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中国黄酒》


  共有3211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黄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5 12:18:30 [只看该作者]

二、《楚辞》中的酒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李白)战国时代,七雄逐鹿,在广大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代诗歌而兴起的是散文。正当诸子百家以其论辩争鸣,大展逻辑力量和思辩才能之际,形象思维却在南方长江流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沃土,一种足以与诗三百篇媲美的崭新诗体——《楚辞》诞生了。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把先秦诗歌推向了高峰。而代表这一艺术高峰最高成就的诗人就是屈原,正如刘勰所云:“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楚辞》中有屈原20余篇作品,其中涉及到酒的有5篇,它们是:《九歌·东皇太一》、《九歌·君》、《远游·渔父》、《远游·招魂》、《远游·大招》。

《九歌》本属楚地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刮垢磨光,成为精美的诗篇,其中涉及到酒的章节亦相当优美。如:“瑶席兮玉镇,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这四句写的是摆在祭坛上的贡物,宝物、鲜花,香食、美酒,表现出献祭者们的一片虔诚之心。

《渔父》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作品,屈原在诗中用酒醉酒醒来阐述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在屈原看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对当时黑暗现实和腐败朝政的痛苦揭露,也是他坚持真理,不肯放弃自己崇高信念的生动写照。渔父与他的生活态度截然相反,认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之意,因此渔父又进一步劝解道:“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意谓:如果世人都浑浊,您何不搅浑泥水助澜推波?如果大家都喝醉了,您何不既吃酒糟又把酒大喝?希望屈原能够附和流俗,顺应时势,与众一道同流合污,沉入昏醉之中,以此麻痹自己,独善其身,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立场何其歧异,态度何其鲜明。

总之,屈原作品涉及酒的并不算多,但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艺术上也是不朽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断滋润和照耀着历代诗人。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5 13:24:45 [只看该作者]

三、名篇佳作中的酒

著名的田园诗人,东晋的陶渊明写下了名扬后世的诗篇《饮酒二十首》。他在序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聊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唐朝的诗人,几乎无不嗜酒,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的李白,号称为酒圣,嗜酒如命,他写下了许多有关酒的诗篇。他在题为“月下独酌”一诗里是这样描述自己:“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辞栗卧首阳,屡空饥颜回,当化不乐饮,虚名安用哉。”在李白的酒诗中,“将进酒”最有名气。全文如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豪迈的语言,表达了他鄙薄名利的清高思想和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

盛唐时的杜甫同样嗜酒,也有不少与酒有关的诗,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全文如下: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杜甫用生动的文笔鲜明地勾画出在他之前的八位诗人的形象。这八位诗人有一共同特点——爱酒。杜甫当然不好把自己也列入这爱酒的诗人图谱中,其实他也嗜酒。他曾写过:“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以表明他的志趣。

中唐时的白居易也写过“劝酒诗”:

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叁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此外,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等也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诗。其中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至今,仍脍炙人口。

宋朝的许多文人也同样爱酒。例如,在你仔细地研读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等中,可以感到在文中散发出一阵阵的酒香气。这些文学巨著中对饮酒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总之,许多文人嗜酒是个历史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仅仅认为他们是借酒消愁,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是不全面的。对于他们饮酒还有另一作用,这就是饮酒后,不仅增加了食欲,而且兴奋神经,表现出一种欣快感,显得很健谈。这种精神状态似乎有利于文学创作。陶渊明是醉后写诗自娱;李白是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书;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他们是能喝酒的,酒使他们产生了创作激情。

苏轼稍有不同,他爱酒不是因为他能喝酒,他的酒量很小,正如他自我介绍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他自己不能喝酒,却喜欢看别人畅饮。后人评介苏轼时说:“(东坡)性喜酒,然不能四、五盏,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岁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苏轼苏醒后落笔如风又是一番风采。历史上的文人大多喜爱喝酒这毕竟是个事实,当然不能说文人都能喝酒,喝了酒才能创作,也有点酒不沽的文人存在。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5 14:56:20 [只看该作者]

四、芳气袭人是酒香

——浅淡《红楼梦》中有关酒的描写

曹国镛 梁衍樟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历来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小说。它的作者曹雪芹以如椽之笔酣畅淋漓的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中兴逐渐走向没落的全部过程,从而诉说了一部二千年封建社会的盛衰史。在这幅历史长卷中,有大篇幅的酒文化描述,作者接触到了这个封建社会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关喝酒‘饮宴’酒仪、酒德、酒的知识和醉态描写等等,都十分精彩。经统计,在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从第1回“甄士隐中秋邀贾雨村书房饮酒”起,到第117回“邢大舅王仁贾岛蔷等在贾家外书房喝酒”止,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红楼梦》第5回和第11回,曹雪芹特意引出秦可卿房中那幅《海棠春睡图》两边秦太虚写的对联: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对于作者两次引用这付对联,是否有深意存焉?在此不敢断言,但似乎可以看成是曹雪芹的画龙点睛之笔: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酒,饮酒是这个封建贵族之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以酒为内涵的对联能登上一个贵族夫人的闺房绣壁,正说明了饮酒已属当时上层社会的一种高雅文化。事实上,酒也与全部小说相始终,使我们在阅读这部古典名著时,闻到一阵浓郁的酒的芳香,令人欲醉!

