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璠,唐文学家、诗选家。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业进士,未第,居乡里为处士。开元末,集润州士人有诗名而仕宦不达者十八人诗,编成《丹阳集》,并对每位诗人作出评论。此集已佚,《吟窗杂录》存有残文。清人宗廷辅有辑本,见《宗月锄先生遗书》,已失原貌。璠又选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一作天宝四载,误)自常建至阎防等二十四人诗二三四首(一本作二七五首,今实存二二八首)编成《河岳英灵集》。除杜甫在当时尚无盛殷pan其作品之外,其余如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崔颢、孟浩然、储光羲、王昌龄、祖詠等当时代表作家均有诗入选,颇能反映盛唐诗歌风貌。其评诗主张及选诗标准则散见于《序》、《集论》及诸家评语中。以为“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评论家或选家,只有“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对齐、梁诗之“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责清绮”。深为不满。于声律虽极重视,然不提倡“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而是要求“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对于“风骨”与“兴象”,尤为重视。故其选诗标准,强调“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可视为盛唐诗歌创作经验之总结。孙光宪评此书曰:“惟丹阳殷璠,优劣升黜,咸当其分,性之深于诗者,谓其不诬。”(《白莲集序》)且此书首创标举一家宗旨、诗选与诗评相结合之选诗体例,对以后选家颇有影响。稍晚之高仲武,编选《中兴间气集》,即从其体例。此书原分上下二卷,宋人著录亦作二卷,而今本分上中下三卷,想系后人改编,非殷璠原意。今存文二篇,即《河岳英灵集》之《序》及《集论》,《全唐文》卷四三六仅收其《序》,而文字与集前《序》及《文镜秘府论》南卷所录互有出入。《集论》见于原集《序》文之后,亦收入《文镜秘府论》南卷。生平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嘉定镇江志》卷一七。 《题鹤林寺》 殷璠 道门隐形胜,向背临层霄。 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 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 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 少凭水木兴,暂添身心调。 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 “道门”,古语云:“静为虚户,虚为道门。”乃寺观之称谓,大胜于《唐贤三昧集》与《全唐诗》之“道林”。“层霄”,即云天之上,亦远好于《唐诗纪事》之“法桥”。“松覆山殿冷”为千古名句,《南山诗征》不知据何版本,改“冷”为“阴”,“少凭”,《唐贤三昧集》作“少适”,均言顷刻间就融入山水间的清新空气中,似两可。“暂添身心调”,被俗事缠绕的身心都得到调养。《唐贤三昧集》作“暂令”(《全唐诗》同),《唐诗纪事》作“暂忝”。三字相比较,当“令”字佳。“兹山禅诵饶”,是说此山寺香火十分旺盛。《唐诗纪事》《唐贤三昧集》皆作“禅侣”——僧人与善男信女很多,自然梵音缭绕。“诵、侣”皆仄声,亦为两可。两可之文,当从问世更早的版本。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