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成都:耍家的天堂


  共有2230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成都:耍家的天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4:44 [只看该作者]

坝调茶社VS顺兴老茶馆
  坝调茶社是皇城老妈火锅的附属茶坊。它相当于北京的老舍茶馆,期望再现老成都的茶馆风味,所以弄了些原汁原味的老虎灶、铜壶、盖碗茶、茶博士……把曾经的乡土味提纯过滤,弄得挺高雅的。   有茶艺师现场表演,啪啪啪啪,几个茶船排开,又是啪啪啪啪,几个茶杯端坐茶船上,然后手一扬,升觜铜壶,哗啦啦喷出开水,然后手指一勾,茶盖轻轻合拢……还有素妆少女进行茶艺表演,音乐妙曼,她们表情从容,动作舒缓。男与女,老与少,一刚一柔,令人惊叹。   如果说坝调茶社是把乡土味高雅化,顺兴老茶馆则是把文化味现代化。跨过高高的门槛,进门即见一块镌有文字的木牌,说“……春去秋来,谁在呼唤乡情,寻找老墙?曾几何时,巴蜀小吃,尝尽世间酸甜苦辣;铜壶盖碗,品出几多炎凉世相……顺兴创意,意在光大民间小吃,复兴盖碗茶艺,繁荣戏曲散打……”   顺兴老茶馆集明清建筑、壁雕窗饰、木刻、家具和茶艺于一体。在顺兴老茶馆,喝茶,品名小吃,看戏一个也不能少。成都出名的小吃,顺兴都有,成都不出名的小吃,顺兴也有。这里也可以看茶艺表演,其茶艺师还得过全国冠军。更重要的是,这里可以听川戏。戏剧节奏太慢,不符合现代潮流,于是他们把川剧分解成“变脸”、“吐火”、“滚灯”等技巧表演。就像把鸡分解为凤爪、鸡翅、鸡腿,快餐化、大众化了。      贴士   坝调茶社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南三段皇城老妈四、五层   电话:028-85139999-8511   顺兴老茶馆地址:成都市沙湾路258号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三楼   乘3、56、63、75、93路公共汽车至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下车   电话:028-87693202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5:15 [只看该作者]

文殊院VS青羊宫
  在成都,喜欢喝茶的人几乎都去过文殊院。天气晴好的日子,文殊院露天茶馆座无虚席,去晚了的人只好抱憾离开,另投他处。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的西北角,是成都市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是长江沿岸四大丛林之一。文殊院创建于隋朝,后多次毁损和重建,现在的规模和建制是清朝时完成的。康熙曾亲笔写了一道匾额“空林”描漆鎏金派专使送往文殊院,另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现在,文殊院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融佛教圣迹、佛教文化、旅游名胜汇集的都市净土。   文殊院名木古树繁多,很是幽静,适合喝茶。在文殊院喝茶,顺便烧香拜佛,也许并无实际的功效,但却求得心灵慰藉。文殊院门口有许多算命的“半仙”,一个个都称自己是铁嘴。可以抱着游戏心态算一算,花几块钱就当玩玩,千万别当真,也千万别因“命好”而重赏“半仙”。到了就餐时间,还可以尝尝素斋。个人觉得味道一般。   青羊宫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唐代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曾驻跸观内,后来下诏改观名为青羊宫。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千日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续对尹喜讲经说法。青羊宫现存建筑也是清代陆续修建的。   青羊宫也是成都喝茶“重镇”,文殊院茶客中青年多,而青羊宫茶客中老年多。他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些中老年话题,比如川剧票友,太极拳之类的。还有一个鹤发童须的老人,常常手持一种不知名的竹制乐器,来此自得其乐。      贴士:   文殊院地址:成都市文殊院街15号   乘16路、55路、64路等公共汽车可以到达   电话:028-86952830    门票:2元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最热闹      青羊宫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九号   电话:028-87766584028-87763961   可乘27路、34路、109路、11路、301路等   门票:5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5:29 [只看该作者]