《红楼梦》中,提到关于饮酒的各种名目有二、三十种,如年节酒、祝寿酒、贺喜酒、主日酒、祭奠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雪酒、赏灯酒、赏戏酒、赏舞酒等等。真是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由于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江宁即今南京及苏州等地度过的,因此小说所描写的许多习俗、场景,都具有我国典型的江南风味,以饮酒为例,就像一幅风俗画一样,描述尽了18世纪发生在一个没落封建贵族家庭里种种礼仪、民俗、欢乐和辛酸。

《红楼梦》中写酒,写得最多的要数黄酒,如第38回、41回、63回、75回中,都明确地提到众人喝的主要是黄酒。可以说,在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黄酒是他们的主要饮料酒。如第26回中写道:“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书中还在另外场合写道:“酒缸已罄”,“一坛子酒就吃光了”。“海”是古代特大的酒杯,而且所喝的酒是以缸和坛为容器的,如此海量和豪饮的肯定是黄酒,否则不可思议。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贾宝玉做生日,袭人等丫环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绍兴酒”,为宝二爷助兴,这绍兴酒,便是黄酒中的佼佼者。据《吕氐春秋》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绍兴已经产酒,到南北朝以后,绍兴酒有了较多的发展,素有越酒行天下的说法,到18世纪《红楼梦》成书的时代,绍兴酒更是遐迩闻名。作为黄酒中之上品,绍兴酒远销至金陵门京华,并成为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相互馈赠的礼品和封建贵族之家庭饮宴的佳品,因此,黄酒进入达官贵人之家则是顺理成章的。

除了绍兴黄酒,《红楼梦》中还提到以下的酒种和酒名:

惠泉酒:在第16回中,两次写到惠泉酒,大约这贾府的上下都爱喝惠泉酒。惠泉酒其实也是一种优质的黄酒。它产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是以清澈纯净的惠泉之水酿制而成的。酒质甘润醇美。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无锡酿酒历史也有2000年以上。明清时代更有发展。明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已写过“慧山泉酒”之名。清代初年,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怪的。

屠苏酒:第53回“宁国府除夕夜摆合意欢宴”,“献屠苏酒席合欢汤、吉祥果……”,相传这屠苏酒乃三国时名医华陀所作的配方,采用肉桂、山椒、菝葜、防风、桔梗、大黄、陈皮、白术、乌头、赤小豆等多味药材浸泡而成的健身药酒,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晋《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饴。”相传饮屠苏酒能辟邪气,去灾保健康。南宋诗人陆游在《除夜雪》中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至于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更是脍炙人口:“爆竹声中旧岁除,有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饮屠苏酒的风俗,在我国早已有之,到18世纪的清代,已相沿成习。由于酒禁的影响,及当时的社会风尚,中上层人士都不屑于饮蒸馏酒,因此,笔者认为这屠苏酒就是以黄酒为酒基所配的一种健身药酒。因为华陀所在的后汉三国时代不存在蒸馏酒,根据有关史书记载,直到唐朝,蒸馏酒工艺才从西域传入我国,结合近代日本也有在元旦饮屠苏酒风俗,日本的屠苏酒是用清酒(相同于我国的黄酒)配制的,并成为清酒系列的一个品种。而日本的酿酒技术是由中国流传东渡而去的,由此又可以反证,这屠苏酒实际上就是黄酒型的保健药酒。

合欢酒:是用合欢树上的小白花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具有祛除寒气,安神解郁的功效。第38回描写林黛玉吃了点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痛,自斟了半盏酒,见是黄酒不肯饮,便说须得热热地吃口烧酒,宝玉忙道:“便命丫环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壸来。”黛玉因多愁善感,身体较弱,吃了性寒的螃蟹,喝几口用合欢花浸的烧酒,显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关于烧酒,在《红楼梦》中也被多次提到,饮烧酒易醉,醉后易滋事生非,所以当粮食歉收时,清政府曾颁过禁酒令,清高宗乾隆曾特降谕旨“永禁烧酒”,却不禁黄酒。由此可见,这样在当时上层社会中所喝的保健药酒,只有用黄酒为酒基配制的,才有可能。据清宫资料记载,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用绍兴黄酒配的竹叶青药酒,还写过一块匾奖给绍兴的酿酒作坊。但黛玉喝的合欢酒却是例外,明确指明是烧酒。由于明清时代烧酒业声名还不振,贾府所用的必不会像是今日“茅台”、“五粮液”似的高挡白酒,也不可能是近代流行的代用品烧制的低档白酒,而很大可能是用的黄酒生产中的副产品——糟烧去浸制合欢花之类的药酒,同时也难得经常上贾府这样贵族之家的桌面,只是偶尔作为特殊需要而饮用之。

西洋葡萄酒:在第60回中,袭人挔宝玉之命,将一个五寸来高的小玻璃瓶子交与芳官,里面装着半瓶“胭脂一般的叶子。厨妈柳嫂误以为是宝玉平时喝的西洋葡萄酒,便忙着取烫酒的器皿“旋子”,准备烫酒,其实芳官拿的是玫瑰露,是一种民间古老的露酒,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食谱》中记载:“玫瑰花,苷辛温,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酿酒亦可”。该酒在清代曾名扬京师。但通过这一的描写,也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即宝玉平时除了爱喝黄酒也爱喝葡萄酒,而且酒的颜色是“胭脂一般的”。似乎可以推断,这胭脂一般的汁子定是比较浓郁的红葡萄酒,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在18世纪的清初,有一些进口的葡萄酒进入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完全是可能的。

果子酒:这是贾芹在水月庵里胡闹时所喝的酒(见第93回),果子酒可以用桔子、苹果、梨、枣、山楂、荔枝及野生水果来酿制,是一种低酒精度,比较平常和便宜的酒,贾芹家境寒酸仅捞了个管管庵子尼僧的差使,喝这种低档、便宜的酒,符合他的身份。而在贾府正式饮宴场合是不喝这种酒的,主要喝黄酒。果子酒则难登大雅之堂。

