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中国黄酒》


  共有3219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黄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7:28 [只看该作者]

云南双江地区布朗族,在把死者送至墓地后,同时要在棺木的四角放四对蜡烛点燃,随棺木一同埋入墓穴,同时在死者的头部埋入一壶酒、一杯茶,意思是 让死者吃饱酒食后,顺着火光照亮的路去和祖先团聚。

普米族的丧葬仪式中有给羊子的习俗。即请巫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宗线路,并用一只白羊为死者引路。在这个仪式中,须在羊耳上撒酒和糌粑,如果羊子摇头,表示死者欢喜,全家吉利,死者家属就要跪在地上向羊子磕头,请羊子喝酒,再由巫师把羊子杀死,用羊心祭祀,并为死者念《开路经》。 台湾高山族亦有用酒来奠祭亡灵的传统,以此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哀思。高山族人认为酒是一种能够动天地、感鬼神的美好之物,因此他们往往借美酒来向神灵祈求和表达他们的愿望。插秧播种前,要“酹酒祝空中,占鸟音吉,然后男女偕往种插。收成时各家皆自蠲牲酒以祭神”。他们不仅用酒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丰收平安,而且还念念不忘虔请过世的人来饮酒。每逢村里有人死亡,则“结彩于门,不用棺木,所存器皿、衣服与生人计分匀受;死者所应得同埋于院中。三日后,会集亲党,死者取出,设坐,各灌以酒,重为抚摩,然后埋葬”。他们给死者灌酒,显然是希望死者能饮上最后一口酒。陈梦林《诸罗县志》亦载曰:人死,结彩于门,鸣钟舁尸,诸亲属之门,各酹酒其口,抚摩再三,志永诀也。向死者“酹酒其口”不仅反映了高山族人传统的丧葬仪礼,而且也反映了高山族人对酒的特殊情感和知识。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7:45 [只看该作者]

七、节日酒俗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在节日活动中比较重视饮食,是中国节日的普遍特点,酒作为高级饮料,与节日的关系自然就甚为密切。节日用酒大致有五项:祭祀、饮宴、奖赏、赠礼和特殊的节俗讲究。

  1、节日祭祀用酒。除前文专列的祭祀节日用酒外,在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有祭祀内容。例如在各族的年节、清明节和七月十五,多有祭祖和迫荐亡灵的活动。蒙古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或火塘前摆供品,点燃一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技入火堆中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及乳制品祭祖。达斡尔族除夕夜吃手抓肉(带骨头的牛、羊、猪或抱子肉)时,先由家中最年长者割一块尻背肉,举起斟满酒的杯(碗),用食指沾点酒,向右上方弹三次,口念颂祝神灵与祖先的吉祥词,吃下肉,喝干酒。接着,全家才能吃喝。吃完后,全家又专门祭祖和祭神佛。四川凉山彝族过年三天,每天都有数项活动内容,而祭祖祈年是天天必有的项目。第一天杀猪之后,先切几块猪肝、两个猪腰子、几块猪头和猪腿肉,在屋内火塘中烧熟,盛在一高脚木漆盘中,撒上盐,然后取一块在火塘中烧红了的小石头,浇水,冒蒸气,端肉盘在蒸气上绕3圈,供于灵台,再斟酒一杯献在灵台上,口中念诵感谢和祈求祖灵保佑全家平安、人寿年丰的视词。吃年饭前也要以酒肉烟来敬祭神灵。第三天天亮前要祭祖送年。普米族大年除夕夜的第一项活动是祭祀:家长先往火塘中加一把松柏枝干柴,然后左手端满碗清酒,右手拿一根松树枝叶,以松枝蘸碗中酒,洒向火塘和火塘上的铁三脚架,再放点肉、饭、菜和酒在三脚架上作祭品。祭毕,每人喝一小碗黄酒,吃一块猪肉,然后才开始除夕家宴。

