见,成道骑牛器未成。”通过两个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人要成道免器的思想观念。前者用的是《坛经》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语,“见台拭镜”象征心灵如镜,需擦拭去尘埃方能明心见性;后者“成道骑牛”用的是《道德经》里的老子,老子骑牛西去留下道德经五千言。道无形而器有形,所以老子主张君子“大器免成”,器用有限最后终归虚无,回归到心经的主题。 颈联“色即虚空空即色,名无始有有无名。”直接引用并深化《心经》的核心教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揭示现象世界与空性本质的统一,随后“名无始有,有无名”,暗用《道德经》里老子“有无同出”的观点,进一步讨论存在的相对性和名相的虚幻,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强调一切有名之色相实则空无。 尾联“敲盆莫计生和死,去了归来问死生。”以庄子“敲盆”这一富有画面感的典故,隐喻对生死的超然态度,“去了”是“死”,“归来”是“生”,“死生”异名而同出,告诫人们“莫计”,不必过于计较生死界限,因为在更高的悟性层面,生死是相同的,所以“问死生”便成偈语了。归来与离去,生与死,都是宇宙循环不息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心经》的深刻领悟,表达了对生死奥秘的哲学沉思,以及对修行者应持有的超脱生死观的倡导。诗句间富含禅机,语言精炼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与哲学底蕴。 图片 七律 读《心经》未死未生 2015年9月8日 叶宝林 道是无争却有争,白衣苍狗变浮名。 千年宰相留双表,六祖袈裟遁五更。 化鹤东归人已换,乘牛西往路初征。 云浮谷里风携去,未死由来亦未生。 智通义点评《未死未生》: 叶宝林先生的这首七律《读<心经>未死未生》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通过对历史典故和哲学观点的引用,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的一种深刻理解。 “道是无争却有争,白衣苍狗变浮名。”首联以道家思想中的“无争”为引子,点明了世间看似无争实则充满纷争的矛盾现象。“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浮名”则是对名利虚幻的批判,这一句奠定了全诗探讨人生真谛的基调。 “千年宰相留双表,六祖袈裟遁五更。”颔联通过两个历史人物——诸葛亮和慧能——的事迹,展现了世间“道是无争却有争。”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象征着忠诚与责任,意在留名千古;六祖慧能在五更时分接受衣钵的故事,则表现了佛教门依然对名利的执着追求。五祖把衣钵授予慧能的时候,怕有人加害于他,让他连夜逃走。两个典故,一红尘,一佛门,均为浮名空相而争。 “化鹤东归人已换,乘牛西往路初征。”颈联继续用典,丁令威化鹤归乡,寓意人生的变迁和轮回;老子骑青牛西去,则象征着超脱世俗、寻求更高境界的过程。这两句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传达出对于生命旅程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云浮谷里风携去,未死由来亦未生。”尾联以自然景象收束全篇,“云浮谷里风携去”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然的画面,呼应了“未死未生”的主题,即在生命的流转中,一切现象都是空相,既非生也非死,这正是《心经》中“不生不灭”的思想精髓的体现。 虚谷里的浮云,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来也无踪,去也无痕,说其有,又无,说其无,又有,由此生发出“未死未生”精切之语,四个字倏然回到了宇宙诞生前的“空无”状态,不仅紧扣《心经》要义:“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也于《道德经》观点紧密勾联,“世上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未死未生”根从佛陀的“空色无异”,老子的“有无同出”思想翻出,通过意象和诗性思维从源头上回答了人类包括世界所有物命初从那里来,终到那里去的终极理论问题,站在物命起源的角度解读思想性,已然触到了宇宙创生的天花板。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通过一系列典故和哲学观点的交织,呈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个人修为的深刻思考。每一联都紧密相连,层层推进,最终回归到“未死未生”的主题上,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