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中国黄酒》


  共有3218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黄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1:39 [只看该作者]

  4、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4日或5日。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此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饮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

在民间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戏曲《白蛇传》中讲述:许仙偏听法海和尚谗言,诓骗白娘子于端午节这天喝下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出白蛇原形,使许仙、白娘子的爱情横生波折。“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杭州,而在酒乡绍兴和邻近的几个县市,除了喝雄黄酒外,还要吃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号称“五黄”。吃“五黄”的目的是驱“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

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中秋这天,人们照例要准备月饼、水果,在晚上还要拜月、赏月。拜月历来是妇女们的事,不拜月的男人们,则坐在一边,饮酒赏月,谈天说地。看到天上月圆,难免会引发起对无法回家来的亲人的思念,或者自己无法回家与亲人的团聚的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赏月之人的共同心愿。

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2:50 [只看该作者]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登高、赏菊、饮酒都是文人聚集吟诗作赋的好题材,又因为菊花是经霜不凋,象征长寿的花卉,所以重阳酒诗特别多,最著名的是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冬至

冬至节一般在公历十二月廿二日或廿一日,从冬至起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开始了,人们一般都在冬至这天举办祭祖活动,这一天的酒称“冬至酒”。冬至酒除置备三牲菜蔬,还须备纸钱寒衣。在民间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充分说明人们对冬至节的重视。冬至要祭祖,人们在冬至前几天已准备供品,该走的亲戚,在节前要走过,在冬至夜全家到齐,如有出嫁女儿仍在娘家,娘家人有责任催促女儿回婆家,否则被认为无礼。有条件人家还要张挂祖先遗像,后辈以长幼为序依次跪拜,称“拜冬”。祭毕,将纸做寒衣及纸钱毕恭毕敬捧到院子里,点火焚化,这一切做完,全家人才可坐下来享用冬至酒。

二、婚嫁酒俗

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文人一生中的两大喜事。金榜题名对许多人仅是一种奢望,于是洞房花烛就特别受重视了。《仪礼》中就特别载有一卷《昏(婚)礼》,不厌其烦地规定繁琐而又庄重的程序,反映人们对婚嫁的重视。

古代婚俗大致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男女两家先要经过媒人互通意向(纳彩);如两家有意就互通帖子,帖子上要写上拟成亲的儿女姓名、排行、生辰八字,还可写上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官职及财产状况等(问名)。如发现门第不当,生辰不合,可以中止这门婚姻,如双方满意,就可以择日下定礼(纳吉)。下定礼后,再过一段时间便可以送彩礼、嫁妆(纳征)。婚嫁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双方家长主观愿望都是为子女好,所以一般男方下定后女方必有回定,男方下财礼,女方必有嫁奁,并非是单向的财物转移,除非一方家庭过于贫困和特殊原因。接下来就是确定娶亲日期(请期),紧接着就是男方迎娶新娘(亲迎),也称大礼,那是相当紧张热闹的。

迎亲前,男方要到女方家“催妆”,送些花粉霞帔之类供新娘打扮之用的东西,女方要向男方送“陪嫁”,还要派人去男家“铺房”,将女家准备的被褥之类用品,在新房装点起来,这时候必定是倾其所有将新房装点得焕然一新。迎亲当天,男家牵引花轿(水乡则是花船),领一帮鼓乐手吹吹打打去女家迎新娘。新娘上轿后,轿夫和鼓乐手往往拖拖拉拉不肯马上行动,到了男家,又有人拦着不让进门,目的是讨“吉利钱”(讨彩钱,讨红包),要喜糖、喜酒,新娘进门后就开始“拜堂”,宋代叫“牵巾”,即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向相牵而行,先拜天地,再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

喜堂上的仪式完毕之后,众亲友及贺客纷纷入座尽兴喝喜酒,婚礼进入高潮。酒席上,众人必定要缠住两位新人喝交杯酒。交杯酒古称“合卺”,即用瓠(葫芦)分两半,当作酒杯,婚礼时用彩线连接卺的柄端,两人饮酒后,合成一体,象征夫妇相亲相爱,风雨同舟。《礼记·婚义》云:“共牢而食,含卺而胤”。“含卺而胤”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拿瓢喝酒,而是用瓢漱口,秦、汉时期就是这样。到了唐朝,则把漱口改为饮酒,而且仍是拿瓢当杯,可见当时饮酒是十分豪气的。宋代,又改瓢为杯,叫合欢杯,杯里的酒叫合欢酒,象征合欢偕老之意。明、时期,合欢酒改交杯酒,“合卺”也从此改称交杯酒了。

新夫妇这天必定是既兴奋又羞涩,一切行动听凭亲友支配。有的地方对交杯酒的杯子处置非常有趣,要将杯子掷于床下,验其俯仰,如杯子一俯一仰,就意味着天覆地载,阴阳和谐,是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会热烈祝贺。但这一俯一仰不可能每次都是,后来干脆一俯一仰预先安于床下,取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当然照样祝贺,掀起婚礼的最后高潮。

浙江绍兴的婚嫁风俗极有特色。绍兴自古以酒乡闻名,可谓无处不酿酒,处处闻酒香。酒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婚嫁这一人生大事中,当然要显露一番风光,于是“女儿酒”便应运而生了。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7:24 [只看该作者]