万里号VS河心茶庄
  这是两个看锦江的好地方。   “万里号邮轮”是万里桥边新建的一座船形建筑,紧邻锦江。它的顶楼是一个露天茶馆。有泉水小溪,还有各色游鱼。最好在下午四五点钟去喝下午茶。选择一个靠河边的座位,要一杯“青山绿水”(苦丁茶,消暑解渴。),慢慢品。此时有夕阳挂在天空,西边的云彩都变红了,往下俯瞰,明亮的锦江分外妩媚。因为地势高,所以看得远,锦江就划一道曲线,消失在远处林立的高楼之间。因为是“邮轮”,你还可以看到“桅杆”。顺着锦江流去的方向往前看,很有点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   时渐黄昏,下到四楼,吃重庆火锅。也选择靠江边的座位,真有点荡舟水上,对酒当歌的味道。用餐完毕,再回到顶楼,要几瓶啤酒,来一碟烧烤,喝。然后在半醉的状态下看夜色里更加柔媚的锦江。此时河灯亮了,车灯亮了,街灯亮了,高楼里的灯也亮了。河灯还会变色,由红到蓝再变紫,迷离变幻。   河心茶庄在望江公园对岸,河滨印象旁边。是府南河工程依势造形搞出来的一个半岛状露天茶馆。河心村呈三角形,插进锦江,把锦江一分为二,河心茶庄就在三角形的前端。三边都是水,所以很清凉。如果在河心茶庄的最前端,迎风站立,滚滚锦江就奔来眼底了。   丰水季节,锦江相对清澈,而且流量大,气势磅礴。而河心茶庄提供了一个迎接锦到到来,又目前锦江出城的地方。平时还卖一些炒饭,到了晚上,河心茶庄还要卖烧烤。因为靠近河滨印象,附近又没有其他高档茶楼,河心茶庄几乎成了河滨印象业主们的第二个客厅,第二个厨房。川大的同学们又常常把它当成是第二自习室和第N约会地。      贴士:   万里号邮轮地址:浆洗街29号   可乘28路、35路、94路等   河心茶庄地址:上河心村2号   可乘19路、35路、56路、3路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5:43 [只看该作者]

李劼人故居:菱窠
  成都有那么多年的历史,有那么多的文物古迹,可是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去学习,你不要那么深沉好不好,就当是去玩耍,而且真的可以玩耍。      李劼人是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还当过成都市副市长。1936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家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在菱角堰边修筑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茅屋,为了信件投递方便,他在院门上自题“菱窠”二字。这就是菱窠得名的缘由。   菱窠很小,建筑很简单,只有一座两层的楼房,一个水塘,几棵古树。李劼人先生汉白玉半身雕像神采奕奕,雕像后刻着原四川省副省长、作家张秀熟题写的颂辞:巴蜀天府,地灵人杰;劼人先生,一代文哲;锦心绣口,冰清玉洁;微澜大波,呕心沥血;山何巍巍,日何烨烨;缅念斯人,高风亮节。   一楼是先生和家人的起居室,二楼的是先生生平介绍及作品陈列,先生作品淹没多年,被发掘,价值被肯定也是最近20年的事。他的作品近于自然主义,文学评论界称他是“中国的左拉”。   李劼人先生最著名的作品是“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用方言写作,真实记录了成都地区生活百态。由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专家评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死水微澜》名列第17。   李劼人还是著名美食家。他出身官宦世家,见过不少名菜;留学法国时饮食不习惯,自己下厨掌过勺。回国后在成都大学教书,不满当局的腐败,辞去教职。为了生活来源,李劼人先生借了300块银元,开起了“小雅”餐馆,经营家常菜,每周变换口味,生意红火。当时成都几家报纸刊出了新闻:《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店,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引起了轰动。      链接:   有关部门准备把3亩多的李劼人故居扩大到90亩,修建新展厅,以李劼人的“三部曲”为主题,征集、精选展品,集中展示清末民初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时期川西地区的社会状况、民风民俗;恢复菱角堰,栽植荷花,使“菱窠”名副其实;恢复李劼人的小雅菜馆,全面再现故居原有风貌。      贴士:   地址:成都市外东沙河堡   电话:028-84674112   门票:2元   最低价茶:5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5:56 [只看该作者]

收租院·刘氏庄园