《红楼梦》中,除了提到上述酒名外,曹雪芹还不止一次地借笔下人物,介绍了酒的基本知识和饮酒方法。譬如酒除了饮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做菜肴时的烹调佐料,当中药的药引子,还可以用来熨衣服(见44回)等。和近年来日本提倡酒浴健身一样,这是酒的功能的延伸。在第8回中,宝玉在梨香院喝冷酒,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天杂学旁收的,难道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聚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凤姐也劝过宝玉,说喝了冷酒手颤,写不得字,拉不得弓。《红楼梦》中灾民喝酒场面,许多地方都提到要喝热酒和喝烫过的酒。而黄酒是最适宜于热饮的,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黄酒是贾府所饮用的主体饮料酒。也是曹雪芹写酒时,使用笔墨最多的酒种。从科学的角度看,上面两段有关要喝热酒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此外,曹雪芹还用重笔浓彩,描写了不少以酒赋诗传令,猜拳联句,饮酒时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等等。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红楼梦》描写饮酒场面的极致,充分体现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贾府兴旺的景象,鸳鸯所宣的牌令,以及大观园众女子以诗词歌赋所对的雅致令词,形象地描绘核清代盛世酒礼、酒俗、酒歌、酒令等诗酒文化的高度水平。

曹雪芹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酒知识,对喝酒场面又描写得如此精彩细腻,是与他嗜酒如命和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极为富贵豪华生活分不开的。成年以后,家道已经衰落,住在北京西郊香山的黄叶村,但他嗜酒狂放的习性难改,每天著书离不开酒,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日子。晚年,生活更加穷愁潦倒,而嗜酒狂放的积习难改,嗜酒也加剧了他的病情,一部《红楼梦》还没写完,终于在一个除夕之夜悄然死去,当时还不到50岁。曹雪芹的朋友们曾将他比作放荡不羁而又嗜酒如命的晋朝阮藉。为了喝酒,曹雪芹卖字画、卖物,甚至连标志他旗人身份的佩刀都取下换了酒喝,还自诩为“燕市酒徒”。《红楼梦》中喝酒场面及有关酒的知识、酒文化内涵的描述,大多都是曹雪芹亲身的经历,所以才写得那么真实、生动和可信,十分得体而又富有韵味。如同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所渉及的民俗、服饰、商贸、建筑、医药、技艺等领域一样,曹雪芹写“酒”,也堪称为古代百科全书中的一个璀璨的章节,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极高的民族文化价值。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5 17:40:41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书法绘画与黄酒

酒对于书法绘画艺术也有下笔犹如神的作用。如唐朝画圣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他“乘烛醉画”,为长安资圣寺净土院门外画出了壁画。另一位山水画家王洽,凡欲作画,“必先醺酣之后,即以墨泼之”。上两例足可看出,酒成了画家之魂。宋代,苏轼是诗人又是书画家,他常是乘酒醉发真兴而作画。黄山谷(黄庭坚)题苏轼竹石诗曰:“东坡老人翰林公,醉肘吐出胸中墨”。说明酒对苏轼的绘画艺术起着巨大作用。苏东坡不仅饮酒,还亲自酿酒。《东坡志林》中记有他酿造过的桂酒、蜜酒、真一酒、碧玉香等名品。后又总结出《东坡酒经》,仅数百言,即将酿酒的用料、用曲、发酵、出酒率记的很清楚,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酿酒文献。唐寅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号称“明四家”要员,另有明代沈周、文徵明、仇英。他当时在桃花庵居住,来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但均需等待唐寅饮酒畅快之后,往往需数日,才能求得一幅画。民谣传颂: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

一、黄酒与书法

中国是酒的大国,也是书法艺术的大国。嗜酒者并不都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大都嗜酒。酒给人以刺激,给人以快感,使人的情绪在最短时间内调节至最佳状态,引起人强烈的创作冲动。酒又可以使人平添许多豪情,狂放不羁不拘成法,创作出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传世佳作。

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嗜酒的记录,书史有记载的,最著名的有王羲之、张旭、怀素、李白、苏轼、陆游等。他们以书、文、诗、酒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后人景仰不已。

酒使人豪放,酒使人缠绵,酒使人发泄,酒使人解脱。酒使书法家毫无顾忌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使书法艺术在中国艺苑中大放光彩。酒与中国文化同在,酒与书法艺术同在,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在书海中遨游着,创造着,乐此不疲。

1、王羲之“曲水流觞”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嘉泰会稽志》引《天章寺碑记》:自王羲之至袁峤之共有11人,各赋诗二首,郄昙等15人,各赋诗1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作诗不成,各罚酒3觥。全部得诗37首,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名曰《兰亭集》,并亲书序言一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之美,登峰造极度,可谓铁划银钩,龙飞凤舞,遒媚劲健,字字玲珑,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文人墨客仿学之墨宝。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他的旷世逸才,也表明了绍兴黄酒的神力和作用。

此《序》一出,曲水流觞的兰亭也随之风流了1600余年,成为后世书法家神往的圣地。酒作用于王羲之,使其成为千年书圣。酒与《序》共存,《序》与酒共名,酒与《序》共同吟出了千古绝唱。这是酒与书法最完美的一次结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8:12 [只看该作者]