“女儿酒”就是生女儿的人家,在女儿出生当年酿制几坛酒,密藏于地窑或夹墙内,一直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来,或作陪嫁,或在婚宴上款待客人。因为“女儿酒”的酿制寄托了父母希望,所以酿制时不仅选料、技艺十分精心,连酒坛也刻意妆扮,请画匠粉绘各种吉祥图案和题上吉祥祝辞,如“花好月圆、万事如间、白首偕老”等,将父母心愿表达出来。这种酒坛后来被人称为“花雕”。生女儿人家如此,生儿子人家也不甘落后,于是绍兴人就有了生儿子就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上朱红色,着意彩绘的,这种酒被命名为“状元红”,表示儿子有状元之相。无论是“女儿酒”还是“状元红”,从酿造到饮用,即使是不提倡晚婚的古代,也要等1718年以后。一坛酒存放1718年以上往往会浓缩成半坛,甚至更少些,其质量肯定更佳,在女儿成亲或儿子大喜的日子里,做父母的用这种酒来款待诸亲好友,受赞扬自然不在话下,于是更喜上加喜。

三、生丧酒俗

如果说喜结良缘,洞房花烛是人生的高潮,那么,人的诞生和死亡则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人的诞生和死亡同样是人生大事,也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或表示祝愿,或寄托哀思,酒在这类仪式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1、诞生酒俗

中国的家庭结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添丁进口”意味着血缘关系得到继承,家族延续得到保证。所以婴儿还未降生,就会引起父母及整个家族的重视,忙于准备襁褓用品,乐滋滋地思考给婴儿取一个吉利的名字。婴儿一朝降生,接着就有相当隆重的祝愿仪式。婴儿诞生礼仪和其他礼仪不同之处在于持续时间相当长,从婴儿诞生一直到一周岁,其主要内容有满月、百日、周岁。

满月酒,孩子满月这天,家里祭祖祀神,摆酒请客,这酒宴就称“满月酒”。届时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出来接受亲友的祝贺,家里要向邻里亲友赠送染成红色的“红鸡蛋”。孩子满月必须剃头。剃头很有讲究,因婴儿囟门柔软,囟门处不能剃,只将周围剃净,有的地方称之为“瓦爿头”。为讨吉利,许多地方给剃头理发师另加犒赏。理完发后,在场亲友要轮流抱一抱婴儿,然后团团坐下喝满月酒。按常规,参与喝满月酒的长辈、亲友要给婴儿一些礼物,如衣物、鞋帽和吉祥物,这以经济能力而定。吉祥物一般有金木鱼、银手镯、玉挂件、长命乐等。长命锁往往刻着“状元及弟”(限男孩),“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祝愿辞句。

周岁酒,婴儿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周啐”,或“抓周”、“得周”,这一天照例得办酒庆贺。

《红楼梦》中有一段描述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风俗。“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志向,便将世上所有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民间流行的“抓周”作法,一般是在桌上放些笔、书、纸、算盘之类的东西,让小孩来抓,以测将来志向。小孩抓笔、书,预示将来爱读书,在场人当然会交口赞贺,但即使小孩不抓笔、书,抓其他东西,在场人也会借题发挥,说些祝贺的话。“抓周”后就可摆“周岁酒”招待宾客,一岁孩子,已会牙牙学语,酒席上,由大人抱着向在座长辈一一轮流称呼,逐一劝酒,不仅使酒席增添欢乐,也让人们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2、祝寿酒俗

逢十做寿办寿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一般讲,人的一生中,40岁这个整寿都是不做的。因为“4”谐音“死”,被视为不吉利,许多人都忌讳,于是不做40岁的寿。除此之外,102030506070……都要做寿办寿酒,特别是60以后,越往后,寿酒规模就越大。因为60为一转甲子,人活到7080,都是儿孙满堂,家成业就,经济上也已无忧虑,何况老人健康,也是做子孙的福,所以儿孙们也乐于搞得热闹丰盛。届时,寿堂上高挂寿星图,贴上祝寿对联,点燃寿烛,几案上放寿桃、寿糕、寿面,做寿老人换上新衣新鞋,端坐堂前,依次接受儿孙的跪拜。不仅如此,倘若高寿老人,连街坊邻里,亲戚朋友也往往会来拜贺,希冀沾些喜气。拜寿完毕,摆开酒宴,大家畅饮,当然寿公公(婆婆)是一定端坐上席的。

除此以外,在长江下游吴语地区,还有逢九做寿的习俗。这一习俗也和谐音有关,因为吴语“十”与“贼”音同,于是就奉行“做九不做十(贼)”,将十整寿提前一年做,69岁做70大寿,79岁做80大寿……这一习俗意在讨个吉利,对老人是一种祝愿。

3、丧事酒俗

丧事又称“白喜事”,它是相对“红喜事(婚嫁)”而言的。能称上白喜事的丧事有个前提,即死者必须高寿而亡,一般讲在70岁以上。如果中年丧夫(妻),老年失子,都属悲痛之事,那是不能称“白喜事”的。旧时习俗,老人仙逝后,全家要操办一系列的事:洗尸、换衣、上供、报丧、守灵、吊唁、入殓、送葬。整个礼仪要持续好几天,不仅花费多,操办人也非常辛苦。说旧时丧葬礼俗劳民伤财,毫不过分。在治丧过程中,少不了亲戚朋友帮忙和吊唁,于是在丧礼结束前后,丧家必办酒席,这桌酒,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有的地方也称为“豆腐饭”,菜肴以素斋为主,虽然都是吃素,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赴席者还在丧事的悲痛中,所以,按例不能猜拳、行令及大声喧闹戏哗,当然也不能劝酒。

