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中国黄酒》


  共有322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黄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8:12 [显示全部帖子]

2、张旭三杯草圣传

草圣张旭,性骜放不自修,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同为“酒中八仙”。能诗,长于工绝。工书,精晓楷法,最为知名者为草书。书史盛传张旭每嗜酒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或以头(发)濡墨而书,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称“张颠”。唐窦泉《述书赋》卷下论曰:“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毫而气有余兴。”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今古。”唐韩愈《送高适上人序》云:“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列其书入神品。《宣和书谱》卷十八云:“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楷行草又复不减草字之妙。”张旭传世书迹极多,今尚存有《千字文》、《独痛贴》、《郎官石柱记》、《春草贴》、《心经》、《草书古书四贴》等。

酒与书法构成了张旭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酒与书法在张旭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活化出张旭酒酣不羁,狂傲豪放的神态。张旭嗜酒,张旭更嗜书,每醉必以狂草发泄之。酒能使张旭完全进入到书法艺术的玄妙境界中,使他能把汉字书写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感情的高深境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代天骄,亦能成为中国酒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二、黄酒与绘画

适时、适度地饮酒,能够助谈兴,添乐趣,活跃气氛。酒能壮胆,因为在一定程度的酒精作用下,平时或压抑或控制着的非本性的因素消失了,本性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于是,借着酒兴,艺术家们亢奋、激昂、情致高涨,出现平时所未有的创作状态。

中国绘画是写形表意的艺术,它既不能脱离形式,又必须传达画家的思想情绪;中国画的全部技巧,只凭一枝毛笔。画家以酒壮胆,在酒后纵情涂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是:(1)酒能引发创作热情,当情绪高涨时,也是画家处于宣泄感情的最佳状态,所谓的胸中块垒,一吐为快是也;(2)此种情绪,此种状态,能够把平生积聚的技巧上升到满和,是时,技巧上左右逢源,意境上心手相应,便有超常的发挥;(3)酒力增加胆识,平时所想而不敢为的,此时可理直气壮地为之,轻而易举地越过诸多障碍。

当然不是每一位画家都是好饮、善饮的酒徒,也不是每一位画家都能够在酒中找到灵感。而且,画家酒后挥毫,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量而异;有微醉薄醺入画者,有豪饮狂醉入画者,更有点酒不沾入画者。但是,酒作为一种强烈的兴奋剂,激发画家的创作热情,帮助画家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却屡见不鲜。酒后产生的佳作,一靠画家的水平,二要有可资引发的情绪,三需画家好饮善喝。一个不会喝酒,或者一杯下肚就醉得不知东西南北的画家,再好的酒也激发不出灵感。

纵观历代画家与酒的关系,有类似阮籍、刘伶者,他们把对现实的不满寄于画里,多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类似陶潜者,他们在陶潜建立的隐逸范式中,把酒和画紧密联系起来,虽然游离于社会,但对中国的绘画审美,对中国绘画史的贡献,功莫大焉。

1、徐渭醉酒人生

徐渭是个落魄才子,世称“玩世诗仙,警群酒侠”,性好嗜酒,又恢谐放纵。醉中作画,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挥笔画去,一气呵成。翻阅一下《徐渭集》,可以看到他许许多多醉中作画诗,例如《初春末雷而笋有穿篱者,醉中狂扫大幅》、《大醉为道士抹画于卧龙山顶》等等,这里的醉作、醉抹,特别是“醉中狂扫大幅”,可以想见当时乘着酒兴醉意作画的情状。在《十白赋•有序》中说:“予寄居马家,饮中烛蚀一寸而成十章。”醉中的才思何等敏捷而奔放,确实有“酒余春”的奇效。徐渭还喜欢醉中品画、赏画。他的许多题画诗往往是醉后命笔。似乎在醉眼朦胧之中,抛开了世俗的眼光,更能窥见画中的奥秘,更会别有一番情趣萦绕心头。