2、张旭三杯草圣传

草圣张旭,性骜放不自修,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同为“酒中八仙”。能诗,长于工绝。工书,精晓楷法,最为知名者为草书。书史盛传张旭每嗜酒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或以头(发)濡墨而书,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称“张颠”。唐窦泉《述书赋》卷下论曰:“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毫而气有余兴。”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今古。”唐韩愈《送高适上人序》云:“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列其书入神品。《宣和书谱》卷十八云:“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复不减草字之妙。”张旭传世书迹极多,今尚存有《千字文》、《独痛贴》、《郎官石柱记》、《春草贴》、《心经》、《草书古书四贴》等。

酒与书法构成了张旭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酒与书法在张旭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活化出张旭酒酣不羁,狂傲豪放的神态。张旭嗜酒,张旭更嗜书,每醉必以狂草发泄之。酒能使张旭完全进入到书法艺术的玄妙境界中,使他能把汉字书写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感情的高深境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代天骄,亦能成为中国酒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二、黄酒与绘画

适时、适度地饮酒,能够助谈兴,添乐趣,活跃气氛。酒能壮胆,因为在一定程度的酒精作用下,平时或压抑或控制着的非本性的因素消失了,本性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借着酒兴,艺术家们亢奋、激昂、情致高涨,出现平时所未有的创作状态。

中国绘画是写形表意的艺术,它既不能脱离形式,又必须传达画家的思想情绪;中国画的全部技巧,只凭一枝毛笔。画家以酒壮胆,在酒后纵情涂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是:(1)酒能引发创作热情,当情绪高涨时,也是画家处于宣泄感情的最佳状态,所谓的胸中块垒,一吐为快是也;(2)此种情绪,此种状态,能够把平生积聚的技巧上升到满和,是时,技巧上左右逢源,意境上心手相应,便有超常的发挥;(3)酒力增加胆识,平时所想而不敢为的,此时可理直气壮地为之,轻而易举地越过诸多障碍。

当然不是每一位画家都是好饮、善饮的酒徒,也不是每一位画家都能够在酒中找到灵感。而且,画家酒后挥毫,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量而异;有微醉薄醺入画者,有豪饮狂醉入画者,更有点酒不沾入画者。但是,酒作为一种强烈的兴奋剂,激发画家的创作热情,帮助画家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却屡见不鲜。酒后产生的佳作,一靠画家的水平,二要有可资引发的情绪,三需画家好饮善喝。一个不会喝酒,或者一杯下肚就醉得不知东西南北的画家,再好的酒也激发不出灵感。

纵观历代画家与酒的关系,有类似阮籍、刘伶者,他们把对现实的不满寄于画里,多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类似陶潜者,他们在陶潜建立的隐逸范式中,把酒和画紧密联系起来,虽然游离于社会,但对中国的绘画审美,对中国绘画史的贡献,功莫大焉。

1、徐渭醉酒人生

徐渭是个落魄才子,世称“玩世诗仙,警群酒侠”,性好嗜酒,又恢谐放纵。醉中作画,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挥笔画去,一气呵成。翻阅一下《徐渭集》,可以看到他许许多多醉中作画诗,例如《初春末雷而笋有穿篱者,醉中狂扫大幅》、《大醉为道士抹画于卧龙山顶》等等,这里的醉作、醉抹,特别是“醉中狂扫大幅”,可以想见当时乘着酒兴醉意作画的情状。在《十白赋•有序》中说:“予寄居马家,饮中烛蚀一寸而成十章。”醉中的才思何等敏捷而奔放,确实有“酒余春”的奇效。徐渭还喜欢醉中品画、赏画。他的许多题画诗往往是醉后命笔。似乎在醉眼朦胧之中,抛开了世俗的眼光,更能窥见画中的奥秘,更会别有一番情趣萦绕心头。

徐渭的醉画和醉诗主要还是在借酒遣悉,借醉来抒发胸中“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他在酒中度过了穷困坎坷而富有文学艺术成就的一生,是位狂生醉酒的奇才。

2、吴道子好酒使气

吴道子(约685-785年),又名道玄,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对中国绘画史作出巨大贡献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张彦远作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脈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吴道子创作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其画又是何等的神采飞扬,除了他有娴熟老到的技巧之外,画家心情、情感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他能摆脱谨小慎微的状态而大胆地去离披点画,是因为他意不在于画,所以不滞手,不凝心,反得画之真谛。吴道子和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为他情绪的发挥,为他内在的情绪节奏和外在的笔法节奏的统一,提供了不知然而然的“神助”。关于吴道子饮酒的事,史籍上多有记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夺塔记上》记载了寺院主持以酒换吴道子画的事:“初,会觉上人以施利起宅十余亩,工毕,酿酒百石,列瓶瓮于两庑下,引吴道玄(子)观之。因谓曰:檀越为我画,以是赏之。吴生嗜酒,且利其多,欣然而许。”

吴道子“好酒使气”四个字,已经把他炽热豪放的个性写了出来,而“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为吴道子个人的史料,则充分说明了酒与吴道子,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的关系了。至于段成式那则以酒换画的故事,又把吴道子爱酒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实,吴道子和酒,或者说吴道子的酒和吴道子的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其人爱酒,所以其人能使气,因为有好酒使气的画家,才会有大气磅礴的作品。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东坡集》前集卷二十三)从吴道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力和酒力相结合的魅力,看到了酒附和在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画家身上所产生的能量。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8:44 [只看该作者]