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4、祭祀酒俗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在古代中国社会的祭祀丧葬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酒在祭祀丧葬中的地位,第一篇中已略有论述。祭祀中最重要、最神圣的首推是酒。《礼记·礼运篇》记载:“祭祀时,首先设酒。”充分证明,周代祭祀用酒之诚心。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统治者祭祀活动离不开酒,就是下层百姓的祭祀活动也少不了酒。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民间的祭祀活动已经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只要有祭祀,就仍然能见到酒,酒和祭祀自古以来从未分开过。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9:42 [只看该作者]

四、日常酒俗

一个人一生中,正常情况下只能婚嫁一次,遇上丧葬的事情也不会多;若讲年节,一年也无非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个传统节日,365天中,大多数日子仍平平淡淡的。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定要与社会产生联系,既有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既有欢乐希望朋友来共享的时候,也有悲伤希望朋友来劝慰的时候,人是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的。“寒夜客来茶当酒”讲的是君子之交的一种场景。这句俗话,一方面也透露出主人经济上的困窘与无奈,只要经济许可,主人是不会茶当酒款待寒夜来客的,他会温酒备菜邀客畅饮,尽主人之谊。酒,维持友情的作用,是其他物质代替不了的,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种酒俗。

1、新居酒。

造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历来是人生中的大事。相对而言,造房子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比起娶媳妇,生儿子要大得多。除少数达官贵人,土豪富绅,在旧社会造一幢房子对一个农民来说,既是必不可少又是苦不堪言的大事。一个农民,其一生积蓄顶多只能造一次房,有的人一生没造过房。因此在农村造房是件大事,于是就特别郑重其事。旧时习俗,造房前,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还要祭祀神鬼祖宗祈求保佑,然后择一个吉利日子奠基开工。造房子免不了要请工匠。乡邻们也会主动来帮忙。造房子的主人,既为庆祝自己能了却多年心愿,也为答谢乡邻的热情帮忙,同时也是为了新房能早日竣工,图个吉利,在整个造房过程中会多次置办酒席,如奠基酒,上梁酒,落成酒等等,有的地方还要办上梁馒头,落成糕,燃放鞭炮,更有一些地方干脆把馒头、糕抛过房梁,以图吉利。造房子是件喜事,吃上梁酒、落成酒,你邀我敬照例是喜气洋洋。

新房造好要搬进去住了,搬新居(俗称“乔迁之喜”)照理也要办酒,也要备三牲祭祀,还要置备糕、鞭炮等,届时燃放鞭炮,表示乔迁新居,希望大吉大利,然后向邻里们馈送糕点,表示和睦相处的诚意,也寄予“节节高(糕)”的意图。最后搬家具,整理新居。乔迁喜酒放在晚上,也有放在中午的,吃乔迁酒的往往是至亲和近邻,为表达对新主人的祝贺,吃过乔迁酒的人多少要备一份礼物。

在城市,当然要比农村简单得多,乔迁主人备几桌酒,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喜庆。

2、宴宾酒

宴宾酒的名目很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为远方来客置“洗尘酒”、“接风酒”;有朋远行,表示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谊天长地久”,于是置办“饯行酒”、“送别酒”。这一类宴宾酒,因为事先有思想准备,往往是提前几天相互约定好日子,置办好酒菜,所以一般较为隆重。醇厚美酒,丰盛菜肴,仍然比不上席间主客双方的浓烈友情。这种场合,往往有说不完的话题,喝酒时间就拖得相当长。当然,朋友间因关系密切,即使不作离别也有互相宴请的时候,这种场合,一般就较随合,话题也更随意,酒菜也比较普通,主人不会因菜肴简单而过意不去,客人同样不会因菜肴简单而产生怠慢的感觉,主客双方会因为这样的招待感到彼此亲如兄弟一般的自然亲切。

3、谢罪酒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将廉颇因战功卓著而被拜为上卿,后来蔺相如因“渑池会”完璧归赵的功劳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心中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蔺相如只不过以口舌之能,不该位在自己之上,就寻衅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次次委屈忍让,下人不理解,忍不下这口气,劝蔺相如不必忍让,如果再忍让,他们就要离他而去。蔺相如劝解下人说:“我蔺相如虽然懦弱,但秦王那么厉害,我尚不怕,难道我怕廉颇吗?我一再忍让,想的是秦国之所以不敢来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我和廉颇斗起来,必然两败俱伤,这对赵国有什么好处呢?”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深感内疚,主动上门负荆请罪。请罪之说,最早出于此,后来发展成为“谢罪酒”。朋友相处久了,难免会无意中伤害对方的时候,勇敢的人一旦明白过来,就会主动办谢罪酒,向对方诚恳地认错道歉。渡尽劫波情谊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方也会因此而受感动,朋友间的友谊会从此更深一层。

