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伴陪你 2018-04-15 16:54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这两句唐诗描述的是临别时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场景。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或许长江就是阻断人们继续送行的天堑,而江边的这座城市也就频发的出现在关于送别的诗词书画中了。 它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都是在此渡江,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它成为江南漕运的咽喉,长江与运河在此交汇使他成为人流与物流的必经之地。明 董其昌《泊舟京口所见》 它不仅得交通之便,还占山川形胜,荟人文之萃。“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梁武帝赞许此地为“天下第一江山”。秀丽的山水为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我们能想到的诗词大家都在此吟过诗,做过词。苏轼一生所做诗词,杭州为最,其次便是此地。它就是江南古城——镇江。 镇江,古称京口、南徐、润州等等。以镇江为创作背景的送别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当属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上海博物馆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他打算从润州(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从江宁一路送他到润州,然后在此分别。在只有水路与陆路为交通方式的古代,镇江似乎是水陆交通换乘的一个重要枢纽。在一些诗词中会出现作者幻想出的离人抵达镇江时的情境。同样是王昌龄,他在被贬江宁时,好友岑参作诗相赠。诗人想象王昌龄南行至京口时,当是桃花烂漫的季节。虽然孤舟孑行,无人做伴,见此桃花纷纭、春意盎然之景也必当诗兴大发,佳篇连成,精神焕发起来。 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上海博物馆 宋代词人杨炎正与友人范南伯分别,他对范南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杨炎正与范南伯都不是镇江人,两人因何在镇江的渡口同游过已无从考,但我们可以想见的是,两个异乡人在镇江这个交通要道相遇,或许也要在这里各自南北东西。词人回想当年的结伴同行,而今友人独自踏青,形影相随。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蝶恋花·别范南伯》: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其它以镇江为背景的送别诗词也不胜枚举,如唐代王维《送邢桂州》:"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宋代苏轼《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唐代李涉《京口送朱昼之淮南》:“两行客泪愁中落,万树山花雨后残。君到扬州见桃叶,为传风水渡江难。”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故宫博物院 送别诗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达到鼎盛,这些蕴含着离情的诗歌也带动了送别图的创作。以山水为主的送别图最早出现于两宋,发展至明代达到兴盛。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送别图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以江岸送别为主的模式;二是以陆地送别为主的模式。 镇江城的真山真水为画家们提供了天然的创作蓝本,说起送别图,也就不得不提沈周的两幅《京口送别图》。沈周是明代中后期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粗笔水墨山水画的新风格,擅于用简练洒脱,沉着酣肆的笔墨,把山水画得秀润清新。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故宫博物院 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京江送别图》记载了他在京口送别好友吴宽的情景。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吴宽北上,沈周送至京口(镇江),绘此图以志送别。近岸上画杂树楼阁,岸边泊舟,舱内数人似在依依话别。夹岸长堤横亘,江面宽阔。画面以老拙之笔勾点皴擦,浓淡相生,刚柔相济,苍厚浑重。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京江送别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是沈周为吴伟业的高祖吴惟谦官叙州府太守时所作。画面中大江空阔,无边无际,山峰峥嵘逶迤,层峦叠翠。近处有陂陀、板桥、红桃、杨柳,岸边人物拜揖作送别状。此幅画面结构严谨,用笔苍劲沉着,风格朴厚劲健。 一片冰心传递了千年,京口的江上依旧车来船往。不管送别诗与送别图中以镇江为背景的数量是多是少,在古代文人的心中,镇江被贴上离别惆怅的标签怕是毫无疑问的了。 行走镇江,唐诗宋词中经常的分别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