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晃序《小集》六卷。《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南宋初,胡仔尚有收藏。绍兴初,吴若在建康府学刊杜集;嘉泰中,蔡梦弼著《草堂诗笺》,均曾据以校刻。同时的晁、陈二家书目不载。宋末王应麟《玉海》、元修《宋史·艺文志》均著录,然前者系据《唐志》,后者系拼合宋代各种书目而成,不能证明此集入元尚存。 吴若刊杜集时,收入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今存吴本残卷,无樊序。明末钱谦益得吴本全书,据以撰成《杜诗笺注》(康熙静思堂原刊本,简称《钱注》)。后吴本全书毁于绛云楼火灾,赖《钱注》保存了部分面貌,樊序亦得幸存(《全唐文》失收)。序署“唐润州刺史樊晃”,前半述杜甫事迹,为今存记载其生平的最早文字;后半部分述编集过程: 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为六卷,且行于江左。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漂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 樊晃,两《唐书》无传。据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考证,晃为进士出身,历任汀州、润州刺史。其刺润时间,《宋高僧传》卷一五《金陵元崇传》载在大历五年(770),柳识《琴会记》(《文苑英华》卷八三二)载大历七年正月,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路经润州,曾约“刺史樊公”饮咏。杜甫逝世于大历五年冬。《小集》编成,当即在其后二三年间。据序,杜甫晚年,江东一带仅传其“戏题剧论”之作,不足反映其全面成就。樊晃尊杜甫为“当今一人”,惜未见其全集。润州地当长江、运河交会处,为东南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樊晃得以就地采摭到大量杜诗,编为《小集》。 《小集》虽已失传,宋人辑校杜集时,多次引用该集,记下了若干异文,保留了部分面貌。现存各种杜集校语有“樊作某”者,吴本有十五首,《蔡笺》二十首,黄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古逸丛书》本,简称《补注》)十首,《钱注》五十八首,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康熙刻本,简作《仇注》)三十九首。去其重复,共得六十二首,相当于原集的五分之一强。(以组诗计,共九十八首。)今汇目于次:《城西陂泛舟》、《上韦左相二十韵》、《夏日李公见访》、《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蔡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上五首安史乱前作)、《悲青坂》、《哀王孙》、《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吴本)、《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行次昭陵》、《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常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月夜忆舍弟》、《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新婚别》、《遣兴三首》之一、《幽人》、《梦李白二首》之一、《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后出塞五首》之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木皮岭》(《仇注》。以上廿一首入蜀前作)、《江村》、《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见寄》、《村夜》、《赠蜀僧闾丘师兄》、《病桔》、《入奏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喜雨》(春旱天地昏)、《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寄题江外草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严氏溪放歌行》、《发阆中》、《莫相疑行》、《有感五首》之二、《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奉寄别马巴州》、《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吴本。以上二十首在成都及东川时作)、《谒先主庙》、《入宅三首》之二、《秋兴八首》之四、《复愁十二首》之八(以上四首夔州作)、《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山馆》(以上二首流寓江陵、公安时作)、《白凫行》、《上水遣怀》、《宿凿石浦》、《早行》、《铜官渚守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適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亲友》(以上十首湖南境内作。《小集》虽已失传,宋人辑校杜集时,多次引用该集,记下了若干异文,保留了部分面貌。现存各种杜集校语有“樊作某”者,吴本有十五首,《蔡笺》二十首,黄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古逸丛书》本,简称《补注》)十首,《钱注》五十八首,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康熙刻本,简作《仇注》)三十九首。去其重复,共得六十二首,相当于原集的五分之一强。(以组诗计,共九十八首。)今汇目于次:《城西陂泛舟》、《上韦左相二十韵》、《夏日李公见访》、《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蔡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上五首安史乱前作)、《悲青坂》、《哀王孙》、《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吴本)、《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行次昭陵》、《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常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月夜忆舍弟》、《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新婚别》、《遣兴三首》之一、《幽人》、《梦李白二首》之一、《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后出塞五首》之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木皮岭》(《仇注》。