  少数民族的节日宴饮丰富多彩,特点突出。清代在满族宫廷中,皇帝于除夕夜举行家宴。未时,汤膳之后是“转宴大席”,即将宴席上的各种膳品和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自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尔后后妃依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奏祝颂之乐,家宴结束,完全是钟鸣鼎食的侈靡派场。

  2、节日饮宴用酒。少数民族民间节目饮宴,注重亲朋及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因而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哈尼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札勒特”(十月年)。节日里不论谁到哈尼村寨,也不论他进谁的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女主人首先捧给客人的便是一碗香甜的“焖锅酒”。最有同乡亲情的是“资八多”,宴,它的直译是“轮流喝酒”,它的意译应是“全寨联席宴”。小村寨是全寨男女老少共聚同饮,各家都做一桌酒席,餐桌连接排列在村寨的主要街道上,从这一头一直排到那一头。大的村寨分为两三片,各片轮流做东,因此要聚宴两三天。人们分坐在长龙宴席的两旁,年轻人靠近年轻人,老年人挨着老年人,没有男女界限,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老人忘情地欢唱古老的民歌,人们不断发出“唆!!”的欢呼声为豪饮高歌者喝彩助兴。天黑后年轻人又到宽敞的平坝上点起篝火,歌舞娱乐。

  贵州丹寨县苗族过苗年时,初一清早各户在鞭炮声中与亲戚围着火塘吃团年酒饭。早饭后便各家轮流请酒,不论谁家的客人,都会被各家请去欢聚一番。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拉枯族在大年初三,全村人要集中起来吃团结饭。先到和尚“安占”家聚餐,然后再到铁匠家吃喝。去时每人带一包饭、一罐菜、一瓶酒和一些肉。就餐时分两大席,男左女右分桌入座。先由安占举杯向篾桌四角滴水祭祀祷告神灵,然后众人尽情宴饮。

  景颇族在正月初一全寨人欢聚会餐,参加聚餐者每人要带些酒肉佳肴。

  门巴族在藏历十一月初一过小年。初二,各家各户要请客,席间多有敬酒祝福。年节的夜晚,全村人集聚在广场上,点起篝火,唱“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同时畅饮节前早就酿好的青裸酒、米酒、玉米酒和鸡爪谷酒。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8:01 [只看该作者]

  京族村子在每年哈节期间要举行乡饮,被轮到当“哈头”的人家要多出糯米、米酒、香烛和坐席等。

  畲族在正月十五夜,由头年家中有添子婚嫁等喜事的人家出酒,全村各家出食物,举行聚餐乡饮,歌舞、赛拳(畲族武术很有名),欢庆通宵。

  普米族在大年初一早上,先在家中做好饭菜,然后就提着黄酒到村口路上等候过客。见到行人,先敬一碗黄酒,接着就盛情相邀,请客人到家中赴宴。往往会出现数家人争邀一个客人,谁也不肯轻易相让的情形。谁能请到村中的第一位来客,是很荣耀和自豪的。若当天请不到行人。就把村寨中公认的正派人、待人接物很礼貌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请到家中做客。被请的本村贵宾要带点礼物赴宴,进门前向主人视福。客人酒足饭饱告辞时,主人要赠送糯米粑粑、猪头肉和黄酒给客人带走。民间习俗认为,大年初一能招待客人是家业兴旺的好兆头。

  湘桂黔毗邻的侗族地区,在重大的节日(春节、打侗年、斗牛节、三月三等〉里,相邻的各村寨问要相互邀请赛大歌(俩族的一种民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赛芦笙、斗牛等。当客队到来时,作为主人的村寨都要敲锣打鼓吹芦笙,前呼后拥地迎进村寨。先是双方歌手及姑娘们以盘歌问答,接着是芦笙队吹奏,主寨先奏欢迎曲,客寨再奏感谢曲与见礼调,然后共同入席进餐,饮交臂酒,吃合拢饭(菜肴及酒是全寨各户凑起来的,大家合拢在一起吃喝)。第二天踩歌堂(在专供赛歌、赛舞、赛芦笙的场地上歌舞娱乐),进行芦笙比赛。在斗牛节中,败方的仪仗彩旗被胜方的姑娘们全部夺走。数天之后,胜方姑娘们成群结队去给败方村寨还彩旗,败方的小伙子们必得合伙设酒宴款待这些姑娘,还要陪唱大歌,赠送赎旗彩礼。