徐渭的醉画和醉诗主要还是在借酒遣悉,借醉来抒发胸中“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他在酒中度过了穷困坎坷而富有文学艺术成就的一生,是位狂生醉酒的奇才。

2、吴道子好酒使气

吴道子(约685-785年),又名道玄,河南禹县人,唐代画家。对中国绘画史作出巨大贡献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张彦远作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脈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吴道子创作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其画又是何等的神采飞扬,除了他有娴熟老到的技巧之外,画家心情、情感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他能摆脱谨小慎微的状态而大胆地去离披点画,是因为他意不在于画,所以不滞手,不凝心,反得画之真谛。吴道子和酒结下不解之缘,酒为他情绪的发挥,为他内在的情绪节奏和外在的笔法节奏的统一,提供了不知然而然的“神助”。关于吴道子饮酒的事,史籍上多有记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夺塔记上》记载了寺院主持以酒换吴道子画的事:“初,会觉上人以施利起宅十余亩,工毕,酿酒百石,列瓶瓮于两庑下,引吴道玄(子)观之。因谓曰:檀越为我画,以是赏之。吴生嗜酒,且利其多,欣然而许。”

吴道子“好酒使气”四个字,已经把他炽热豪放的个性写了出来,而“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为吴道子个人的史料,则充分说明了酒与吴道子,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的关系了。至于段成式那则以酒换画的故事,又把吴道子爱酒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实,吴道子和酒,或者说吴道子的酒和吴道子的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其人爱酒,所以其人能使气,因为有好酒使气的画家,才会有大气磅礴的作品。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东坡集》前集卷二十三)从吴道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力和酒力相结合的魅力,看到了酒附和在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画家身上所产生的能量。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8:44 [显示全部帖子]

3、苏轼醉时吐墨成画

苏轼的画技很稚嫩,他没有受过专门的绘画训练,但他凭着书法的高深造诣,凭着大文豪的胸次胆略,凭着酒后的一种无所顾忌的状态,将墨洒向纸素。黄庭坚《题子瞻画竹石》诗云:“风枝雨叶瘠土竹,龙蹲虎踞苍鲜石,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画只有竹石,且水墨寥寥数笔,不施色加彩,却耐人寻味,因为画面留住了苏轼酒后的风采,酒对苏轼的画来说,助莫大焉。黄庭坚在《枯木道士赋》里说得更明白:“(苏轼)恢诡谲怪,滑稽于秋毫之颖,尤以酒为神,故其觞次滴沥,醉余嚬呻。取诸造化之炉锤,尽用文章之斧斤。”连苏轼自己也认为酒是他作画的灵魂,他《题郭祥正壁》诗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南宋著名的绘画评论家邓椿见此大发感慨说:“知先生平日非乘酣发真兴,则不为也。”(《画继》卷三)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苏轼的画,而正是苏轼的画,开了文人画的先河。

4、汉画中的酒

绘画反映现实生活,就必然会涉及到酒,宴饮、对酌、酿酒等有关酒的题材,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上,屡有出现。比如举世闻名的汉画,其中中反映汉代酒文化的画像甚多,主要画像有酿酒、沽酒、饮酒等。出现在画像中的常用酒具有壶、樽、勺、耳杯等,酒令的种类有投壶、六博、猜拳等。

最能反映饮酒生活的代表作要属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了,大约作于东汉晚期。1981年在洛阳唐宫路南侧的东汉墓中发现,这是位于东壁的一幅巨型壁画。因为画面的巨大,所以人物的比例有些失准,尤其是执勺添酒的侍者,上下的比例落差明显,但仍不失为东汉壁画的佳作。画中的主角,是墓主人,一男一女,男者冠袍整齐,玄冠赤袍,袍色沉稳,脸色白皙,看得出是富贵的宦官人家;女的发髻高耸,着带有小花的素色衣裳。男的举杯,好象在劝酒,而女的微露腼腆,夫妻间相敬相爱的情景,通过这些细小的刻画,表现得惟妙惟肖。夫妻坐的矮榻边置一小几,上有菜肴,碗小而浅,可见不是什么盛宴而实在是家常的夫妻对酌,旁边的侍从正在举勺加酒,为对酌的场面平添情趣。整个画面气氛宁静却不乏动感,人物及配景线条疏朗流畅,设色不多却能见富丽气息。这是一幅家庭生活的图画,也为我们提供了汉代饮酒的生动资料。

