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北固亭】 → 汉魏洎刘宋七言诗的用韵及柏梁体诗


  共有695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汉魏洎刘宋七言诗的用韵及柏梁体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3/8 17:04:00 [显示全部帖子]

好,劳烦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4/4 15:50:06 [显示全部帖子]

印象中有说汉柏梁体是伪诗的,想不起来出处。昨看徐复观先生著作,谈及此时,说顾炎武《日知录》里面已经做过详尽考证。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4/4 15:53:29 [显示全部帖子]

漫話柏梁體詩


◎李炳海   西漢元鼎二年(前一一五),漢武帝大興土木,在首都長安城北關內修柏梁台,上面的建築全以香柏為梁,故為此名。高達數十丈的柏梁台建成後,奇香飄溢,遠近幾十里都能聞到,最初的柏梁體詩據說就是在這裡產生的。   西漢元封三年(前一○八)春,也就是修築柏梁台的第八年,漢武帝大陳角抵戲,方圓三百里之內的人都前來觀看。據說就在同一年,漢武帝又在柏梁台上設宴擺酒,令二千石以上大臣每人賦七言詩一句,能為詩者乃得上座。他自己首先吟道:「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接著應和;「驂駕駟馬從梁來。」自武帝以下,先後參加作詩的共二十七人,這就是相傳出自漢武帝君臣之手的柏梁詩。   從南北朝到唐宋,柏梁台賦詩一事流傳甚廣,一直當作文壇盛事被稱頌,沒有人表示懷疑。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以《史記》《漢書》為據,認為柏梁詩所涉及的年代、官職及人物與西漢武帝朝事實相抵牾,這種看法影響較大,為當今學術界普遍採納。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在收錄柏梁詩時力排顧氏「抵牾」之說,認為西漢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已有大司農之官,與詩中官名相合。他還指出:「吾人如信班書,不得獨疑此詩,且此詩出《東方朔別傳》,此別傳即班書朔傳所本也。」柏梁詩是否出於漢武帝君臣之手,目前尚無充分證據,儘管如此,它的產生年代仍可大致推算出來。《三輔黃圖》曾提到柏梁台賦詩一事,據南宋苗昌言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的題記,當時流傳的《漢書》如淳注就曾引用《三輔黃圖》。如淳是曹魏時人,苗昌言以此推斷,《三輔黃圖》是漢魏間人所作。苗氏的結論是可信的,這也說明有關柏梁台賦詩的故事漢魏間已廣為流傳,柏梁詩在那時也已有了傳本。   傳說柏梁詩是由君臣唱和方式產生的,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嚴羽寫道:「漢武與群臣共賦七言,每句用韻,後人謂此體為柏梁體。」嚴羽概括出了柏梁體詩的基本特徵。首先,它是君臣唱和的集體創作,不是由單獨個人完成的。其次,柏梁體是七言詩,句句用C需要補充的是,君臣共同創作柏梁體詩,每人只能作一句;它不但句句用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變換韻腳。   柏梁體是君臣共同創作一首詩,開創了詩歌聯句的先河。用詩歌相互唱和,古代早已有之,相傳虞舜和皋陶就曾經颺言賡歌,《詩經》的許多篇章也明顯是唱和之作。但是,聯句作為詩歌唱和的一種特殊方式,柏梁體卻屬首創。晚唐皮日休《雜體詩序》在追述漢武帝君臣柏梁台賦的傳說後寫道:「由是聯句興焉。」從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歷程來看,把柏梁詩定為聯句之始是合乎實際的。   古代詩歌聯句的形式靈活多樣,宋佚名在《詩談》中引沈存中說:「凡聯句,兩句四句。亦有對一句出一句者,謂之轆轤體焉。」照此說法,柏梁詩屬於轆轤體聯句類型,但它聯句的次序固定,君在先,臣居後,而且每人只能聯一次、出一句七言詩、押同一韻腳。所以,柏梁體又是轆轤體聯句的特殊形式,有自己的具體規定,所受約束較多,與常見的轆轤體聯句不盡相同。應當說明的是,聯句中的轆轤體和由五首律詩組成的轆轤體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漢代是五、七言取替四言的時期,傳說柏梁詩是漢武帝時的作品,因此,古人自然把它和七言詩的產生聯繫起來。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寫道:「逮至漢武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他把柏梁詩看作是七言詩形成的標誌,肯定它在詩體演變過程中的劃時代意義。皮日休《松陵集序》指出:「蓋古詩率以四言為體,而漢氏方以五言七言為之,其句亦出於周詩。五言者,李陵曰『攜手上河梁』是也。七言者,漢武曰『日月星辰和四時』是也。」皮日休把相傳出於李陵之手的河梁詩和漢武帝時的柏梁詩視為五、七言詩發展史上的兩塊里程碑,是五、七言詩的最初形態。唐人對柏梁詩的評價尚有推敲的餘地,但從中可以看出,古人認為柏梁詩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詩體演變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柏梁詩是一種獨特的詩歌樣式,同時,柏梁台賦詩的傳說還成為重要的文學典故,經常出現在後人的篇什中,劉勰就說過:「孝武愛文 ,柏梁列韻。」他認為漢武帝君臣柏梁台賦詩是實有其事。除此而外,君臣和詩稱為柏梁歌,君臣共宴叫作柏梁杯,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許敬宗《奉和喜雪應制》:「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盧照鄰《贈許丞從駕萬年宮》:「朝參五城柳,夕宴柏梁杯。」在這些詩篇中,柏梁一詞成為君臣共樂的代用語,可以和許多詞匯組合。   漢武帝苦心經營的柏梁台於西漢太初元年(前一○四)毀於火災,這一景觀從興修到毀滅前後總計只有十二年時間。芳香飄溢的西漢柏梁台存在時間是短暫的,但是,君臣聯句制作柏梁體詩卻成為悠久的歷史傳統。後代君臣在重演傳說中柏梁台聯句作詩場面時,大多都努力模仿古人,使柏梁體詩成為典雅的廟堂之作,是地地道道的宮廷文學。