  凉山彝族在年节的第二天,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集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酒喝,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烂醉如泥者不得不落伍退出•“过年搜酒,,队走到哪儿喝到哪儿唱到哪儿,为村寨的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的气氛。拜年一般在初三,路远的可初二出发。在去拜年的路上碰到相识的人,要打开酒瓶请他喝“开口酒”。他喝了酒后要给点回礼,并要赞美一番拜年者所背的猪肉等礼物才能告别。晚辈去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叫喊村寨的人来喝拜年酒;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若没这方面的本事就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闹得又狼狈又高兴;姑娘来拜年,主人寨子的小伙子们又争着去献殷勤,凑热闹。年节的彝寨,充满欢笑,充满歌声,到处飘着酒香。

  羌族过年必有聚饮“咂酒”和跳沙朗(锅庄舞)的活动。初五各家出一名男性代表出行,每人都带着酒、肉、馍馍和香,到占卡所指的方向找块平坝祭天、烤肉、聚饮。不出行的人举行射靶比赛,靶子是用面粉蒸的熊或猪子形馍馍。赛毕即聚饮歌舞。春节期间一家人还得到自己家调房顶上去给象征祖神的白石献酒、肉、饭。

  3、节俗必须用酒。有些民族节目中酒是必不可少的,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端节。除汉族之外,过端午节的还有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恫、瑶、白、哈尼、土家、畲、拉祜、水、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京、毛南等兄弟民族。节目里一般都要饮雄黄酒,有的还以酒洒屋内墙角防虫,有的还要到野外采草药来泡酒。

  朝鲜族在大年初一要喝屠苏酒,认为元日喝这种酒可避邪延年,故又称“长生酒”。朝鲜族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清晨要空腹喝点酒,以为如此可使人耳聪目明,一年不得耳病,常能听到喜讯,所以将此时喝的酒叫“聪耳酒”。朝鲜族在老人节(黑龙江省是六月二十日或二十四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1984年起定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日;14世纪至20世纪的朝鲜李氏王朝以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安慰日)的“花甲宴席”上,从长子夫妇起,到孙辈止,要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视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政府专门组织祝寿大会,请60岁以上的老人坐在台上,为他们献花敬酒,请他们与年轻人同歌舞,到处回荡着《妈妈,祝您长寿》的歌曲。

  以饮酒游乐为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的民族节日亦不少,如藏族的沐洛节、林节、望果节,苗族的姊妹节讨树苗节,新疆锡伯族的四月十八西迁节,朝鲜族的流头节(野餐、洗头),蒙古族的马奶节等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8:19 [只看该作者]

  4、节日奖赏及赠礼用酒。在民族节日中,往往把酒当作礼品或奖品。彝族习俗中以妇女给的酒为贵,不论什么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而且饮酒之后要回赠点礼物。每逢火把节(彝族重大节日,时在夏季),年轻姑娘们就会抬着新酿的玉米酒,带着漂亮精致的酒具,到节日人们必经的交通要道上布下长龙似的“酒阵”,敬给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长辈、朋友、亲戚或情人。因为是姑娘们给的酒或酿的酒,所以也叫“姑娘酒”。若是在摔跤、赛马、斗牛等各项比赛之后,姑娘们发现了摔跤手或得胜者,也会拥上前去给他们敬酒,表示赞赏和敬慕。男子汉们往往慷慨地以纪念品相赠。在这种交往中结为良缘的亦有不少。蒙古马奶节(农历八月末举行)活动开始时,主持大会的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在赛马之后,众人又纷纷向骑手们欢呼,并敬马奶酒。苗族在节日赛芦笙与斗牛之后,要向芦笙手及得胜的牛主人敬酒。傣族在泼水节(傣历年节)赛龙舟之后,把优胜者请到敬酒台前为他们(也有女队)献酒。许多少数民族在节日探亲访友时所带的礼物中,都必须有酒,酒的重要性和肉、茶等生活必需品一样不可缺少。彝族、白族、景颇族、苗族、锡伯族等民族都有此俗,而且带的酒至少得两瓶或一坛酒才合礼数。

