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文苑】【梦溪园】 → 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评一舟的《祝英台的春天》


  共有510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评一舟的《祝英台的春天》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九白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独立宣言版主
等级:老版主 帖子:325 积分:191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5/3/25 9:11:05
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评一舟的《祝英台的春天》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10 19:41:05 [只看该作者]

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

——评一舟的《祝英台的春天》

我一直认为,新诗如果不采取细读的方式慢慢品味就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诗意,一舟的这首《祝英台的春天》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走马观花的寥寥扫过,得到的只能是千百年前祝英台和梁山伯那凄凉瑰丽的爱情故事的回顾,或者说是重温一下尚且善良的心灵对于美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可是,这不是读诗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如此草草岂不是亵渎爱情的神圣与纯洁吗!因此,带着一颗虔诚和卑恭的心,我从最后一句开始读起:“――祝英台的春天//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春天”,“今生”,“前世”,“轻尘”,一连串轻飘飘的词语下来让人感到的却是千钧重压,淤积心坎,难以承受。然而,在此有个多么美丽的误会,关于“祝英台”,知识考古的真实人物身份和境遇如何暂且不管,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这么个为爱而牺牲的伟大女性在今生竟然还不能打扫尽前世的轻尘,是命运捉弄,还是诗人悲天悯人的美丽幻想呢,抑或是为了写诗而在写诗,没有顾及到读者的情趣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审美理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这首小诗的第一节开始看起。

“水边的塾馆,好梦初醒的书生们//打开了接纳晨曦的窗棂//一只失眠的蝴蝶,面带几分羞怯//犹疑地从竹篱边飞过//一飞三回头,一飞三叹息”,散文化的语言开启了江南诗性叙述的源头,那是在水边的一处私塾,在清晨,晨曦初上,书生打开窗棂,看到了一只失眠的蝴蝶,恋恋不舍的飞过竹篱,面带羞怯,心存疑惑。诗意盎然的场面从诗人的笔下缓缓的流畅出来,然而叙述的视角却显得有些陈旧,“书生”与“蝴蝶”同为他者,全知叙事难以进入心灵深处,美丽但不动情,这是白玉微瑕,幸好诗人通过“好梦初醒”和“失眠”的比较分别的刻画了“书生”与“蝴蝶”的不同症状。

接下来看第二节,“星星依然高远,渺小//星星不读书,但比任何一位//死记硬背关关雎鸠白面郎//更能通晓花下镜前的风情”,似乎难以理解,星星高远、渺小、不读书,但是比饱读诗书的白面郎君更能通晓花下镜前的风情,在此诗人用“死记硬背”阐释白面郎君的“饱读诗书”,我以为这是运用了抑郁的手法,借此讽喻梁山伯之辈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无知,这么简单的事情,不食人间烟火的星星尚且得知,然而梁山伯“痴儿竟尚未悟”,这能不令“蝴蝶”伤心吗。因此,我觉得这一节不是诗人凭空的营造,这样做是有着明显的目的的,通过“星星”的作为加深了读者对于“蝴蝶”与“书生”的幸与不幸的关注。回应第一节的“一只失眠的蝴蝶,面带几分羞怯”,“蝴蝶”是多么的勇敢和欣幸,“书生”呢,“好梦初醒”,至于他的梦中是“关关雎鸠”还是“富贵功名”就不得而知了。

“残酷的露水,杀人无痕的风”,在此,诗人用“残酷”对应于“露水”,描述了清晨的凄冷,更是虚写了故事发生时代的社会环境的残酷和苛刻;然而,彼时彼刻,“风”也是“杀人无痕的”,这风是世间俗人对“梁祝”自由恋爱的风言风语,还是斜风冷风对“蝴蝶”这种幼小生灵的伤害呢?诗人是知道的,在此暂且不论。“东晋之东,小巷深处,还有什么//比卖花姑娘清澈见底的歌声//更让失落千年的英魂不忍驻留?”是啊,“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卖花姑娘清澈见底的歌声足以让失落千年的英魂停留暂住,同样,来自东晋江左的纯朴与圣洁却经历了千古血雨腥风的洗刷和磨练,依然停留在诗人的心底,愈久弥香。可是,这样的传承有什么“用”呢?诗人说“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露水”与“风”是为赎罪还是留恋,或者只是作为某种功利性的失去艺术光环与气息的行为的复制呢,不得知,世人皆知!

“十八里,在脚下很长//在心窦间很短//――催命的鲜花//从父命之乡摘过来了//棺材和花轿同时抬过来了”,诗人用简单的话语重新回顾了流传已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本身已经尽人皆知,但是叙事的轻重缓急则是因人而异,“十八里”,最近的距离,一颗急切的心等不到命运之神的宣判突然失去了律动,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高压下,“催命的鲜花”促使女人变成了蝴蝶,光明与黑暗同时到来,却都落空,“那蝴蝶躲闪着,继续她的飞行//渐近一处土坎,浅草初生的土坎//却是怎么飞也飞不过去”。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给出了他的解释,“沉寂中忽听得一声低唤:九娘!”,经典,不落俗套,却又写出了真实的性情与艺术的遭遇;至于这一声“九娘”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就不用过分的追究了。“沉寂”与“低唤”是书生的作为,因为他“好梦初醒”,因为他不“通晓花下镜前的风情”。

“两片单薄的翼,发寒似的一颤//竟再也无力抬起……”,这两句是否多余呢,按照诗人感情的脉络,在那一声“九娘”时,感情已臻于绝顶,再加上这么两句似乎徒劳无益,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还是有起作用的。“单薄”、“发寒”、“一颤”是诗人对彼情彼景下的猜测,结果却是“再也无力抬起”,这样的结局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还是期望太多终究失落呢?诗人也无力解释,只是说“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红尘滚过,往事成空,奈何!

春天来了,读一些散漫的或凄凉或美妙的爱情故事,权当作是对诗意心灵的安慰吧,如此等等。

附录:祝英台的春天 一舟

水边的塾馆,好梦初醒的书生们
打开了接纳晨曦的窗棂
一只失眠的蝴蝶,面带几分羞怯

犹疑地从竹篱边飞过
一飞三回头,一飞三叹息

星星依然高远,渺小
星星不读书,但比任何一位
死记硬背关关雎鸠白面郎
更能通晓花下镜前的风情

残酷的露水,杀人无痕的风
东晋之东,小巷深处,还有什么
比卖花姑娘清澈见底的歌声
更让失落千年的英魂不忍驻留?

十八里,在脚下很长
在心窦间很短
――
催命的鲜花
从父命之乡摘过来了
棺材和花轿同时抬过来了

那蝴蝶躲闪着,继续她的飞行
渐近一处土坎,浅草初生的土坎
却是怎么飞也飞不过去
沉寂中忽听得一声低唤:九娘!
两片单薄的翼,发寒似的一颤
竟再也无力抬起……

――
祝英台的春天

今生,扫不尽前世的轻尘



对不能说的我只能保持沉默。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九白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独立宣言版主
等级:老版主 帖子:325 积分:191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5/3/25 9:11:0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4/10 19:41:45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写的,发上来大家侃侃


对不能说的我只能保持沉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