傳說中的西漢柏梁賦詩是太平盛世的雅會,充滿吉慶祥和的氣氛,正因為如此,後代的柏梁體詩也多數產生在慶典和節日中。唐太宗貞觀四年(六三一),大破突厥頡利可汗,其侄突利可汗請求內附,宴於長安兩儀殿。於是,唐廷君臣聯句作柏梁體詩,慶祝王朝的強大興盛,《兩儀殿賦柏梁體》一詩就是當時所作,唐高宗於儀鳳三年(六七八)在咸亨殿宴群臣,席間,他連續列舉了幾件吉祥事:一是久旱之後普降甘雨,二是預測日蝕而太陽不虧,三是大勝吉吐蕃犯境之軍,四是少子喜結良緣。因此,他倡議大臣「同為此歡,各宜盡醉」。「上因賦七言詩,效柏梁體,侍臣並和」。柏梁體詩成了歌舞昇平的具體方式,起著潤色鴻業的作用。   君臣聯句創作柏梁體詩,還是宮廷的一種娛樂活動,傳說漢武帝柏梁賦詩是不能詩者不得上座,帶有明顯的戲謔性質。後代的柏梁體詩或作於遊樂,或作於宴歡,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的。南朝劉宋孝武帝有《華林都亭曲水聯句效柏梁體詩》,僅從標題就一目了然,他們是在曲水流暢的暢飲中效柏梁體作詩,是君臣在一起消遣享受。   柏梁體是天子和侍從聯句,它起著加固君臣關係的作用。至尊無比的皇帝和大臣一起聯句作詩,是天子作出的平等待人的姿態,具有屈尊枉駕的意味。從大臣方面來說,能和天子一起聯句,這是一種榮耀,是表示自身價值的機會,也是表現自己文學才能的機會,因此,都要想方設法參與其事。唐中宗景龍四年(七一○),駕御大明殿,仿效柏梁體作詩。御史大夫竇從一,將作大匠宗晉卿素不屬文,中宗以為作詩非二人所長,沒有馬上讓他們參加聯句,二人固請,終於獲准參加。吐蕃舍人明悉獵也要求賦詩,詩成後,中宗大悅,賜與衣服。   柏梁體詩之所以成為加固君臣關係的紐帶,除了因為它是採用君臣聯句的集體創作方式外,還在於柏梁體詩沒有長度的限制,加之每人只能出一句詩,從而能夠容納較多的人員參加,這是通常的詩歌唱和、聯句所無法比擬的。清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十月,重葺翰林院落成,車駕臨幸賜宴。乾隆皇帝先作律詩二首,令諸臣各分詩中一字為韻賦詩。又以人數為字數所限,未能遍及群臣,於是,復作柏梁體詩一篇,凡在翰林院任職的新舊人員囊括無遺,總共有一百六十五名臣僚參加聯句,堪稱柏梁體詩的一篇巨製,充分顯示出這種詩體的優越性。   總之,柏梁體詩在中國古代源遠流長,固然因為它是一種特殊的詩歌樣式,具有文學價值,同時,它的功用和效應特別適合宮廷需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南朝到清代,對於柏梁體詩時有仿作,隨著時代的推移,後來的柏梁體詩與它先期的形態已不盡相同,從詩的內容到聯句人員都有所變化。   柏梁體詩是君臣聯句,先期作品中,大臣所出的詩句一般都和自己的官職有直接關係,基本是歌者言其事。最初流傳的柏梁詩就是如此。大司馬言軍事:「郡國士馬羽林材。」丞相言政治:「總領天下誠難治」太常言禮樂:「撞鐘伐鼓聲中詩。」其他參加聯句的人也都是言本職之事,無一例外。