第二节 礼仪与黄酒

礼,在今天的生活中一般是指文明、教养等,如某人文明有礼貌往往称赞他“知书达礼”;同时也指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仪式;如婚礼、丧礼、寿礼。但在古代,礼的内涵宽泛得多,除了我们今天所指的内容外,还特指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而制定的一整套严密的礼法条规和社会准则,“礼,谓制度品节也”(宋朱熹《论语·为政》注)。所以,礼在古代也称礼教。它既可涉及政治、法律制度,还可约束人的思想、行为,几乎可以无所不包。礼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周公旦就制订了《仪礼》,详细规定了冠礼、乡饮酒礼、昏(婚)礼、燕礼、射礼等必须遵守的细节,以后历代统治者,根据本朝实际,在《礼仪》上有所增删,但基本内容仍沿袭下来了。礼,在统治阶级眼里是命根子,是称重量的秤,画直线的墨绳,立方圆的规矩。孔夫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所以,一日不可无礼。饮酒本来是个人的私事,但在古代却被纳入礼的轨道,“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翻开儒家三本经典《周礼》、《仪礼》、《礼记》没有一页不提到礼,几乎没有一页不提到酒:祭祀要用酒,饮宴要用酒,用什么酒,何时用酒,用多少酒,如何用酒,规定得清清楚楚。酒与礼成了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这里所说的“礼”,即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等。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认为:“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两点:一是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二是礼之作用是“分尊卑”。

  

一、酒礼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自三代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古代的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这就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9:08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

  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二、祭祀之礼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历代有头脑的统治者供认不讳的。戎,即兵戎,平服外患镇压叛乱,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宁,当然少不了军队和战争,将兵戎视为头等大事,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而将祭祀也放在头等大事,不能不让人叹服统治者的聪明。说白了,戎是武的一手,是力;祀是文的一手,是礼,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于是乎天下太平,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了。

祭祀,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内容,天地鬼神、日月山川、列祖列宗,都要享受祭祀。各种祭祀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凡祭礼必有酒,酒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从头到尾扮演着主要角色。

统治者祭祀活动离不开酒,就是下层百姓的祭祀活动也少不了酒。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民间的祭祀活动已经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只要有祭祀,就仍然见到酒,可见酒和祭祀已经分不开了。

