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页 搜 索

 
栏 目 导 航
【理论前沿】
【观海听涛】
相 关 文 档
    当前位置:首页>>【说文论道】>>【理论前沿】>>文章>>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赏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赏析

昆阳子


《喜达行在所三首》,一作《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是杜甫听说肃宗于至德二年(757)自彭原移凤翔后,四月自京逃窜至凤翔后所作。全诗共三首,抄录如下: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第一首重点写自己如何历尽辛苦来到凤翔。第二首重点写初至的所遇所感,第三首则是言至行在所后获朝廷重用之喜。其中第二首入编刘学楷先生《唐诗选注评鉴》。

首联“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刘学楷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注曰:“此二句历来注家均解为追忆身陷长安时愁苦境况,谓向夕则闻胡笳之声而愁思难堪,当春则见汉苑春色而倍感凄凉。汉苑指曲江、芙蓉苑等地,下句犹‘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之意。此解固可通。但此三首组诗,内容上按时间先后次序有明确分工。第一首写自京逃奔凤翔途中情景。第二首写刚到行在所时所闻所见所感。第三首则写授官后的感触。第一首结尾已提及‘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说明已到凤翔初见亲知。第二首开头两句似不应再回叙陷贼时情景。疑此二句乃写初达凤翔时所见所闻,详下笺评、鉴赏。”
刘先生这里所注所评有误,应还以旧解为是。一则,联章诗两诗间需要有跳跃,但亦可有往复;二则,杜甫困居长安,虽不似王摩诘事贼朝,在当时如果说不清,也仍是人生污点;三则刘先生在后面笺评、鉴赏说“愁思”句,是写“乍到之夜,听到军中胡笳之声,犹疑身在贼中,不免勾起愁思,至晓而睹见行在春色,仍不免有凄凉之感。”于上句“愁思”强解不通,说下句“凄凉”为眼前所见,则与“喜至”不合,更与后面的中兴气象不侔。初至所在,是罪是功还不明朗,又岂敢言所见凄凉?
第一首重点写自己苦无消息,而决计独往,所经种种艰辛。自己坚定目标,终得与“所亲”相聚。第二首重点写初至所见所闻所感。这个大的方向是对的,古今注解评论,应无异议。第二首首联两句先写在长安时,内心的愁苦,满目的凄凉。前人所解是正确的。

二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唐诗选注评鉴》注曰:“间(去声)道,走偏僻的小道。暂时人,暂时为人,形容随时都会遇到生命危险。”此解与古人皆同。然,如此解似又有未通者。一则,上句“今日事”不免泛泛;二则,“生还”与“间道”无法对仗;三则,“间道”与正道、大道相对,只是偏僻,说会遇到危险,则未必。如果说危险,也应该在第一首说,而不是在第二首说。“暂时人”,说是暂时为人,也嫌牵强。
这两句实则正是接第一首尾联,写与“所亲”相遇的场景。第一首只是写了第一印象,故旧见到自己,说他怎么又黑又瘦,感慨他能历尽千辛万苦,从贼处到达行在所。“今日事”包括“生还”之喜,也包含“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的寒暄。“间道暂时人”则是说在寒暄中,故旧们不免也关心他在长安的日子。喜之余,故还向大家讲述自己在长安的种种。“暂时人”是对应的第一首首联“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自己前面没有肃宗皇帝消息,只得暂时困居长安。这些,在当时本是不光彩的事,也不是这首诗重心所在,所以种种言语,只是一笔带过,并不展开。黄生《杜诗说》曰:“(愁思二句)对起。(生还二句)倒叙联。(间道句)承首句。”可惜,他后面所谓“承首句”的解释,还是和一般评注一样的了。

第三联用汉光武帝刘秀事,写所见凤翔“行在所”中兴气象。第四联写自己喜心翻到,喜极而泣。都是比较好理解的了。

诗学昆裔 诗坛昆玉 诗国昆仑
© 版权所有 诗昆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中心
苏ICP备05058999号-1
苏公网安备:32111102000144号
访问统计: Since 200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