  收租院,最具影响的有三个版本:原版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庄园,黏土雕塑,四川美院师生和当地民间艺人集体创作,1965年完成;1965年底在在北京展出其复制品,几个原创者和中央工艺美院一些师生共同完成;1974年,部分原创者和四川美院的师生在四川美院用玻璃钢镀铜重塑了这件作品;其他形式复制品不计其数。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蔡国强以观念、行为作品《威尼斯的收租院》获得大奖,引起艺术界争议。一般提到收租院,均指“刘氏庄园版”。   收租院的诞生和经历都颇具传奇色彩。1964年,为了“艺术地再现恶霸地主的心狠手辣和劳苦大众的疾苦、愤怒”,有关部门召集民间艺人创作泥塑作品,但力有不逮,遂向四川美院求援。于是四川美院师生和当地民间艺人精诚协作,完成了大型群雕收租院。此后收租院在经历了持久的风光和并不短暂的沉寂,近来重又受人关注。   收租院以地主庄园收租场所实地环境,分为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怒火等连续的情节,塑造了114个与真人大小相近的人物,塑像布局全长约96米。形象刻画十分精细写实,加上环境为实景,力求营造真实感。塑像采用民间泥塑的传统方法,即用稻草与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眼睛是黑色玻璃球镶上去的。   事实上,收租院已经被符号化了,它本身的情况不重要,固有色已让位于打在它身上的灯光。它被贴上了种种标签,它在一大堆标签中间迷失了自己。红色狂潮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坐长途火车来,坐敞篷货车来,步行几十公里来,到川西的一个小镇上,亲眼看一看“超现实主义的”收租院,验证并强化一份阶级仇恨,并惊叹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收租院,为作为艺术品的收租院增添了万丈光芒,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与社会主义政治需要相结合的完美典范”。   当众多的文艺作品被打为“大毒草”的时候,与八个样板戏一起,根红苗正的收租院,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去丰富人们贫乏的精神生活。也正是这一畸形的角色保全了它,收租院得以在破坏一切的十年浩劫中非但安然无恙,而且保持着比较高的社会关注程度,甚至屡有国外机构和个人邀请出国办展览。   当国人把关注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入经济建设之后,与“文革”中其他大红大紫的人、事、物一样,收租院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偶尔还会有一些人,在特定的场景之中,还会想起往事,那些往事或许正好与收租院有关。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收租院褪了光芒,遭人诟病。“京剧亮相式的造型和连环画式的情节毫无突破可言。”   当一次文化事件发生,许多的人和机构纷纷浮出水面,声称对收租院拥有著作权,大家才恍然记起,还有这样一个堪称宝贝的东西我们已很久没有关注它了。于是,作为一个文化热点,具备了流行的要素,它的名字被一些相关的无关的人叨扰,它发现自己也可以重新让人关注。它记录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段特殊往事,与一个地主有关,而地主庄园都把名字改为刘氏庄园了,收租院只能让人增长知识,已不能增长年轻人对一个已消亡阶级的仇恨。   因为收租院泥塑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虚构和夸张,所以有人认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它展现了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中艺术家如何能够真诚严肃地去为谎言而工作,并且在这种背景下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这种虚构和夸张与造型上的写实,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合力,让它“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现在,收租院泥塑作品依然每天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游人的参观,但它的教化功能已经萎缩,只是做为一段历史的标本,供人回忆、遐想和缅怀。      链接: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AAAA级景区,原名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有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占地约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时期为清末至民国,这是中外闻名的,我国现存完整且规模浩大的刘文彩地主庄园——“老公馆”和“新公馆”。   刘氏庄园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雕塑《收租院》闻名遐迩。      地址: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距成都52公里   交通:城北客运中心、青羊宫、金沙车站等处每日均有数十班车前往大邑,到大邑后转车去安仁。成都的新南门汽车站有直达景区的班车。   门票:45元/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6:12 [只看该作者]