1、祭前备酒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是五经之首,丝毫含糊不得,当然要郑重其事。古人祭前要做好多准备,首先祭祀的场所要打扫干净,家庙祠堂除了掸扫之外,如有破损还需修好;祭祀之人,事先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诚;祭祀用具要洗涤,清理,不能缺损;祭祀用的三牲和酒是最重要的,不能怠慢;三牲必须活杀,死牲万万用不得,那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至于用酒,更有讲究,以周代为例,据《周礼》记载,掌管国家祭祀大典的官员称大宗伯,大宗伯手下有一大批官员作为助手,协助他掌管好祭祀大典,其中有专门管礼器的(司尊彝),有专门管几席的(司几筵),有专门管玉器等宝物的(天府),有专门管天子祭祀冕服的(司服)等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而专门负责酒供应的官员称酒正。酒正隶属于天官,他的责任是掌管有关酒的一切政令和作酒的材料。凡因公事所需的酒,由酒正发给造酒用料,供有关官员自行酿造。平时,天子设宴招待群臣,赐宴耆老、功臣、后裔……由酒正按规定准备,负责供应;逢到有祭祀,也由酒正负责备酒。因受技术条件限制,那时候酒的质量不如今天,都有渣宰。按清浊程度将酒分为五等,称“五齐”。由浊至清依次为: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沈齐。这五齐专供祭祀用。此外还有“三酒”之说:有事临时酿的酒为事酒,酿造时间较长的为昔酒,酿造时间比昔酒更长的,一般头年冬天酿造第二年夏天饮用的酒称清酒。这三酒主要是祭祀后供人饮用的。祭祀前五齐三酒都得准备好。“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周礼·天官冢宰》),数量讲得十分清楚,要装满八个大樽。这还不算,还有更具体的规定:凡是祭上帝、先王的大祭祀,可以添酒三次;祭四望山川的中祭祀,可以添酒二次;祭风雨师的小祭祀,只可添酒一次。用酌盛酒于樽,都有规定数量。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9:28 [只看该作者]

2、列酒和酹酒

祭祀,无非有两个地方:室内或野外。祭天地山川一般都在户外,例如历代帝王都热衷的(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不辞长途跋涉,千里迢迢跑到泰山去,都是露天祭祀。祭祖先,一般都在室内,天子在太庙,百姓在家里(或称家庙)。野外祭祀,酒的陈列方法记载不详,室内祭祀,酒的陈列规定得极为明白:元酒在室,醴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礼记·礼运》)。

元酒指水,醴、酢指五齐中的醴齐、盎齐,粢醍指五齐中的醍齐,澄酒指五齐中的沈齐。水透明无色,最清,所以在最上,醴酢、粢醍、澄酒颜色一样比一样浅,于是依次往下降。

所谓室、户、堂,和我国古代建筑特点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堂和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堂基的大小高低,取决于主人地位的尊卑,主人地位高,则堂基大台阶高,反之,则堂基小台阶低。堂和室的上方为同一个房顶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着一道墙。墙外属堂。墙内属室。这道墙靠西边有窗(牖),靠东边有门(户)。堂的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临院子敞开,式样仿佛今日的戏台。堂的中间一般有二个大明柱(楹),堂上不住人,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寝室住人,庙室祭祖。但对一般下层人民来说,没那么考究,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处所就不错了。

祭祀活动在室内进行,打开室门进去,迎面看到的是室的西墙,那是供祖先神位的地方,最尊贵,是“元酒在室”,理所当然,“澄酒在下”,此处指堂之下,那是最卑下了。

上下尊卑是礼教的核心,这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得最明显,古人在室内座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所以室内神主牌位都是以放在东向让人跪拜。万一有的人家世系绵长,人丁兴旺,神主牌位东向墙上置放不下,那也有办法,分昭穆排放,始主仍在东向墙上不动 ,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依次排列,也即第二、四、六代祖牌位在南向,第三、五、七代祖牌位在北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了”(《礼记·祭统》)。

祭祀时要献三次酒,称为三献,一边献还要一边口中祈祷,不可没有声音。第一次献泛齐,第二次献醴齐,第三次献盎齐。大夫和士,不能像天子、诸侯那样奉神主,他们供奉的对象是尸,这尸不是尸体的尸,而是主的意思。祭祀祖先,不见亡亲形象,哀慕心情难以宣泄,于是就以兄弟中一人为尸主,用他来代替死者的形象,作为行祭施敬的目标,后世用画像代替了“尸”。祭祀者向“尸”行三献之礼,以示心诚。 祭祀之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酹酒。苏轼词有:“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因在长江上,当然只能酹江月。一般祭祀,都要以酒酹地,祝祷之后必须以酒酹地,才意味着祭祀结束,与祭的人才能开始食飨,否则祭祀不能算结束。酹酒也有格式,必须恭敬肃容,手擎杯盏,默念祷词,然后将酒左、中、右分倾三点,再将余酒洒一半圆,形成个三点一长钩的“心”字,表示心献之礼。