4、和解酒与罚酒。

人与人之间,店铺与店铺之间,作坊与作坊之间,难免会因某些事情产生矛盾和纠纷,双方不希望矛盾、纠纷激化,或者请人出面调停,或者有人主动出面调解。等双方都冷静下来,矛盾和纠纷基本上化解,往往会由理输的一方主动办桌酒席,邀请对方和调解人赴宴,这酒就称“和解酒”。喝过和解酒后,表示以前矛盾和纠纷一笔勾消。人际间有时纠纷过大,例如致人伤残或毁人房产,吃亏的一方往往不肯罢休,而占便宜的一方在纠纷过后又心中有愧,希望息事宁人,往往会请人居中调停。调停人必须公正有威望,而且能言善辨。经过调停人的说合,判明纠纷是非曲直,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补救措施,纠纷往往能化解。但因纠纷过大,占便宜的一方为避免日后对方再节外生枝,就会主动办“罚酒”一桌,席间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认错道歉,调停人当坐首席。有时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和族中长辈作陪,并作见证。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间差异也大,氏族间习俗也有不同,所以在酒礼俗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在大体上是一致的。酒礼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也有所发展,有所改革,有所进步,反映时代的新面貌,去糟粕而留精华,我国的酒礼俗一定会更丰富多彩。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2:43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少数民族酒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饮酒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都是中华民族酒文化的一部分,都在传播酒文化真(酒德、人伦、礼仪、教化)、善(和谐、共存)、美(美色、美味、美享受)、健(保健、养生)、智(智能、宴道)之真缔。各少数民族通过酒与礼和谐共振,不断丰富着华夏酒文化,并促进着中国酿酒事业的发展。

一、民族交融与黄酒

古代王朝,与少数民族表示亲善,常用酒作为高贵礼品赠送。王朝接待外来使节,也用名贵酒品迎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一个故事:“……,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据查此人名廖仲),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盟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内中夷人的清酒,就是当时相当名贵的黄酒。其价值能与秦昭襄王的“黄龙”相媲美。

古代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宾主见面(宴会时)要互换杯中酒,以示相诚。宋•孟珙在《蒙鞑备录》记载他与蒙古人交往饮酒的情况。说蒙古人特别好客,与汉人作客,便以酒相待,主客斟满酒双手捧杯递给对方,客人饮用主人杯中的酒,主人便高兴的说,“客醉,则与我心无异也”。另外,东北满族与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风俗习惯。

酒,还是民族之间消除隔阂、相互修好的手段。《新唐书》记载,唐懿宗时,西原夷黄氏与侬氏有隙,邕管节度使泒从事徐云庄虔携牛酒与音乐前去调解,黄、侬两族饮酒后即言归于好。西原夷即如今壮族的祖先。少数民族间互相结好,常歃血为盟,要饮歃血酒。即把鸡或羊血滴入酒中,共同饮用,以示最神圣的盟约。这种歃血酒都是当时的地方黄酒类。

二、丰富多彩的酒种

北方满族人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据《魏书》、《隋书》、《北盟会编》等史籍记载,满族先世有“嚼米为酒”、“女真人多酿糜为酒”的习俗。所酿之酒品种较多,有清酒、醴酒、黄酒、汤子酒(即宁古塔烧酒)、松苓酒、烧酒等。酒,是满族人的主要饮料。每有大宴会,男、女更迭起舞,之后,茶、酒饮宴,尊礼敬奉。清代,维吾尔族常酿酒宴客,他们酿制的酒除阿拉克(沙枣酿制)、葡萄酒、马乳酒外,还有一种叫巴克逊的酒,是用稻米、大麦、糜子磨细酿成,属早期的黄酒,混糟饮用,味淡而甜。藏族地处高寒地区,平常多喜饮酒。《西藏志》记载:“藏人,所饮酒乃青稞酿成,淡而微酸,其名为冲;亦有青稞烧酒,凡饮皆醉,醉后或歌或笑,至有争吵者,客至必设酒。……,男女老少皆日饮蛮酒,…饮酒后男女相携,沿亍(同行)笑唱为乐”。

另外,彝族、傣族、苗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都饮一种咂酒。其酿法大致相同,多是用大米、小米、玉米、高梁为原料,炒香粉碎,煮熟使软,和曲入缸,发酵数日至月,酿成后插数根细竹管于缸内,众人围坐咂汁,汁成则至以水。这是他们饮酒宴客的礼节。

台湾高山族“每俟秋米登场,即以酿酒,男女籍草剧饮歌舞,昼夜不辍,不尽不止”。他们酿的酒,据《重俢台湾府志》记载,有三种:一用未嫁番女,口嚼糯米,藏三日后,略有酸味,为麦舂粉,糯米和麦置瓮中,数日发气,取出搅水而饮,亦名姑待酒;一将糯米蒸熟拌曲入篾篮,置瓮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遇贵客始出,以待敬客,必先尝而后进。此外,还有用黍秫等酿制的酒类,其酿法独特。《番社采风图考》记载:常将“黍秫熟留以作酒,先将水渍透,番妇口嚼成粉,置瓮中,或入竹筒,亦用黍杆烧灰搅成,米麦发时,饭或黍秫和入,旬日便成新酒”。“其色白,味淡,善醉易醒”。“客至漉糟,番轮饮之”。台湾黎族更有“酿酒不用蘗”的酒种。清代,黎族人饮酒更为普遍。《崖州志》称:崖州黎“性好酒,每酿用木皮草叶(木曰严树,捣皮叶和粳成酒)代麦蘗,熟以竹筒吸饮”。

