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原创]江西气质


  共有969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江西气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旷世菜鸟
  1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见习弼马温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607 积分:2316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6/1/1 0:47:40
万寿宫之殇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5 11:13:41 [只看该作者]

         九

  如果说人口锐减从根本上抽离了江西人商业精神赖于存在的土壤,那么,官府的压制、驯服,则让江西人从心理上与商业精神疏离了。

  在重农抑商的传统下,江西商人四处外出经商,对于官府来说就成了一个头痛的问题。当过明朝内阁大学士的丘濬,就曾专门针对江西商人的问题上折,称“江右之人群于荆湖,既不供江右公家之役,而荆湖之官府,亦不得以役之焉。是并失之也”。

  海瑞则以他曾在赣南任职的经历分析:吉安、抚州、南昌、上饶等地的流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出经商的商人),很少有去当时人口较少的赣南,绝大部分都外流到了其他省。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到赣南,不仅当地的里甲会强迫他们入籍承担赋役,原籍的官府也会追捕,要他们承担原籍的赋役,而到他省,就没有这么麻烦。

  海瑞的分析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时出外经商会被所在地强迫入籍。只不过,跑得远一点,大抵原籍的官府追捕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减少承担原籍的赋役。元末至明朝中叶,大量的江西商人就这样被迫在外地入籍,渐渐隔离了与江西的联系。江右商帮,就在这种就地安置中被逐步瓦解,渐渐失去了活力。

  得不到法律保障是江西商人外出经商碰到的另一大问题。明成化十年,刑部因大批江西商人携带绢布、火药等物涌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交易铜铁、聚众开矿,要求明令禁止。明宣德十年,河南南阳知县李桓圭上书明廷,说当地江西商人太多,放贷生息,累起词讼,要求申明禁约。就连对抚州商人赞赏有加的王士性,也因为收到的关于抚州商人的案子太多,一怒之下表示:凡江西抚州人的案子,概不受理。

  由于江西外出经商的人多,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商业纠纷在所难免,所以,当时江西籍的讼师也比较多。按照当时的说法:浙江出师爷,江西出讼师。商业越发达,商业纠纷就越多,相应的法律代理行业就越发达,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儒家传统里,却成了异端,哪里的人牵涉到的官司多,哪里就被视为民风刁蛮。

  江右商帮多是小本生意,无权无势,又是行商在外,越发势单力孤。遇到商业纠纷,本想找官府讨回个公道,官府却来了个但凡涉及江西商人的官司概不受理。这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只好打铺盖卷回家。更有甚者,看见江西商人有赚钱的生意,立即发布区域或行业性的禁令,转为“官办”。盐、瓷、茶、粮、布、采矿、药材等行业,皆曾有不许江西商人经营的禁令。

  有人说江西商人外出赚了一点钱,往往立即回家买田置地而不再经商,是因为江西文化受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重,或者说是因为江西外出经商的人多是贫困出身,容易“小富即安”。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原因,关键原因在于“草根化”的江右商帮,在当时的体制内生存的空间太小。否则,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早就顺理成章了。

  胳膊拧不过大腿。在体制性的压制下,曾经作为“异端”的江西人终于驯服了,再也没有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变成了“时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顺民。江西,也终于成了中国民风最为淳朴的省份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21:24:16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旷世菜鸟
  1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见习弼马温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607 积分:2316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6/1/1 0:47:40
万寿宫之殇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5 11:14:06 [只看该作者]

         十

 “无可奈何花落去”。想不到家乡先贤晏殊清新婉约的词句,竟然可以拿来作为昔日江右商帮及国内外万寿宫衰败的写照。又一个绝妙的讽刺!

  “拨浪鼓,梆梆梆,小货郎,走四方。鸡毛鸭毛都是宝,换完米糖换钱粮。”又一首我小时候传唱过的童谣。曾经以货郎为业的家乡先辈们或许不会想到,当他们创作的这首童谣仍在他们的子孙嘴里传唱时,家乡走南闯北的货郎,却已换成了清一色的浙江人。时至今日,只怕连这童谣也在家乡消失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人是瞧不起浙江人的,浙江人被称为“浙江浪俚”,“浪俚”大概就是流浪汉的意思。修桥补路、采石烧砖建厕所、收鸡鸭鹅毛破布烂凉鞋,总之,最脏最苦最累最危险或者是家乡人认为最低贱最不屑于去干的活,都是浙江人在干。那时候,家乡人大概都在暗自得意:自己有田有地不会饿肚皮,不像“浙江浪俚”,家乡混不饱肚子只有出来受苦。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才过了十几年,家乡人就被迫纷纷外出打工,有很多人,就去了浙江。再过了几年,浙江人又回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人家是来投资的,“浙江浪俚”摇身变成了浙江老板。

  当年走州过府、随收随卖的江右商帮传统,已经被安乐于乡土的家乡人彻底遗忘了。遍布国内外的万寿宫,由于没有了江右商帮的支撑,很多已经遭劫被毁。剩下的,不是被辟为旅游景点,就是沦为了纯粹的宗教活动甚至是迷信活动的场所。

  在我小的时候,每逢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间,哪怕农活再忙,村里的老人们也一定会张罗着要去邻镇的一座万寿宫里烧香。子夜出发,黎明时到达烧香求卦,以示虔诚,上午就在万寿宫的山脚下“赶会”——真正意义上的庙会。

  小时候的我,读了几本破书,还曾在心里暗笑老人们迷信。今天想来,老人们既是在延续家乡的一种商业传统,也是在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只不过,他们的后辈从未真正理解过罢了。

  他们那一辈人,还多有兄弟在外经商,至老未归,音讯全无。在过去,去万寿宫烧香既是为外出经商的家人祈福,往往也能在庙会上的买进卖出间碰上与自己家人相识的同乡,带回家人的音讯。

  据说,如今家乡万寿宫的香火依然鼎盛,只是再也没有了商业交流的实质。商会没了,庙会的商业交换功能也蜕变成了如同本地的一个农贸集市,早没了往昔融通四方的神采。失去了商业精神的万寿宫,已实实在在地沦落为一个虚无的神坛。

  其实仔细想来,江西还真不是一个可以安乐的地方。从古至今,从江西走出的大批英杰,从离开江西之日起,就少有再回家乡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大家,没有一个是辞官后回家乡养老的,也没有一个死后安葬在家乡的。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尚且如此,不知道现代的家乡人是否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随着中国开始迈入商业社会,很多古代的商帮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复活了。曾经兴盛了近500年的江右商帮,不应该后继无人。期待着,一直在热切期待着晏殊那词句的下一句:“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21:23:46编辑过]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任盈盈
  1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大观园总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5390 积分:18419 威望:2 精华:26 注册:2004/9/5 11:40:0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5 20:17:26 [只看该作者]

没有写完~

谢谢菜鸟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江西,呵呵,真想去那里看看~~~

 

加精华~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旷世菜鸟
  1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见习弼马温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607 积分:2316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6/1/1 0:47:4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5 21:26:28 [只看该作者]

谢谢盈盈。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欢迎来江西看看——要是看不清,我送你一副高档老花镜。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昆阳子
  1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6747 积分:64028 威望:0 精华:48 注册:2004/8/22 1:05:2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26 15:50:44 [只看该作者]

好帖,待细细品读。



昆阳游子江南客
【岘堂网易博客】  【岘堂新浪博客】  
 回到顶部
总数 1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