走近水井坊,走进陈年的芬芳
  阳光很好,沿着香巷子朝前走。满架的七里香都开了,黄色花,白色花,从墙上探出头来,向路人展示蕴蓄了一年的美丽和幽香。墙有些斑驳,门有些古旧,门环都已脱落。砖和瓦也显得苍老凝重。   走在这样一条巷子里,在某处停下来,闭上眼,深呼吸,嗅嗅平凡生活的气息。或者干脆坐在街沿边板凳上,买五角一份的商报和块钱两串的黄桷兰,读市井新闻,听世居此地的老大爷摆真伪难辨的玄龙门阵。在高楼的背后,在繁华的背后,你能见到这样的街道,这样的房屋:小天井,四合院,斗角连甍,还保留着温暖的邻里关系。这里有平凡的真实和朴实无华的幸福。   除了花香,还有酒香。   居住在水井街一带(比如香巷子)的人真有福气,一年四季,闻着花香和酒香。我慕名去探寻一个名叫水井坊的地方,一处几百年来酿酒卖酒品酒的奇迹所在。   酒是水的升华,出现在平淡琐屑的日子里,出现在佳节大典之时,出现在人们兴奋或悲伤的目光中。沿着香巷子往前走,没有青石板铺地,没有轻垂门外的酒旗飘飘,也没有面红耳赤行令猜拳的人们。但我分明听到了酿酒者劳动时的号子,闻到了浓酽的酒香,一个下午的时光就从这美妙的感觉开始了。   水井坊,它是一口井还是一个作坊?它和酒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为什么湮没了这么多年?它是怎样从成都人的生活中淡入淡出,以至今日引起万众瞩目?   整个下午我都在恍恍忽忽中度过,有些沉醉,有点像庄子说的“恍兮忽兮”,天地间至真至美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惊心动魄地演绎。利先生如数家珍,向我讲述一段传奇,一段陈年的芬芳,一段历久弥香的美丽。   所有的故事从1998年8月往后回溯。那时,全兴集团对水井街的酿酒车间进行改造,工人们一如往常,掘地筑基,准备新修厂房。挖至约一米深时,工人发现地下有些异常:有一个圆盘状的土石结合物,还有许多陶片……一个考古重大发现――规模宏大的古代酿酒作坊露出了庐山真貌。多年以后,回忆往事时,那个工人依旧会为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而感叹不已。白洒界专家来了,考古界专家来了,史学界专家来了,它们沿着一条清晰的轨迹,进入历史,进入一段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往事,揭开了尘封已久的传奇。   那就是水井坊,最保守的估计,它经历了600年的风雨沧桑,再次展露它真实的容颜,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见证了中国酒文化的丰厚底蕴。   水井坊不是一处死去的文物遗存,自它诞生以来,从未间断生产,一直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保持着高品质的优良传统,为这座城市,为神州各地创造佳酿。   水井坊的出现偶然中存在着必然,历史选择了水井坊,让它承担起重任,为中国白酒酿造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水旱无忧的川西平原物产丰饶,玉米、大米、小麦年年丰收,天府明珠成都水路交通便利,经贸繁荣,商贾云集。从这里可通江达海,与江南互通有无,成都还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府河和南河交汇于成都市东南部的合江亭,唐宋时期,合江亭和附近的水井街,暑袜街一带,是重要的商业区,人气很旺,集中了不少酿酒作坊,但没有特别出众的品牌,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到水井坊的出现才宣告结束。   清朝乾隆年间,成都锦江河畔的水井街烧坊,采用薛涛井水酿酒,酿出的酒品质绝佳,一传十,十传百,不久水井坊就远近闻名了。许多人慕名而来,还有人托亲友代购,为的就是“品一品水井坊的酒”。   明清时期,酿酒机械化程度不高,我们可以想象,水井坊用精选的粮食,以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工艺酿制水井坊酒。工人们挥汗如雨,伴着有节奏的歌子劳作,古铜色的肌肤因长期劳动而健康有力。闲暇时,他们品着自己酿造的玉液琼浆,脸上会浮现出舒心的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为水井坊的酒是汲薛涛井水酿制,名人雅士总爱将水井坊与薛涛、薛涛井相联系。清代诗人冯家吉在某次美酒微醺的时候,写了《薛涛酒》一诗:枇杷深处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到底美人颜色好,造成佳酿最熏人。