壮族平日与节日均爱饮酒,古今如此。他们饮的主要是家酿的自制米酒、木薯酒和白薯酒,其中米酒是过年和宴客的主要饮料。另外还有一种自酿的甜酒,应用很广,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独特的饮酒方式

居住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羌族同胞,遇有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会抬出一个大坛子,放在地面。人们围坐在坛子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坛中,一边谈笑一边从坛子里吮酒汁。由于管长达数尺,人们围坐的圈子较大,所以五六个人甚至七八个人可以同时吸吮,气氛十分热烈。有时饮一会儿酒,又起身跳一会锅庄舞,再继续饮酒,这种饮酒被称作饮咂酒,贵州苗族也喜欢“饮咂酒”。

彝族人有饮“转转酒”和“杆杆酒”的习俗。“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圆圈,端着酒杯,依次轮饮。关于“转转酒”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一座大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汉子,他们和睦相处,结拜为兄弟,汉族为大哥,藏族为二哥,彝族为老三,每年过节都团聚在一起。有一年三弟彝族开荒收获了许多荞子,磨荞面后煮了很多,请二位兄长前来进食,第一天没有吃完,第二天泛出了浓烈的酒香,舀进碗后,三兄弟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喝。从早转到晚,没有喝完。后来有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喝完后会有新的。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后来相沿成俗,流传至今。“杆杆酒”即每年逢喜庆节日,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管或麦管,在家门口的路边上,劝过往行人喝上几口才让他们继续赶路,喝过的人越多,这家主人就越光彩。

壮族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叫打甏。据《岭外代答》载,邕州钦州壮族村寨,用小瓮干酝成浓糟,贮存起来。客人来了,先在地上铺一张席子,把小瓮放在宾主之间,旁边放一盂干净水,开瓮后,酌水入瓮,插一根竹管,宾主轮流用竹管吸饮,先宾后主。竹管中有一个像小银鱼一样的开捩,能开能合,吸得过急或过缓,小银鱼都会关闭。这种风俗就叫打甏。打甏讲究礼仪,要先由主妇致欢迎词,然后将竹管庄重地递给客人,男女同饮一瓮,水尽再加水。

布依族人爱饮米酒,饮酒时有这样几个特别:一是用坛子装酒,将葫芦(地方土语叫革当)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用酒杯,而多用碗。二是对饮时要行令猜拳以助行。三是要唱酒歌,酒歌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历史,山川草木,你唱一首,我答一曲,答不了的罚酒。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人们了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

台湾高山族饮酒讲究“聚饮”或“会饮”。高山族人很少个人闭门独酌,常常是聚众豪饮,通宵达旦,不醉不休。《重修凤山县志》说:“聚饮以木碗盛酒,土官先酌,次及副土官、公廨,众番相继而饮。”一年之中,新屋落成,捕鹿归来,男女结婚,新年节日之际,都要聚饮一番。饮宴时“必令酒多,不拘肴核。男女杂坐欢呼;其最相亲爱者,并肩并唇,取酒从上泻下,双入于口,倾流满地,以为快乐。若汉人闯入,便拉同饮,不醉不止”(《番社采风图考》)。酒酣之后,又群起歌舞,极尽欢乐。黄叔璥《番俗六考》云:“饮酒不醉,兴酣则起而歌而舞,舞无绵绣被体,或着短衣,或袒胸背,跳跃盘旋,如儿戏状;歌无常曲,见在景作曼声,一人歌,群拍手而和。”高山族这种聚饮方式的形成与高山族历史上长期处在原始公有制社会阶段的历史状况有关。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5:23 [只看该作者]

四、热情的待客酒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怪酒不怪菜”的传统待客心理。热情好客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普遍风尚,酒被许多民族群众普遍视为珍贵圣洁之物,许多民族好以酒飨客,以表达自己真诚的友情和心意。

  1、少数民族在待客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听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则谦和地说“年轻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示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矩。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才能入座。给客人添饭时勺子不能碰响锅,免得客人担心饭少不敢吃饱。每次夹菜,都得由陪客的长者先给客人把最好的菜夹到碟中后,其他人才能依长幼之序夹菜。年轻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老习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2、少数民族在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

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即上文提到的“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还有“杆杆酒”与“咂酒”,都能为客人带来和谐热烈的饮酒气氛。

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才能随意用餐饮酒。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

  3、少数民族在待客敬酒时礼仪隆重和坦诚真挚。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青海土族在招待贵客时,讲究“三杯酒”,即客人进门饮三杯酒洗尘,客人上炕就坐入席(有炕桌摆酒莱)饮“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辞时饮“上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饮而尽,表现出豪爽真诚,主人很高兴;不胜酒力的,只须以左手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神、领情和致歉,主人绝不勉强因为不能饮者强饮之则无快乐,可谓体察入微。

  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5:45 [只看该作者]