以上廿一首入蜀前作)、《江村》、《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见寄》、《村夜》、《赠蜀僧闾丘师兄》、《病桔》、《入奏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喜雨》(春旱天地昏)、《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寄题江外草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严氏溪放歌行》、《发阆中》、《莫相疑行》、《有感五首》之二、《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奉寄别马巴州》、《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吴本。以上二十首在成都及东川时作)、《谒先主庙》、《入宅三首》之二、《秋兴八首》之四、《复愁十二首》之八(以上四首夔州作)、《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山馆》(以上二首流寓江陵、公安时作)、《白凫行》、《上水遣怀》、《宿凿石浦》、《早行》、《铜官渚守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適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亲友》(以上十首湖南境内作。《小集》虽已失传,宋人辑校杜集时,多次引用该集,记下了若干异文,保留了部分面貌。现存各种杜集校语有“樊作某”者,吴本有十五首,《蔡笺》二十首,黄鹤《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古逸丛书》本,简称《补注》)十首,《钱注》五十八首,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康熙刻本,简作《仇注》)三十九首。去其重复,共得六十二首,相当于原集的五分之一强。(以组诗计,共九十八首。)今汇目于次:《城西陂泛舟》、《上韦左相二十韵》、《夏日李公见访》、《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蔡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上五首安史乱前作)、《悲青坂》、《哀王孙》、《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吴本)、《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行次昭陵》、《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常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月夜忆舍弟》、《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新婚别》、《遣兴三首》之一、《幽人》、《梦李白二首》之一、《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后出塞五首》之三、《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木皮岭》(《仇注》。以上廿一首入蜀前作)、《江村》、《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见寄》、《村夜》、《赠蜀僧闾丘师兄》、《病桔》、《入奏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喜雨》(春旱天地昏)、《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寄题江外草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严氏溪放歌行》、《发阆中》、《莫相疑行》、《有感五首》之二、《送陵州路使君赴任》、《奉寄别马巴州》、《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吴本。以上二十首在成都及东川时作)、《谒先主庙》、《入宅三首》之二、《秋兴八首》之四、《复愁十二首》之八(以上四首夔州作)、《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山馆》(以上二首流寓江陵、公安时作)、《白凫行》、《上水遣怀》、《宿凿石浦》、《早行》、《铜官渚守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適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亲友》(以上十首湖南境内作)。 《小集》原为“以事类偏次,今改作分阶段编次,以便考述。凡见于《钱注》者一律不注出处)。虽非全貌,仍可看到樊编《小集》的若干特点: 第一,包括了杜甫一生各时期的诗歌。以安史乱后到流寓成都、东川时期诗最多,湖南诗次之,安史乱前与夔州时期诗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现存杜诗三分之一作于夔州,而已知该集所收仅四首,比例甚微。所收杜甫大历四、五年湖南所作诗,多达十首,以比例推测,数量当更多。樊晃编集时,去杜卒仅二三年,地在润州,距湖南有千里之隔。未睹正集,所获如此丰富,足见当日杜诗流布之速。 第二,兼收各体,偏重古诗。所收各诗以体分,计五古廿三首、七古十三首、五排十一首、五律九首、七律五首、五绝一首。今存杜诗,古诗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三,五律则占了将近一半。大历间诗人,也以五律为最擅长。已知诗数虽不完备,樊晃重古体、轻近体,借杜诗以扭转时风的意向仍十分清楚。 第三,樊晃推崇杜甫“有大雅之作”,从此集已知各诗看,有不少反映现实、忧国忧民之作,能够反映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历代著名唐诗选本及近几十年来各种杜诗选本作一比较,可见多数属于历来传诵的名篇。樊晃别择之精,令人叹服。此集在唐宋两代流传较广,对杜诗流布起过积极的作用。 樊晃诗律清奇,文辞丰赡,有诗名于当时。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均有唱和。殷璠曾收其诗入《丹阳集》。芮挺章《国秀集》亦选人其诗。大历年间(770—780),樊晃曾集杜甫诗为《杜甫小集》,收录杜诗二百九十首,并为作《杜工部小集序》。此为杜诗集本之祖,史家皆论定樊晃为杜甫身后第一知己。《全唐诗》存其诗一首,断句一联。 《南中感怀》 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 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 《句 巧裁蝉鬓畏》 巧裁蝉鬓畏风吹,尽作蛾眉恐人妒。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