3、苏轼醉时吐墨成画

苏轼的画技很稚嫩,他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训练,但他凭着书法的高深造诣,凭着大文豪的胸次胆略,凭着酒后的一种无所顾忌的状态,将墨洒向纸素。黄庭坚《题子瞻画竹石》诗云:“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鲜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画只有竹石,且水墨寥寥数笔,不施色加彩,却耐人寻味,因为画面留住了苏轼酒后的风采,酒对苏轼的画来说,助莫大焉。黄庭坚在《枯木道士赋》里说得更明白:“(苏轼)恢诡谲怪,滑稽于秋毫之颖,尤以酒为神,故其觞次滴沥,醉余嚬呻。取诸造化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连苏轼自己也认为酒是他作画的灵魂,他《题郭祥正壁》诗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南宋著名的绘画评论家邓椿见此大发感慨说:“知先生平日非乘酣发真兴,则不为也。”(《画继》卷三)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苏轼的画,而正是苏轼的画,开了文人画的先河。

4、汉画中的酒

绘画反映现实生活,就必然会涉及到酒,宴饮、对酌、酿酒等有关酒的题材,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屡有出现。比如举世闻名的汉画,其中中反映汉代酒文化的画像甚多,主要画像有酿酒、沽酒、饮酒等。出现在画像中的常用酒具有壶、樽、勺、耳杯等,酒令的种类有投壶、六博、猜拳等。

最能反映饮酒生活的代表作要属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了,大约作于东汉晚期。1981年在洛阳唐宫路南侧的东汉墓中发现,这是位于东壁的一幅巨型壁画。因为画面的巨大,所以人物的比例有些失准,尤其是执勺添酒的侍者,上下的比例落差明显,但仍不失为东汉壁画的佳作。画中的主角,是墓主人,一男一女,男者冠袍整齐,玄冠赤袍,袍色沉稳,脸色白皙,看得出是富贵的宦官人家;女的发髻高耸,着带有小花的素色衣裳。男的举杯,好象在劝酒,而女的微露腼腆,夫妻间相敬相爱的情景,通过这些细小的刻画,表现得惟妙惟肖。夫妻坐的矮榻边置一小几,上有菜肴,碗小而浅,可见不是什么盛宴而实在是家常的夫妻对酌,旁边的侍从正在举勺加酒,为对酌的场面平添情趣。整个画面气氛宁静却不乏动感,人物及配景线条疏朗流畅,设色不多却能见富丽气息。这是一幅家庭生活的图画,也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饮酒的生动资料。

第三节 戏剧杂艺与黄酒

同文学、书法、绘画一样,戏剧杂艺同样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五彩缤纷的戏剧杂艺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留了重重的一笔。戏剧杂艺同黄酒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知道,酒自产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祭祀和享乐所用的,随后才逐渐流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戏剧杂艺最初的时候也是统治阶级娱乐生活的专利,随后才渐渐流传到民间。“喝酒看戏”,酒中有戏,戏中有酒,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一、戏剧与黄酒

我国的戏剧起源于原始的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与乐神巫师降神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戏曲演出活动往往与祭神活动融合在一起,而祭祀活动必定有酒供奉,人们观戏少不了饮酒助兴。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曾详尽记载了江南农村以傀儡戏乐神的情景:

“江南俗事神,其巫不一,……名称甚多。……又以傀儡戏乐神,用禳官事,呼为弄戏。遇有系者,则许戏几棚。至赛时张乐弄傀儡,……乡人聚观饮酒……许赛无已时。”

由此可见,中国的戏曲表演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戏曲中有许多剧目涉及到酒的内容。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好几部作品写到了“酒”。如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描写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上岳阳楼饮酒,点化郭马儿的故事。朱凯的杂剧《黄鹤楼》则写周瑜为索荆州,假邀刘备过江赴宴,欲在席间扣押刘备,诸葛亮派遣关平、姜维前去,才得解围。

此后,在我国戏曲的各种剧种中,以饮酒为内容,或笔触涉及到酒的戏剧作品更是车载斗量。下面略举几种:

1、京剧

《鸿门宴》写项羽在鸿门设宴,约刘邦赴会,欲于酒席之间杀刘邦。《青梅煮酒》写曹操新煮青梅美酒,邀刘备共赏,席间纵谈天下大事。都离不开一个“酒”字。

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最著名的一出京剧。杨玉环受唐明皇宠幸,曾约共饮于百花亭,届时明皇爽约,贵妃久候不至,百无聊赖,问高力士,始知明皇夜宿西宫江妃之处,因而怨艾有加,引酒独酌,自遣愁烦。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雍容大方,通过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情,卧鱼绣花等丰富的舞姿,深刻地刻画出此时此刻贵妃的心理活动,醉与美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京剧文戏中也有写酒的,武戏中也有写酒的,《醉打三门》就是有代表性的一出。鲁智深在五台山削发为僧,因素性嗜酒,每欲破戒。一日,下山冈时,见一人担酒上山,便上前沽酒,但酒贩告之,长老有令,不准寺僧饮酒,故不肯售予。智深不听,狂饮大醉,回寺时大打山门。长老见留之不便,遂荐其往东京大相国寺。

新编京剧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招贤纳士,与杨修相见恨晚。杨修自荐当曹仓主薄,筹集军粮战马。第二场,曹操因军粮未到,愁肠百结,染病在身,倩娘等捧药侍奉。此时,谋士公孙涵提来三十年陈酿杜康名酒,与丞相解忧。曹操感慨地吟诵起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遂将碗中汤药泼去,斟酒豪饮。公孙涵乘机进谗,诬陷杨修与孔文岱通敌。未几,孔文岱到,曹操赐他美酒一瓯,在孔文岱接杯饮酒时,曹操挥剑将孔刺死。在这一场中,通过酒的描写,巧妙地穿连了情节,并生动地刻画出曹操诗人风雅的气质和多疑、偏听偏信的性格弱点。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9:10 [只看该作者]