才女薛涛聪明过人,美丽过人,薛涛井水清澈甘甜,是酿酒的最佳水源,所以才有了薛涛酒的香味隽永,回味悠长。同时,也是因为有了水井街这样的风水宝地,有了水井坊这样的名酒酿造厂,薛涛井水的“内秀”才得以外现,得到升华。   现在的水井坊酒,是古水井坊酒窖得天独厚的微生物环境和精妙的古法酿酒工艺,与现代科技水乳交融的结晶,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在此完美结合。现在水井坊酒具有上佳的品质:晶莹剔透,窖香浓郁,陈香优雅,醇厚绵甜,回味悠长。水井坊酒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有美丽的外表,其包装设计荣获的全球著名广告大奖“莫比乌斯”杰出成就奖和包装单项奖。   那时水井街有许多酒店(不是客栈,相当于现在的酒吧),酒旗随风飘舞,酒店的字号就随着酒旗的翻卷时隐时现。客人来了,打几两酒,要几碟成都名小吃作下酒菜,品薛涛美酒,赏锦江春 色,不亦快哉。颇有几分资色的老板娘当垆卖酒,客人找一家酒店坐下来,喝酒,喝完后将酒具送到柜台,老板娘在烛光下数钱,在锦江河里洗杯碟。(见唐陆龟蒙诗《酒垆》。)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陆游喜欢外出游玩,有一次他在府河渔船上诗兴大发,写了这样的句子:好风吹我衣,春 色已粲然。东村闻酒美,买醉上渔船。   阳春三月,花会、春游和放风筝,在当时是成都人最喜欢的游乐活动。当然,还有许多观赏性节目如猴戏、被单戏、下棋、说书、盲人卖艺等,你也可以购物,从手工艺品到家庭实用品应有尽有。当然,喝酒是少不了的,甚至通宵达旦。近代人吴芳吉《成都》一诗中写道:   成都富庶小巴黎,花会年年二月期。   艇子打从竹里过,茶亭常傍柳阴低。   夕阳处处闻歌管,芳径人人赛锦衣。   城阙连宵都不禁,骑驴更醉草堂西。   水井坊及其附近成了文化娱乐区,成为成都的“天桥”。品酒赏花,吟诗作赋,生意洽谈,故人小聚,都喜欢到那里。“客官,要点什么?”“薛涛酒,牛肉,夫妻肺片,花生米。”在临窗的八仙桌坐下,开始一段幸福时光。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温一段历史,再现旧时的美好记忆——占地113亩的全兴烧坊-古锦官驿文化旅游区已经启动。   水井烧坊-古锦官驿文化旅游区由休闲广场、文化广场、绿化广场三大主要旅游区为重点,将水井坊、江亭乐舞(合江亭)、崇丽夜月(望江楼)、锦江廊桥(九眼桥)连成片。到时候,那里将成为成都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外地游客到成都必游之地,也将成为成都人旅游休闲的上佳去处。据悉,那里还将建起一座水井坊酒楼,复原当年酒肆的格局。去水井烧坊-古锦官驿文化旅游区,你将感受到成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感受到川西坝子的民俗文化,川西民居的建筑文化,锦江河畔的河居文化。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6:32 [只看该作者]

蔡大权:玩泥巴的大师
  冬日。成都。大慈寺。蔡泥人工作室。几杯清茶散发出幽幽的茶香。蔡大权先生和我们聊起了过去,聊起了泥人蔡的历史。   泥人蔡四代家传,早在清朝乾隆中期,蔡泥人的开创者蔡思尊便以塑佛像闻名,与泥人张并驾齐驱,世称南蔡北张。蔡氏泥塑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创新,艺术手法日臻完善,作品题材不断拓宽,原料配方更加科学,大大丰富了泥塑艺术的表现力。蔡先生还说,蔡氏泥塑艺术经历了一个从神到人的过程。一开始,为寺庙塑佛像,后来才开始塑“传真像”(以真人或其照片为模特塑出来的像),再到后来的室内装饰品(如侍女)。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在解放前,蔡泥人就受到美国人的喜欢。那时常有美国空军到成都,有一次,一位士兵多方打听,找到蔡氏泥塑第三代掌门,蔡大权先生的父亲蔡结武先生,要蔡先生给他塑一个“传真像”。解放后,刘少奇接见蔡结武先生时说,一定要保护民间艺术;陈毅元帅到成都还专门探望了生病住院蔡结武先生。   蔡大权先生自幼聪明好学,从树德中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华西医科大学。作为民间绝技蔡氏泥塑的第四代传人,蔡大权的选择不无道理。民间泥塑艺术最大的一个缺陷是比例失调,有的驼背削肩,有的头大手长,究其原因,是对人体结构把握不准确。蔡大权学医,解剖学的角度来了解人体结构,对人的体态、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蔡氏泥塑到蔡大权先生这一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与科学有了更加完美的结合。   十年浩劫,蔡氏泥人艺术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珍品被毁,只有西南民院博物馆现在还保存了一套《五十六个民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蔡大权被分配到成都二医院当医生,他就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练习泥塑艺术。