這種傳統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一直保留著,唐代流傳下來的幾首柏梁體詩也基本如此。清代的情況就不完全是這樣,前面提到的乾隆九年一百六十五名臣僚參加聯句的柏梁體詩,許多人的詩句就和自己的官職根本不沾邊。兵部尚書彭維新:「楩楠杞梓松柏桑。」武官吟樹不言兵。刑部尚書張照:「珣玕琪映璆琳琅。」法官詠玉不及刑。類似情況在此次聯句中極多,這是柏梁體詩的演變,使它在內容題材上趨於靈活自由。   柏梁體詩是君臣聯句,參加人員既有皇族宗室,又有異姓大臣,通常以後者居多。清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在惇敘殿用柏梁體聯句作詩,和乾隆帝聯句的全是皇族宗室,凡六十二人。乾隆帝在詩序言中稱,漢武帝柏梁之宴,同姓大臣只有梁王和宗正兩人而已,其餘都是異姓之臣,唐明皇也是雖尚賢而周親未與。乾隆帝要恢復祖宗之法,舉行宗族聚會,重溫骨肉之情、手足之誼。這使柏梁體詩由原來的周君臣之義變成專門的親睦九族、敘天倫之樂,在功用上走向單一。   柏梁體詩在古代的影響是深遠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它的局限和消極作用也是明顯的。柏梁體聯句是每人出一句七言詩,而且只限於一次,它雖然能吸收眾多的人員參加,但每個人想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卻是不可能的,聯句之後一般都有意猶未盡的遺憾。對於每個參加者來說,柏梁體詩的容量是極其有限的。   柏梁體詩具有潤色鴻業、歌舞昇平的功能,在有些時候卻成為宮廷的點綴和擺設,是粉飾太平的工具,對醉生夢死的享樂風氣起推波助瀾作用。梁元帝蕭繹是在戰亂中登上大位的,他的小朝廷時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蕭繹是亡國之君,卻要效仿西漢盛世作柏梁體詩,流傳下來的《宴清言殿作柏梁體詩》,適足給後人留下一個笑柄。唐玄宗當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太平天子,後期沉溺於聲色,也以柏梁體詩消磨時日。天寶十四年(七五五)春三月,「宴群臣於勤政樓,奏九部樂,上賦詩學文柏梁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同年十一月,安祿山舉兵反叛,直指京師,頓時天下大亂。白居易〈長恨歌〉云:「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把後一句詩改一下,變成「驚破明皇柏梁詩」,倒也切合當時的歷史事實。柏梁體詩是以功成治定的盛世為背景,但在天下太平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危機,柏梁體詩是以對帝王歌功頌德為主題,這就必然起著掩蓋社會矛盾的作用。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