三、宴饮之礼

宴,在古籍中也同燕。筵,本意指铺在地上的坐席,后来延伸为宴。宴饮,燕饮,筵饮,在古人眼中是同一回事。

中国人好客,常设宴款待客人。设宴之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上至天子诸侯,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人人都设过宴,赴过宴。设宴、赴宴的名堂十分繁复:如王室的游猎宴,会盟宴,烧尾宴,千叟宴,琼林宴,曲江宴,龙门宴等;官场的接风宴,洗尘宴,谢恩宴,长亭宴,敬祖宴等;军旅的誓师宴,祝捷宴,凯旋宴,辕门宴等;民间的婚嫁宴,庆丰宴,汤饼宴,开业宴,洗儿宴,寿庆宴等;还有豪富绅士家的赏花宴,登高宴,玩月宴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宴席的名称、名堂虽然这么多,但它的功能却是单一的,明确的,即是一种社交活动。除个别特殊情况,如项羽的鸿门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于觥筹交错中隐藏着杀气外,一般都是在祥和气氛中进行。人们希望通过宴饮,达到融洽关系增进友谊的目的。这从古代诗文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伴随宴饮活动,产生了许多相应的礼节。

1、入席

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史记·项羽本纪》就记载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观念。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座,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今天的侍从差不多。 清代学者顾炎武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古人之坐,以东为尊。这个结论仅限于室内,如祭祀时,庙室内神主朝向,都取东向。而在堂上,一般都是以南向为尊,主要宾客都安排朝南坐,如我们在戏台上看到的那样,最典型例子莫过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座位安排上略有差异。

宴饮必定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南北方座次虽略有不同,但上座则完全相同。同样是上座,还有左右区别。以右为尊。如《史记·汉文帝纪》就有右贤左戚的记载,这里的右与左,古人韦昭的注释是右犹高,左犹下也。颜师古注:右亦上也。沿袭古制,今人也视右席为上席,无论北方南方,座次排列,其右面都是单数,而左面则是双数。但是左右之分只是相对而言,它还得服从上下之分。宴饮时,必须得上座者入席后,其余人方可入席就座,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 时代发展到今天,建筑式样、家具式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礼节也发生了变化 ,完全照搬古人宴饮礼仪既无必要,也很困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变通的新的宴饮座次礼仪。古人在堂上向南为尊,在室内以东为尊,说穿了就是面对门,视野不受阻为尊,今人沿袭了这个礼仪,以面对门为上座,不去管东南西北。万一面对门的座位不大宽敞,则以最宽敞,少受干扰的座位为尊,将贵宾安排在此座,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当然,客人入席在先的礼仪仍旧未变。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0:16 [只看该作者]

2、献报酬

入席后,主人得先给客人斟酒,以示礼貌。斟酒次序是先长后幼。俗话说:浅茶满酒,酒可以比茶斟多些,但也以八分不溢为敬。给客人一一斟完酒后,主人才给自己斟。有的主人不善饮,甚至滴酒不能沾,可以请一位善饮的亲友代为陪饮,也可以以茶或其他饮料代酒,但无论是陪饮或代酒,主人均得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征得客人同意,否则为失礼。

宴饮正式开始,主人必定先恭敬肃立,擎起酒杯向客人敬酒,这叫作献,客人也必定站起来擎起酒杯表示回敬。主人口称:先干为敬 ,将口中酒一口干掉,尔后将酒杯倒转以示一滴不剩的诚心待客,客人纷纷响应,也将各自的酒干掉。客人饮毕 ,需回敬主人,再给主人斟酒和给自己斟酒,此为报(也称酢)。然后为劝客人多饮,主人再先饮以倡之,称酬。此种礼仪,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沿传。古人习惯席地而坐,今日所见桌椅,南宋时才广泛采用。南宋以前,因坐姿关系,宴饮干杯时,宾主均不起立,各自举杯,邀齐同饮即算干杯。今人干杯,往往要碰杯,而且要碰出响声,逢到碰杯,主客都要站起来,面向对方正视,才算礼貌,否则为失礼。