“做了砸烂,砸烂又做,就这样一遍遍地练习。”   蔡氏泥塑艺术曾经出现过几百人报名学艺的壮观情形,经过层层筛选,包括蔡氏泥人第五代传人蔡振宇在内,蔡大权先生共收了八位学生,人们戏称“蔡门八大金刚”。(蔡先生说,蔡泥人有一个家规,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但是他认为民间泥塑艺术是属于国家民族的,为了使这门绝技更好地发扬光大,他宁可得罪祖先,也不能对不起中华民族。)“八大金刚”都有不错的美术素养和泥塑艺术功底,平时都有各人的工作,但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聚在先生的工作室里,聆听教诲,悉心揣摸,反复练习。   事实上,蔡先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蔡先生的作品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很受欢迎。不时有人来找蔡先生,要他为长辈塑像,带给远在海外的亲人,以慰离情。香港凤凰卫视、台湾无线卫视到四川采访还对蔡先生进行了专访,带来了海外朋友对蔡先生的问候。   蔡先生说,蔡泥人已经走出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境地,现在,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签下订单。韩国的艺术机构还盛邀他到汉城举办作品展。他和他的弟子们还潜心研究泥塑艺术的提高之路,他的弟子们有不同的艺术营养,有的曾学习油画,有的曾学过剪纸,有的学过雕塑,他想以泥人为中心,开发彩陶、藤编、剪纸等相关门类艺术品,使天府之国的许多民间艺术种类不至于失传。   蔡先生的兴致很高,脸上时时露出笑容。当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他多年来的作品时,就如同一位母亲慈祥地介绍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像一位老农高兴地介绍自己的丰收的庄稼。      链接:   蔡大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四川省民间美术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蓉台书画艺术社社委。   蔡氏泥塑早在清代便以“南蔡北张”闻名于世。蔡大权是泥人蔡第四代传人,早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自幼酷爱家传技艺。其作品即继承又创新,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题材广泛,形象逼真,为中国一绝。多次参加国内展出和外事展演活动,多次获奖,深受各界好评。海内外多家媒体对蔡泥人和蔡大权先生作过报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7:05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假装是个文化人 一座天主教修院的残缺记忆

  它伫立在四川彭州市一个叫白鹿的小镇的乡下,已近百年了,围绕它的是成片的玉米田,院内是葳蕤的荒草。鸽子在断壁残垣间歇息,各色的蝴蝶在阳光下草地间飞舞。一个姓辜的老大爷经年累月住在这里,过着简陋的生活,守着一段残损的记忆,以及他参不透的玄机,就这样任岁月流过。   我们仍旧可以从它的规模和残存的精致中猜想曾经的盛况。这座修院建在半山腰,四周是高大苍翠的柏树。围墙已是名存实亡,围墙内现今长着玉米的地方曾是修院的花园和菜园。走进围墙,透过玉米地,夏日阳光下的修院便以一种特别的力量抵达我的灵魂深处。它正面是一楼一底带一层地下室的瓦屋,没有翘角飞檐,从圆弧形的穹窿和栏杆上的雕刻造型,就可以看出它的“洋气”。   沿门前的台阶拾级而上,门楣上的字清晰可见“SEMINARIUMANNUNTIATIONIS1908”。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怎么译,白鹿镇政府的同志告诉我,直译是“苗圃”,意谓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汉语叫“领报修院”,当地人把它叫做“上书院”(离此不远还有一座修院,称“下书院”,仅存旧址)。1908是它竣工的年份。这里是培养天主教高级人才的地方。普通民众有一个长期的误读,以为这是一座教堂。虽然它必定有着教堂的职能,但总的来说,它主要是作为修院(培养传教士的学校)而存在的。   穿过门厅,是一个天井,满是自生自灭的萋萋荒草。正面是一座华美的礼拜堂,历经数十年风雨,岁月的痕迹异常明显,但我仍旧心里一激凌,它暗合了我心中潜伏已久的某种情愫,我一瞬间有些茫然无措。在四川的山区,在远离都市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居然有如此精美的建筑,而且是另一个国度,另一种文化,另一种信仰的产物!   