2、昆剧

《太白醉写》是昆剧中的名作,又是昆剧大师俞振飞的拿手杰作。唐玄宗时,渤海国派使者进表,因用蛮文书写,朝臣均瞠目不识。贺知章荐李白上殿,果识蛮文。玄宗因此授李白为翰林院学士,并金殿赐宴,命李白复表。先此,李白赴考时曾遭杨国忠、高力士羞辱。此时李白乘醉请使杨国忠为其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玄宗准奏。李白扬眉吐气,挥毫成表,渤海国因之慑服,俞振飞把李白似醉非醉的神态,恃才傲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3、沪剧

沪剧中不仅有描写饮酒的场面,还有“酒赋”,也就是把各种酒的名称嵌在其中而写成的唱词,《巧凤求凰》中有一段酒赋,几乎把各种酒都写进去了,同时其内容又切合剧情,极为有趣,对那些既爱听戏曲,又喜欢杯中之物的观众来说,既过了戏瘾,又过了酒瘾,可说是一举两得了。

4、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楼台相会,梁山伯兴冲冲特来求婚,谁知祝英台已被父亲强行许配马家,这里有几句唱:

(祝唱)梁兄你特地到寒舍,

小妹无言可安慰,

略备水酒敬梁兄,

(梁唱)想不到我特来讨扰这酒一杯。

这一杯酒该是充满了多少苦涩与酸辛!

《血手印》中,书生林招得受冤判斩,未婚妻王千金至法场以酒祭夫,有大段的对唱:

王:扶君先饮头杯酒,

眼泪落杯随酒流,

林郎啊!你身后之事莫担忧,

白发婆婆我侍候。

林:含泪饮过头杯酒,

我连酒带泪都进口。

小姐呀,你如此贤德世少有,

招得感激在心头。

王:扶君再饮二杯酒,

双手发抖酒外流。

林郎呀,你我就像这半杯酒,

难配夫妻到白头。

林:含泪饮过二杯酒,酒少泪多咽下喉。

小姐呀!酒剩半杯还有留,

我与你,未成夫妻永分手。

王:扶君连饮三杯酒,

壶空酒尽心碎透。

林郎呀!可恨老天无理由,

善良之人不保佑。

林:含泪饮过三杯酒,

酒虽尽来我泪还流。

小姐呀!今生无缘再聚首,

但愿来世再配佳偶。

王千金祭夫时连连诉冤,为路过的包公听到,经重审平反冤狱,夫妻得以团圆。这段以酒祭夫的唱段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悲痛欲绝的心情。

当代戏剧家中,田汉也是喜欢酒的,而且还能边饮酒边写剧本。20年代末,田汉在上海创建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有一次,他率领师生去杭州演出,那时他们住在西湖畔的李公祠里排戏。西湖之夜,波光粼粼,柳絮飘拂,风景十分美丽。突然他们听到“鬼!鬼!鬼!”不知是谁见到了鬼,在那里高喊着。鬼没有出来,但把女演员王素给吓坏了。晚上,田汉与唐叔明只得在楼上陪着她。这“鬼”的呼喊启发了田汉的思绪,他决定写一个反封建压迫的戏。第二天,他们租了一只大的湖船,田汉与王素、唐叔明、孙师毅、顾梦鹤等,带了几瓶上好的绍兴酒和一把提琴上了船。船在春雨如帘的西湖上荡桨漫游。田汉一边斟酒豪饮,一边伏在小桌子上写作剧本,其余数人也助兴陪饮。酒瓶里的酒渐渐地少了,桌面上的稿子渐渐地多了。几瓶酒喝完了,剧本也写得差不多了。其余几人马上拿了剧本在船上排演起来。就这样一部以西湖为背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写成了。戏中描写女主人公白薇与诗人杨梦梅相恋。但白父迫她另嫁,她不从而投江自杀,后被救起而隐居在西湖边的王庄,但别人都以为她已亡故。所以杨梦梅也另娶淑女,然而心中仍爱着白薇,着手写一部小说作为纪念。三年后杨梦梅与其第游西湖,遇雨借住王庄。老仆告之此间时常闹鬼,杨写小说至深夜,忽听外有哭声,循声而出。白薇来到房中,看到小说,且听到杨弟说起杨已结婚,有了孩子。它就奔出去开枪自杀了。杨发现后十分悲伤,自己也倒地死去。这部戏名之为《湖上的悲剧》。那位怕鬼的女演员王素就扮演女主角白薇,在杭州公演,受到热烈欢迎。可以说《湖上的悲剧》是田汉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又凭借浓浓的酒兴相助而一挥而就的作品。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9:41 [只看该作者]

二、杂艺与黄酒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中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散发着酒文化的醇香美韵。它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彩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的民族性格。中国的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杂技艺术自形成起,即浸润其中。从杂技最辉煌的汉代,至20世纪东方人体文化最古老的、堪称“活化石”的杂技艺术的复兴、灿烂,及其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都闪射着酒文化的光彩,可谓艺术史上的趣事轶闻。

1、原始杂技与酒器的结合

杂技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与舞蹈一样,它产生的文化机制是多方面的。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的耍弄,例如有许多不同形式的酒器、酒具,被历代民间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成功地运用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中。“耍酒坛”这个节目就极其古老,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钟”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承接,进而头顶肩传,形成一种高雅技巧,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艺术节目。

明、清时代绍兴黄酒驰名全国,而盛酒的瓷坛也彩绘各种龙凤花纹,成为极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也成为一些杂技节目的艺术道具。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位清代“耍酒坛”的杂技艺人,那高超的技艺,前代未有,那五彩金龙瓷酒坛在艺人手里像活了一般。这段笔记叙事也极生动,不只描绘艺人精湛神妙的技艺,而且写出他安详、准确、镇静自如的风度,不失一篇绘情绘景的杂技艺评:

“光绪庚子春正月,京师杂耍馆有王某献技,运酒坛如气球,其名为坛子王。家居麻线胡同,身伟露顶,衣短衣。以一大绍兴酒坛厚寸许者置台上,刮磨光润,画以金龙五色云。以铁器扣其四周,声琅琅然,盖恐人疑其非陶器也。手提而弄之,中铮铮作响,盖置铁铜等丝于内。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轳转于两臂两肩及两手;继则或作骑马势,而掷坛出胯上,摩背跃过顶,承以额,硁然有声。人咸虑其脑袋,而彼恬然也。坛立于额,不以手扶,屡点其首,则坛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丝声,与坛额相击撞,铮铮硁硁,应弦合节。俄以首努力一点,则坛上击屋梁,听其下坠于地,地为震动,而坛不少损,则又取弄如前。……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而坛随之,复两足踢坛上击屋空中,坛与人俱如败叶转,坛复着地,而兀立其上,向众揖云:‘坛子王献丑’。”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的相辅相成,是中国杂技的重要艺术特点,而表现最典型的节目就是“蹬技”。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最多的是绍兴酒坛和酒缸。宋代的“踢弄”杂技中,就有“踢酒缸”的节目。明代的蹬技形式多样,风俗画中有双足蹬酒缸,双手敲钹,边唱边蹬,两边二人,一持流量,一舞大刀的形象。明《宪宗行乐图》中也画有三组蹬技,极为精彩。

“蹬技”既可蹬酒坛、酒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重物,甚至重到百十斤的大活人;也可以蹬轻物,如绢制的花伞等。被蹬物体,飞速旋转,腾跃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到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

清人褚联《明斋小识》中描绘了一位民间女艺人蹬酒瓮的精彩表演:“……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瓮,旋转如丸。少焉左足掷瓮,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交;右足掷,左足接之。更置一瓮,两足运两瓮,往来替换,若梭之投,若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倚忽侧,而不离手足。”

《抖空竹》中的抖酒葫芦,也是令观众惊奇叫绝的杂技表演项目。《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每逢年节,人们,特别是小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溶成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是表演抖车轮式的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而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初年在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本来天津是最早发明制作空竹之地,“刘海”牌、“寿星”牌的空竹驰名国内外。享誉国内外的表演抖空竹的名家也多出在天津。但创演抖酒葫芦的田双亮却是一名来津撂地卖艺的东北江湖艺人。田双亮幼年即以表演抖空竹流浪卖艺,后跟随外国马戏团跑遍了东西欧,民国初年回国后第一个码头就是天津。开始在“三不管”撂地卖艺,他不仅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道具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曾把抖茶壶盖改成大几倍的明亮的铜盖(这个大铜盖与他根发不生的秃头在灯光照耀下形成双亮,他由此而得名“双亮”),表演时既可抛接又能就第抛出滚回,此一动作名为“点手唤罗成”,就是这一招为他惹了一点小祸。他在天津“三不管”撂地表演已经小有名气,有人认为他在明地上卖艺有点屈才,就把他介绍到有名的杂耍园子“燕乐升平”。老板看他衣不惊人,貌不压众,又是个秃头,对他有些歧视,但碍于介绍人的情面只好答应他试演几场。田双亮虽然闯过欧洲去过许多国家,但都是在马戏大棚和明地上表演,初登杂耍舞台心里确实有些紧张。果然在表演就地抛出大盖时,台上的脚灯被砸坏了,勉强地演下来,刚一跨进后台,老板正在等着他,两句话没说完就把他辞了。

田双亮在杂耍园子栽了这一跤之后,整日愁眉不展,在酒馆喝闷酒。偶然发现盛五加皮酒的酒葫芦(也叫酒嘟噜,一种陶制酒器)颈细肚大,颇像个单头空竹。他想:我要能把它当做道具练出来,一方面能争口气,同时也更加丰富表演内容。于是他向酒馆要了几个空酒葫芦,每天清晨跑到郊外河滩沙地上练抖酒葫芦。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把这一新项目练出了“手串”、“腰串”、“抛高”等许多高难技巧,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的最后一招绝活,把酒葫芦高高抛起之后再以手中空竹准确地插入葫芦口内。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0:13 [只看该作者]

2、古彩戏法中的酒趣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是中国杂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它最鲜明地表现在传统节目《古彩戏法》中。戏法古称幻术,汉唐即盛。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生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中国戏法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长单,平凡朴实,毫无华采。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十八件大小酒席的菜肴到活鱼、活鸡,演员一个筋斗能献出烈火燃烧得熊熊灼人的铜盆,再一个筋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中国古彩戏法门类甚多,灵巧精湛的演技几近神异,令举世称绝。“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项目在国际魔术界也被公认为杰作。平中求奇的艺术特点尤其惊人,中国戏法表面道具较少,一切卡在身上,故而对四肢百体的功夫要求甚严。从变幻莫测的艺术中,表现人类的高超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无到有,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正式千百年来人民共同的美好理想。民间故事,神话里的宝袋、宝盆、魔棒之类,是与戏法表演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奇幻的想象,后者依靠的时巧妙的构思与苦功而已。无中生有,平中求奇,也是东方哲学阐释的宇宙至理。

三国时代曹操父子统一北方,保存了汉代杂技百戏。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曹操,特别注意收罗人才。对于方士之流的人物,他悸于黄巾张角起义的历史教训,也竭力搜罗于自己身边,恐这些人利用幻术奇伎行邪作蛊倡乱,或为敌所用。故而他一闻有异术者即必招来,