3、作客之礼

作客之礼很多,《礼记》有详细规定,依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实在是琐碎得厉害,要想全部做到实在太难而且没有必要,但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合理部分还是应当继承的。事实上,我们今天生活中许多作客礼节也确实是从《礼记》等古籍书中传承下来的。

作客之礼,依宴饮顺序大致有以下内容:

宴饮前,要精心做好准备,衣冠整洁,不要迟到,以免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即使因某种特殊原因而迟到,到达后也应该主动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讲明,并致歉意,以此体现自己的诚意和修养。

落座时,应等主人招呼才落座,切忌大大咧咧目中无人,随意找个位置坐下,那是失礼的。碰杯时,客人的酒杯以略低于主人酒杯,小辈的酒杯低于长辈的酒杯,以此为敬。干杯时,必须起立正视对方,碰响杯子,并喝干自己杯中的酒,才能落座。有的人不胜酒力,遇到有人敬酒干杯不站起来,这是失礼的。即使不干,也得举杯起立答礼,表示感谢。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宴上经常会看到这种亢奋热烈的场面,每到这时,客人须及时提醒自己掌握分寸。酒是特殊饮料,既有益于人,也有害于人,有益有害,全在于掌握之中。客人可以适当劝酒,不宜频频相劝,各人酒量不同,频频劝酒难免醉倒,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醉倒,都是失礼。有人以为酒宴上非得有人醉倒才够味,拼命劝酒,甚至掺假,以水代酒等来灌醉对方,这就带点恶作剧味道了。

宴饮时,要注意谦让,特别对老人、妇女、儿童,看他们喜欢吃什么,适当予以照顾。“凡尝远食,必须近食”,注意吃相,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四、酒德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

  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

  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1:06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闻人轶事与黄酒

第一节 酒人

一、魏无忌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弟弟。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魏无忌广招门客,有食客三千。他的优点是,不论对方贫富贵贱,都能谦恭对待,因而归附他的贤士很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门的侯赢,杀猪的朱亥等。他的弱点是,遇到困难和波折时,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用酒色来摧残自己。事情还得从有名的“窃符救赵”说起。

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发兵攻破了赵国的长平,又进兵围攻邯郸,赵国的形势处于十分危急之处。魏无忌的姊姊,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她几次派人向魏王求救。魏王就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马,前往救赵。但慑于秦国的军事力量,却叫晋鄙扎营在邺地,以观望形势。平原君赵胜连接派使者来埋怨魏无忌说:“我之所以结为姻亲,是因为仰慕公子的高义,能解救别人的困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到,哪里见得公子能急人之困呢?即使看不起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不可怜你的姊姊吗?”魏公子听了,十分惭愧,几次上朝劝说魏王,魏王只是不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就采用侯赢之计:叫魏王的爱妾如姬窃取宫中的虎符,交给晋鄙,让他出兵,如果再不出兵,就叫朱亥击杀他,夺取兵权。

朱亥果然依计而行。当兵府相合时,晋鄙深以为疑,在旁的朱亥,就用铁槌击杀了晋鄙,夺得了统帅权。魏公子在晋鄙军中选了八万人,进兵出击秦军。于是秦军退去,邯郸得救。这样,魏无忌的声名威振天下。

秦王大为惊恐,就派人送黄金万斤给晋鄙的手下,对魏王说:“公子为魏将,诸侯都归附于他,大家只知道魏公子,不知道魏王,公子也想要南面称王。”魏王听了,就解除了魏无忌的兵权。

魏公子知道自己被废置不用了,于是便托言有病,不再上朝。天天与宾客酣饮达旦。由于他日日夜夜饮美酒,近女色,不到四年,终于害酒病而死。

二、郦食其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

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等非常轻视他们,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只有对刘邦十分敬仰,说他有雄才大略,可以和他一起共事。