基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资料的馈乏,我不能确认这座四层的礼拜堂是希腊风格,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还是戈特式风格,但是,我真切感受到它的结构的精巧。就地取材的砖木结构,由于设计的完美和施工的严谨,使它给人一种辉煌壮观的印象,同时,如果它仅仅只有辉煌华丽就不算成功之作,重要的是,它还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你平静下来。   整座天主教修院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两厢是两层瓦屋,共有八间“教室”,是来此进修的传教士学习的地方。从窗棂上的细部,我们可以感受到欧式情调。前面的两层楼房由一间间小屋子构成,这是修士的寝室,据说每人住一间。地下室是贮藏室。   我试图去了解这座修院的过去,但是年代久远,资料散佚,记忆长满了青苔,只得到一些残缺不全或许还有些失实的表述。   19世纪末,一个法国人,带着图纸和资金,来到白鹿镇,雇请当地的工匠,再加上当地教众的义务投工,修建了这座教堂,1908年竣工时,还在四周种了柏树。如今这些柏树已成了彭州市的古树名木。   从成都来的天主教传教士,来此传教布道,远近一带的传教士都是在这里修习完毕的。1934年,领报修院遭泥石流袭击,有所毁损。后曾为政府办公楼、仓库、疗养院、学校,现为成都市天主教爱国会财产。   现在,偶有艺术家来这里寻找灵感,还有一些普通群众也来此寄托理想。墙壁上有一些某某来此一游的无聊的话,同时也有一些精神苦闷者的心声。这使它更加伤痕累累,更加饱经沧桑。尽管它斑驳的墙壁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尽管它的记忆残缺不全,我们仍然可以产生长久的感动。   我知道自己可能会彻头彻尾地误读它,或者说我根本没有进入它的“文本”,只是痴人说梦般自说自话,但是,我的全部努力在于提供一个通向真实的可能。      贴士:成都五块石有班车滚动发往彭州,票价为8.5元/人。在彭州客运中心转乘到白鹿镇的车即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7:17 [只看该作者]

杜甫草堂:一个逃难者的“违建”
  杜甫草堂有三处,一处在成都、一处在三台县(在四川绵阳境内)、一处在重庆奉节。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动荡不安而且穷困潦倒,以至于要到处“违章”搭建简易茅草棚棚来栖身。杜甫穷到哪个程度?穷到他的一个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   在成都郊区离城十里的浣花村,杜甫结庐而居。他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用竹子、木头、茅草搭起一处窝棚,种点庄稼,栽点花草,过着拮据的生活。那一年,杜甫48岁。实在太窘迫,他就找成都府尹(相当于成都市市长)严武接济。后来还在严武的手下当了个闲差,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严武死后,杜甫又失去依靠。   杜甫的茅草棚修得不结实,不知道是不是该归入“危建”之列。因为秋风吹起,屋顶就被掀开了,邻家小孩子欺负他年老体弱,把他屋顶吹下来的茅草抱跑了。杜甫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绝对没有想到,他早已毁损的简易茅棚,经历代改建扩建,成了占地240多亩的古典园林。而他的旧居旁边,如今的确建起了广厦千万间,而且是“尊荣地段,绝版品质”,为成都著名的高尚社区,既富足,又有品味。   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民间疾苦,成了他笔底波澜,那些对艰难时世的记录,追求破灭后的失望,让他痛彻肺腑。但那不在我们的探寻目的之内,我们要循着杜诗的线索,回望当年的草堂,当年的成都,看伟大诗人如何苦中作乐。   成都的雨,温润,销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的景,清新,别致。(《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成都的生活,闲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肱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他还兴致勃勃地独自一人散步看花,成都的花,真的不错。(《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有客人来了,没有好的下酒菜,只有请他喝些薄酒。(《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没有必要把杜诗译成现代汉语,它本来就晓畅如话。草堂博物馆有《杜甫全集》,全套400元,其中有更多的关于成都的诗意生活。      贴士:   地址:成都市青华路38号   交通:乘坐17路、35路、304路公交车   门票:60元/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9/11 10:37:35 [只看该作者]