  赫哲族是中国唯一的以江河捕鱼业为主要经济从业的少数民族,他们待客饮酒时少不了名贵鱼馔,有向客人敬鱼头表示尊重的习惯。席间鱼肴的鱼头朝向客人,主人敬酒后,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请客人先品尝享用。若吃刹生鱼,则不上鱼头,但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4、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6:01 [只看该作者]

5、少数民族在待客饮酒时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给客人酒,主人则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吊脚楼的二层,地面是木板或竹条板铺成),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备的应急炒玉米。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中。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脆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报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夫妇配合十分默契。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忱。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这种出没于山野的野鼠长近盈尺,重约千克,体圆肉细。平时珞巴人随捕随吃,年节前则要储存鼠干准备待客。客人在莅临,主人即将野鼠干穿上棍,燎毛刮净,扔掉内脏,切成小块,以石锅炖烂,佐以调料,肉嫩味鲜,百食不庆。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还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松鼠)、傣族(食竹鼠)和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一带的部分苗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6:21 [只看该作者]

五、婚姻酒俗

婚姻是人生的大喜事,大喜事必要伴以佳酿美酒,这是我国许多民族共有的习俗。许多民族,从恋爱、订婚、结婚、回娘家及生儿添女,都要以酒称贺,无酒不成礼仪,无酒难结姻缘。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婚前都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酒是人们谈情说爱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据清代赵翼《檐曝杂志》中记载:清代南方粤西和滇黔等地的土族和苗族、彝族青年男女歌毕“携手就酒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甚至有酒后即潜入山洞亲昵者”。有的甚至“携酒入山,竟月忘返”。许多民族的订婚也少不了酒。藏族风俗提亲时要带上提亲酒,女方如同意就要同饮订婚酒。

居住在四川阿坝州的羌族同胞的习俗是:男方请红爷(媒人)去女家说亲,若女家同意,即向男家提出需办多少酒席,费用由男家承担,表示订婚初步成功,这叫吃“开口酒”。云南拉祜族订婚要举行“火笼酒”的订婚仪式。即男方去女方求亲时,请一媒人陪同,带一把捆好的烟草、一壶三公斤左右的米酒。到女方家后,女家父母请来亲戚围坐于火塘四周。这时媒人说明来意,并把烟草递给老人,如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双手接过烟草,并叫女儿拿出碗来。如女儿也同意,就拿来碗在每人面前放一个,媒人就把烟草分给每人,给每人倒碗米酒,大家边喝酒边闲谈。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既不会接受烟草,也不会拿碗倒酒。

云南丽江纳西族,在订亲过程中,颇有以酒联姻的意思。订亲,纳西语叫“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至五六岁时,父母便到寺庙里烧香求签排八字,给他物色媳妇。相中女孩后,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给女家为儿子说亲,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岁左右即择日举行订婚礼。订婚时,男家须向女方送酒一坛及白米、红糖、茶叶等,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礼物,称“小酒”,“小酒”之后,任何一方觉得不合适,都可悔婚。退婚时,女方须把所收礼物如数退还男家。若男家悔约,通知女家即可。“小酒”后隔上一年半载,男家再得女家送第二次礼,叫做过“大酒”,亦称“小过门”或“请媳妇”。除备有过小酒的礼物还,还要赠送土布一匹、衣服两件、手镯一对、猪肉三十斤及现金等,披红挂彩,由媒人和男家亲友将聘礼送到女家。女家以酒席相待,客人要称赞男家送的酒好,向结亲两家祝贺。女方要送一壶酒和两盒红糖为回礼。送“大酒”后第二天,男家要将女方的回礼喜酒、喜糖供祭祖先,祈其认可,并由男家的至亲去女家会亲,从此两户人家开始互访以亲家相待,订亲男女须视为夫妻。这种以酒相亲的习俗在云南其他民族中也十分普遍。佤族的订婚仪式是由男方杀猪备酒饭,请双方亲戚和男女的“包格洛”、“包司诺”吃顿酒饭,男女伙伴饮酒歌舞,表示祝贺。楚雄哈尼族“男以水泼女足为定,饮酒。”(康熙版《楚雄府志》)云南傣族聘娶,请媒妁,“以羊、酒、财帛之类为礼。”(明•钱古训《百夷传》)。普米族也是“婚姻备设牛、酒”(乾隆版《永北府志》卷二五)。

聚居于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在议婚阶段多以酒为牵线搭桥的媒体。满族聘婚时“或致羊、豕、鹅、酒,谓之过礼”(《黑龙江外纪》卷六)。朝鲜族订婚,把酒看得比财帛重要。“男女相悦,即为之。男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魏书•高句骊传》)。赫哲族求婚时,由男方邀请亲友长辈,带上拴有红布的两瓶酒和鲤鱼,到女家求婚。取得女家同意后,第二天,女婿要来拜见未来的岳父母,敬酒、磕头,送给岳父马和貂皮,还要送上一坛酒,一口猪作为聘姑娘时招待亲友用。鄂温克族订婚过程是,先由媒人带一瓶酒到女方家,说明来意,然后拿出酒来给女方父亲敬酒。女方父亲喝酒,亲事就算成了,反之就没有订成。常有的情形是,女方父母开始时假装不喝酒,激媒人多费口舌,把男方的品德、长相等述说一番,觉得满意了才喝酒。喝酒时还要把女方家庭内的人都请来参加。与鄂温克族相似鄂伦春族在求婚时,同样由男方请媒人到家边喝酒边提亲。然后男方托媒人送两瓶聘酒以女家。如订婚成功,认亲和过彩礼时,男方必须带上酒、野猪送给女家作为聘礼。由此可见,大多数少数民族眼里,酒是联络感情的媒介,是尊贵隆重的象征。