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郦食其见了沛公,只是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这位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

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因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就在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一面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并大声疾呼:“交士们赶忙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要不然,你们也要被砍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万多,这样,为刘邦西提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全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丽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说罢就慷慨就义。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攻劳,但他的名字却往往不为人所知道,但只要一提起“高阳酒徒”,就家喻户晓。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4:33 [只看该作者]

三、刘邦

刘邦,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他当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时,非常爱好喝酒,常常到酒店里赊酒,喝醉了就倒在酒店里睡觉。

有一次,他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往骊山服役。途中有不少人逃亡。刘邦想,这样下去,等走到骊山,恐怕全都逃光了。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他停下来喝酒,到了夜间,把所有的民夫都释放了,并对他们说:“各位都走吧,我也准备逃走。”还有十几个民夫不愿逃走,仍跟着他。刘邦喝得醉醺醺的,当晚抄小路通过湖沼地带,派在前面引路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咱们还是回去吧。”此时,刘邦醉意更浓,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出剑来,把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酒性发作,就倒在地上睡觉。这就是有名的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武将领。公元前206年,他率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同年,项羽入函谷关,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次年,在会甄(今安徽宿县南)击败了黥布的军队,回来的时候,经过故乡沛县,他在沛宫大摆酒归,把故人和父老乡亲都请来喝酒,同时,挑选一百二十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刘邦击着筑,唱起自编的一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在席间,刘邦又跳起了舞,舞毕,他感慨伤怀,淌下了几行热泪。他对沛县的父老兄弟说:“远游的人,总是思念自己的故乡。我虽然建都在关中,但我日夜思念着家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也要回到故乡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沛县的乡亲听了,十分高兴,天天陪刘邦开怀痛饮。过了十天,刘邦要回去,乡亲们执意挽留。临走时,全城的人,都送牛酒为刘邦送行。刘邦也叫人搭起帐篷,与大家痛饮了三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祖还乡”和“高祖酒酣唱‘大风’的故事”。

四、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当数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罪,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儿子预赎死罪,武帝答应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于是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孔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斩了昭平君,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

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召见东方朔说:“《左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人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现在,通过这件事,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匹帛。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6:36 [只看该作者]

五、曹参

曹参是西汉著名的贤相,在随刘邦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屡立战功。汉初封为平阳侯,萧何死后,调往朝中为丞相,主管国政。

曹参嗜酒成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白天饮酒,夜晚饮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看见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很为焦虑,都想来劝说他。

可是这些人一来,他就摆开酒席,请他们喝酒,一直喝到酒醉离去为止,他们没有机会向曹参劝说。

曹参的后园紧靠官吏的全社会,住在宿舍里的官吏们整日饮酒,并伴以歌唱和叫喊,闹得不亦乐乎。曹参的随从官对此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次,随从官请曹参到后园游玩,好让他听到官吏们的醉歌,加以处置。可是曹参听了,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叫部下也摆开宴席,痛饮歌呼,和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终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为使惠帝也大为不满。

一天,惠帝对曹参的儿子说:“你私下问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整天饮酒,如何能忧虑国家大事呢?’”哪知曹参听了儿子的话,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二百大板,并且说:“赶快进宫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

事后惠帝责备曹参:“你为什么要打你儿子?那是我让他劝说你的。”曹参慌忙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讲得好,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只要我们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惠帝说:“说得对。”

后来文学家杨雄说:萧也规,曹也随。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

司马迁在《曹相国世家》一文的最后评语是: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后,是因为他和淮阴侯韩信在一起。韩信死后,封赏列侯的,只有曹参。曹参担任相国,主张清静无为,这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脱离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很想能休养生息,曹参的主张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称赞他。

由此可见,曹参自己饮酒,也让别人饮酒,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一段太平日子,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8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