洛带客家会馆
  洛带这名字是将错就错而来的。当年蜀国后主、刘备那不争气的儿子阿斗喜欢游玩(算得上是成都的老耍家),一天在成都东郊八角井游玩的时候,一不小心把玉带落入井中。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落带”。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由于是口耳相传,难免走样,“落带”就成了“洛带”。错得久了,错的就成了对的。   关于客家人,说来就话长了。大约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老百姓吃尽了战乱的苦头,实在活不下去了,就拖家带口渡过长江,往蛮荒的东南沿海地区逃难(现在的人云东南沿海地区,不再是逃难,而是淘金了)。此后的唐、宋两代,也有大批中原人南下。上百万的难民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定居,过上了安顿的生活。为与当地土著相区别,他们被称为“客家人”(外来是客),他们的子孙也被称为客家人。   东南沿海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统治力量非常薄弱,因此为了生存,为了协调与当地土著的利益,客家人以血缘关系结成了牢固的联盟,集体观念、家族观念非常浓厚。语言、风俗及信仰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他们的语言,是中原地区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在以后的岁月中,部份客家人又经历了多次迁徙。一部分人移居海外,一部分人内迁。虽然多次迁徙,客家人乡音不改,旧俗不改,文化传统依旧保持。为适应迁徙生活,他们吃得苦,相互非常团结。有人称客家人是“东方犹太人”。(孙中山、朱德、叶挺、陈寅属、郭沫若、林风眠、曾宪梓、田家炳、韩素音等,都是客家人。)   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一部分客家人迁到了成都。因为吃够了战乱的苦,他们不愿意住平原,选择了龙泉山浅丘地区,选择了洛带镇。当时那一带还是郁郁葱葱的林区,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他们带来了新的蔬菜品种,春耕夏种,安居乐业。洛带镇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的客家人会两种方言:客家话和四川话。客家人内部用客家话交谈时,一般四川人听不懂,但洛带客家话与粤语又有区别。所以洛带客家人被成都人称作“土广东”。迁往四川的外省人为在政府机构重建之前,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各自建起了会馆。会馆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调解邻里纠纷、办学、举办各种聚会、主持祭祀活动、传递邮件等,德高望众的长者才有资格主持会馆事务。   洛带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梅县的填蜀客家人集资兴建的,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很高,被专家称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馆”。天井、飞檐、琉璃瓦、字画、瓷器、石板铺地……很有历史纵深感。   在客家会馆,听老人摆玄龙门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画家邱笑秋就讲过一个典故:清初湖广填四川,很多人是被迫的,为防止路上逃走,押解的士兵把客家人的手绑起来,一个连一个,连成一串。大小便要申请,由士兵把手解开。所以现在四川人才把上厕所叫解手。   还有一个龙门阵是关于盐焗鸡的。客家人经常迁徙,不得不备些干粮和咸腌食品。即使是稳定下来,迫于生计,丈夫也要外出挣钱。有一个渔家女,为丈夫出海打鱼烹制了一只鸡,为了不让它腐烂变质,她把鸡埋在炒烫的盐里。没想到这只鸡口味更好。这种做法也就一传十十传百,并不断改进创新。   在洛带,当然要尝尝客家菜。除了盐焗鸡,必点之菜还有梅菜扣肉、镶(四川方言读作rang,去声)豆腐。梅菜扣肉肥而不腻,咸鲜浓厚。镶豆腐就是把结实的老豆腐切块,每块划道口,镶进一块肉馅,上笼蒸熟即可。   若恰好遇到耍龙,那整个洛带就很热闹了。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火龙,赤裸上身的舞龙人在烟花的烧灼中挥舞巨龙;七月则是水龙,舞龙人要面对生面孔熟面孔泼来的凉水,这是成都的泼水节。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在客家会馆发神,看那些思乡或者相思的青藤疯长。      贴士:   1.成都五桂桥车站有开往洛带的公共汽车。   2.客家会馆不收门票。


 回到顶部
总数 9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