在结婚仪式上,酒更不可缺少。鄂伦春族在岳父参加完婚礼返家时,走到房门口,新郎须敬酒相送,岳父上马时,新郎同样得敬酒相送。女方送亲人员,可藏酒杯而走,而男方敬酒人员,需将酒杯追抢回来。西北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上,新郎要拿着酒壶,新娘手捧放着一对银杯的盘子,双双向众宾客敬酒,宾客则必须喝完所敬的酒,并说些祝贺赞美之词。锡伯族的新郎、新娘在向长辈宾客敬酒后,彼此还要互敬,以示感情融洽。

贵州侗族婚礼一般设三天酒席,并且名目各异。第二天为“正席酒”。饮酒中讲究酒令和礼词。酒过半酣,宾主要进行打马游街、解粮讨赏的礼节。由一个充当解粮官的,手托茶盘,内放扣肉一碗,酒四盅,另一人持酒壶为副手,双双前来解粮酬敬皇客(送亲客),双方在一场你盘我诘的辞令战中敬酒与回赐,异常热闹激烈。湖南湘西土家族婚礼上有“喝上马酒”的习俗。婚娶中女家堂兄弟路上护送新娘至男家后,男家须在堂屋中摆酒宴招待。充当舅老爷的堂兄弟坐在祖先神龛下特设的正中席位,俗称坐上马位,陪客坐于左右边位,桌上酒菜须按礼规摆成马蹄形,若摆错了位置,舅老爷借故不饮,或只喝头尾两杯,那么其他客人的酒席一概开饮不成。云南独龙族晚上举行结婚仪式,先由双方父母教育一对新人婚后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然后双方父母递给新人一碗米酒,新郎新娘同时双手接过,当众向父母表示愿意听从老人教诲,永不分离。接着捧起酒碗,同饮而尽,这叫喝同心酒。广西瑶族婚礼上有喝连心酒的习俗。婚礼之夜,男家欢宴宾客,其中首席用五张桌子连成一席,由新郎、新娘、媒人、双方父母等就座。新娘新娘给每位宾客斟满酒后,再将杯中酒倒回酒壶混合一起,再斟到每人的杯中,然后,新郎新娘向席中每位长辈、亲友敬酒,每敬人一杯,自己便陪饮一杯,散宴后,其他酒席才开始。海南岛的黎族有婚礼尾酒之俗,亦称收席酒。新郎家设此酒宴,一方面答谢那些婚礼期间予以资助或帮助煮饭做菜的亲友;一方面为了聆听亲友们的教诲。亲友们边喝边唱,嘱咐新婚夫妇要互相照顾,生儿育女,发展家业,因亲友不断登门祝贺,往往酒宴要延长到三天三夜,或更长时间。

西藏门巴族在迎亲时,新郎要带几竹筒酒,请新娘途中喝三次。竹筒酒碗边抹上酥油表示吉利。婚宴上新娘舅舅面对酒肉不吃不喝,先挑毛病,说一句就用拳头击一下桌子,新郎家赶紧献上哈达,添酒更菜,直到舅舅满意,众宾客才开怀痛饮,以此考验男方的诚意。席间新娘轮流给每个客人敬酒。众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赠一碗酒对饮,比比谁喝得快,据说,谁先喝完这碗酒,谁今后在家中的权力就大。云南白族的婚礼酒俗也别具特色。当新郎新娘扶进洞房,一对中年夫妇端着一壶有辣椒面的喜酒,首先进洞房给新人喝,新人喝过后,再给院子里所有在场的人一小杯辣椒酒。辣字在白族话中与亲字发音一样,喝了这酒,表示祝愿新郎新娘亲密无间。吃晚饭时,几十人围成一大桌开始闹席,新郎新娘要给在座的每个人斟酒鞠躬。等闹完了,桌上的酒杯都不见了。这时新郎新娘恳求众人将杯子还给他们。众人一齐发问:你们用它搞什么?新郎新娘便羞红了脸回答:明年,我们用来喂娃娃。在笑声中,人们把杯子还给新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7:06 [只看该作者]

六、祭祀丧葬酒俗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都有用酒来敬神祭祖,祭奠死者的传统风尚,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蒙古族历史上存在过原始宗教信仰,相信天地万物均有神灵,对这些神灵,人们要表示虔诚的敬意,凡饮酒,先酹之,以祭天地。蒙古族有祭敖包、祭尚西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尚西在蒙古语里是独棵大树或神树的意思。在祭尚西仪式上,要将树杆、树枝用鲜艳的花布条打扮起来,人们集于树下,由珊蛮巫师诵经祈祷。还有一人扮尚西老人,坐于神树下,由一名代表全体信男信女的主祭人向他敬酒,进献奶食品。敬酒是表示对氏族神灵的礼敬。