第三章 民俗礼仪与黄酒

第一节 民俗与黄酒

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然要互相交往。互相交往的结果,就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尚,这种礼节和风尚就是风俗,它不是官方钦定的,却有着比官方钦定力量大得多的约束力,它可以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人的社会价值、性格、气质,它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俗话表明风俗有极强的地域性。中国疆域辽阔,北起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南到四季常青的海南省,西起新疆帕米尔,东到东海海岛渔村,地域不同,带来气候、物产也不同,于是风俗也产生相应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就酒俗来说,不仅汉民族和兄弟民族之间有不同,就是同为汉民族,东西南北之间,大小城市和偏远山区之间也都有差异。另外,风俗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也受政治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风俗的变化同样也打着统治阶级的烙印。以酒俗为例,就有着不少封建迷信的内容。

中国人喝酒已有几千年传统,喝酒的人上至帝王将相,达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市井小民,社会层面如此之广,而喝酒的机会又如此之多,婚丧嫁娶,饯行接风,誓师出征,得胜凯旋,造房上梁,喜得贵子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与酒结下了缘分,于是就形成丰富多彩的酒俗。

一、节日酒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打从古时候,春节就成了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礼天地,祭鬼神,祀祖宗等活动都要放在春节期间举行。因为有这一系列活动,所以旧时民间的喜庆活动,往往从农历的腊月二十起,一直要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间长达几乎一个月。历史上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冬季是农闲,经过一年的劳作,到此时总算可以舒口气了。这一个月中,人们除了礼天地,祭鬼神,祀祖宗,也要抓紧难得的农闲时节走亲访友。祭必欢,聚必欢,酒自始自终必不可少。春节活动中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守岁,元宵,酒是万万不可少的。

送灶。“送灶”日一般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灶神爷据说是玉皇大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全家的所作所为,掌管全家的吉凶祸福,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庭向玉皇大帝陈奏这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平时不去照应灶神,但在这一天,是丝毫不会怠慢的。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先要放上供品——水果,麦芽糖,黄酒等。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爷的口,免得他多开口,“言多比失”;酒是为了使他醉,同样为了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就算祭祀完毕。接着是送灶,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桥上,再由家中的小男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一蓬火,使之上天。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送灶完毕,祭过的酒、水果、糖才能全家人享用。

守岁。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之夜(又称大年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餐,也是最丰盛的一餐饭。年夜饭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的,如果亲人不在当地,就要想方设法回家,力争能在这一天赶回家。时至今日,每逢除夕,我们仍可见到乘火车飞机,坐汽车轮船匆匆回家过年的游子,可见春节团圆习俗影响之大。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碌异常。大清早起,主妇们就要忙碌,杀鸡,剖鱼,割肉,同时还要打扫卫生,清除污秽,男主人则要在大门上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午饭过后,先得在堂上祭祖,将烧好的菜肴和年糕、粽子等,一一摆在祭桌上,挂上祖宗遗像,酒杯中一一斟满酒,燃起香烛,让祖宗先享用。全家老少都得依长幼尊卑次序依次跪拜,跪拜后还得酹酒,焚纸钱,这一程序一丝不苟地完成,才可以撤下供品,全力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非常郑重,无论时间多晚,必须全家人到齐才可共进晚餐,只要有一人不到,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人必定不肯入席,于是年夜饭就不能开席,小辈们即使饥肠辘辘也不敢先吃。当然,如果有人远在外地,事先知道他不能回家过年,那也不会空等,而是让出一个空位,摆上筷箸,斟满酒杯,表示他已到席,也表示对他的思念。除夕夜是旧岁之末新岁之首,这一夜不睡,当然称作“守岁”就名副其实。喝酒守岁,这酒就称“守岁酒”。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0:44 [只看该作者]

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从汉代起就有元宵之夜燃灯、观灯的习惯。这一天大街小巷处处挂满各种兔子灯、龙灯、走马灯、荷花灯……亮如白昼,到处都是欢颜笑语,喜气洋洋。这一天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上巳节

上巳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周朝就有文字记载。上巳节最早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将它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农历三月,江南正是莺飞草长桃红柳绿时光,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约束,正好出来活动,调节精神和心理。于是就产生了祓禊之俗。祓,即拔,指以春气祓除病魔;禊,即除,指除灾去邪。祓禊本来是岁末岁首在宗庙、社坛中进行的一种祭仪,后来才改到水滨进行。原先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以后秋季那次逐渐消亡,只剩三月初三这次仍旧重视,称“上巳节”。上巳节这天,不论官民,都要到水边洗涤除垢,游玩嬉戏,以后又发展成临水宴宾。上巳节临水宴宾活动与春节喝酒之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随意自由,“曲水游觞”就是上巳节的特有活动。

曲水,指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的溪水;觞,指酒杯,一般用材质较轻的木材或瓷杯,可以浮在水面上。曲水流觞就是人们在祓禊以后,随意坐在流淌的溪水旁,让酒杯(觞)从上游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就轮到谁取饮,饮的人当然要满足事先讲好的条件,或吟诗或咏唱,作不出的就得罚酒。曲水流觞活动中,不存在长幼尊卑,更多的是朋友间的友情,志趣的投合,所以很受欢迎。

曲水流觞最出名的一次活动是公元535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以王羲之为首的41名文人雅士于绍兴城25里兰渚山举行“兰亭会”。那次活动以后,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兰亭序》。所以后人也有将《兰亭集序》碑贴称之为“祓禊”的。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唐代李涛在《春社日寄李学士》一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8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