居住于贵州、广西、云南的仡佬族,往往是把敬拜自然神灵和祭祀活动合而为一。农历三月三祭神树,也是仡佬人悼念祖先的一种仪式。祭祀时,在神树前要摆放十个碗、六双筷和一碗五谷掺合煮的饭,一个专用牛角酒杯;一盘猪和鸡头尾、内脏合拼合成的供菜。仪式开始后,点香烛,焚纸钱,放鞭炮,主祭老人用一小木杓挨次往十个碗中斟酒,并口念祭词,祝愿老祖保佑全寨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祭祖毕,人们就饮酒吃饭。

云南哈尼族,每年七八月稻谷泛黄时,就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喝新谷酒的仪式,哈尼称车收阿巴多。这个仪式要选一个吉祥的日子。这天,各家割回一把将成熟的颗粒多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后山墙小篾笆沿边,再捋下上面的百十颗谷粒,放进酒瓶泡酒,然后备一桌美味佳肴,请长者来家喝新谷酒。席上,主人倒出泡有新谷的米酒,唱起祝酒歌。唱罢,主客共饮新谷酒,连婴孩也要在嘴边沾一点酒汁。

壮族在田事结束后要祭拜土地神。祭时全家出动,带着酒家来到田野祭供。

满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十月初一祭坤宁宫的杆神——宫的西南供着神杆,皇帝和皇子等都朝西南坐好,每人面前放一盅酒、一盘酒,祭毕即饮酒吃肉。

布依族民间信仰中有各种各样的神灵,如寨神、土地神、岩神等。在祭祀各种神灵时,要备办酒礼。在祭火星神时,魔公一边摇铃一边念祭词,念完把酒洒数滴于地,名曰奠酒。

普米族崇拜多神,崇拜祖先。有祭山神、祭龙潭等祭祀活动。祭龙潭的祭品中要有酒,供上佳酿,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普米族家中的锅庄代表家神,锅庄的后上方供奉着祖先的神龛,每天饮酒吃饭,都要用酒饭向锅庄祭奠一下。

鄂伦春族普遍信仰萨满教,信奉自然界中的各种神灵。山神白那查是鄂伦春猎人最崇拜的神灵之一。猎人在山上狩猎期间,每逢饮酒吃饭,都要先用手指蘸酒向上弹三下,或将酒碗高举过顶绕几圈,口中念念有词,祷告白那查多赏猎物,然后才能饮酒吃饭。

用酒敬神祭祖,反映了这些民族不仅把酒视作美好的享用品,希望神灵和祖先来享用,而且把酒视为一种精神文化象征物。酒,代表了收获,代表了虔敬和祈祝,代表了能沟通天地人间情感的灵物。

既然酒有沟通天地的灵性,那么人死后到了阴间,生死为他供奉的酒食,死者自然也能享用到。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及普遍存在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民族都存在着丧葬礼俗中用酒祭奠死者,表达生者哀思与敬意的习尚。

彝族人死后,亲友无论远近,都要牵牛羊带酒肉等祭品吊祭死者。入门时,丧家须给酒,让其举杯痛饮,愈饮愈哭,愈哭愈饮,哭到无泪时,则作歌历数死者功德。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故火化后需对灵魂进行招亡,先用木杆、羊毛、草扎一五寸许人形,以此代表死者灵魂,由毕摩对其诵经念咒,家人凡吃肉吃酒,先在此偶像前进行祭奠。

吊丧持酒肉的民族还有许多。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以及大米香烛等物。如与丧家是亲戚,亲戚要送一两坛酒,女婿则要送二十来斤白酒,猪一头,丧家要杀牲设酒宴款待吊者。红河地区的哈尼族闻知丧讯,即携带猪、鸡、米、酒来祭。元江一带哈尼族,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曰洗鬼,忽泣忽饮。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有人病亡,吹竹号数次报丧,各户闻之携酒来吊,巫师灌酒于死者嘴里,众人各饮一杯,称离别酒。

有的民族有饮酒娱尸的习俗。明朝时,傣族“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于丧家,聚少年百数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尸。”景颇族在人死后的当晚,同村及附近的青年男女纷纷前来跳布滚戈,主人则以水酒招待。

在东北朝鲜族中,死者尸体在屋里停放期间,来吊唁的亲属、朋友,无论男女,都要带来一瓶酒,在死者灵前祭奠一杯,再叩三个头,死者入棺前,丧家要摆酒席,下葬后,在坟地还要摆一次酒席。

贵州布依族整个丧葬过程都少不了酒。亲友接到报丧信,便要备办酒礼等物去祭奠,亲友吊丧完毕,丧家要加祭,哭诵祭文。加祭时,须备酒礼、猪头等。加祭后,半夜十二时起,请魔公为死者开路,超度死者上天。魔公念着开路经,后辈女婿要给他上酒,魔公喝够了,就把酒赏给丧家女婿,表示上方把粮赏给女婿了。开路到天亮出殡时刻,孝子要提一壶酒,斟在碗里,请帮忙抬灵柩的众寨邻每人喝一口,才抬起灵柩出发。待死者安葬下土后,送葬人返回丧家,孝子则还要留在墓地,摆一桌事先准备好的刀头酒礼敬给死者吃,孝子要陪死者喝酒吃饭。葬后第三天,女婿及丈母还要携带酒礼来为死者复三。


 回到顶部
总数 8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