第三节 戏剧杂艺与黄酒

同文学、书法、绘画一样,戏剧杂艺同样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五彩缤纷的戏剧杂艺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史上留了重重的一笔。戏剧杂艺同黄酒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知道,酒自产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祭祀和享乐所用的,随后才逐渐流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戏剧杂艺最初的时候也是统治阶级娱乐生活的专利,随后才渐渐流传到民间。“喝酒看戏”,酒中有戏,戏中有酒,绵延千年,流传至今。

一、戏剧与黄酒

我国的戏剧起源于原始的歌舞,而原始歌舞又是与乐神巫师降神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戏曲演出活动往往与祭神活动融合在一起,而祭祀活动必定有酒供奉,人们观戏少不了饮酒助兴。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曾详尽记载了江南农村以傀儡戏乐神的情景:

“江南俗事神,其巫不一,……名称甚多。……又以傀儡戏乐神,用禳官事,呼为弄戏。遇有系者,则许戏几棚。至赛时张乐弄傀儡,……乡人聚观饮酒……许赛无已时。”

由此可见,中国的戏曲表演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戏曲中有许多剧目涉及到酒的内容。早在元代的杂剧中,就有好几部作品写到了“酒”。如马致远的杂剧《岳阳楼》描写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上岳阳楼饮酒,点化郭马儿的故事。朱凯的杂剧《黄鹤楼》则写周瑜为索荆州,假邀刘备过江赴宴,欲在席间扣押刘备,诸葛亮派遣关平、姜维前去,才得解围。

此后,在我国戏曲的各种剧种中,以饮酒为内容,或笔触涉及到酒的戏剧作品更是车载斗量。下面略举几种:

1、京剧

《鸿门宴》写项羽在鸿门设宴,约刘邦赴会,欲于酒席之间杀刘邦。《青梅煮酒》写曹操新煮青梅美酒,邀刘备共赏,席间纵谈天下大事。都离不开一个“酒”字。

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最著名的一出京剧。杨玉环受唐明皇宠幸,曾约共饮于百花亭,届时明皇爽约,贵妃久候不至,百无聊赖,问高力士,始知明皇夜宿西宫江妃之处,因而怨艾有加,引酒独酌,自遣愁烦。梅兰芳扮演的杨贵妃雍容大方,通过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情,卧鱼绣花等丰富的舞姿,深刻地刻画出此时此刻贵妃的心理活动,醉与美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京剧文戏中也有写酒的,武戏中也有写酒的,《醉打三门》就是有代表性的一出。鲁智深在五台山削发为僧,因素性嗜酒,每欲破戒。一日,下山冈时,见一人担酒上山,便上前沽酒,但酒贩告之,长老有令,不准寺僧饮酒,故不肯售予。智深不听,狂饮大醉,回寺时大打山门。长老见留之不便,遂荐其往东京大相国寺。

新编京剧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招贤纳士,与杨修相见恨晚。杨修自荐当曹仓主薄,筹集军粮战马。第二场,曹操因军粮未到,愁肠百结,染病在身,倩娘等捧药侍奉。此时,谋士公孙涵提来三十年陈酿杜康名酒,与丞相解忧。曹操感慨地吟诵起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遂将碗中汤药泼去,斟酒豪饮。公孙涵乘机进谗,诬陷杨修与孔文岱通敌。未几,孔文岱到,曹操赐他美酒一瓯,在孔文岱接杯饮酒时,曹操挥剑将孔刺死。在这一场中,通过酒的描写,巧妙地穿连了情节,并生动地刻画出曹操诗人风雅的气质和多疑、偏听偏信的性格弱点。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9:10 [显示全部帖子]

2、昆剧

《太白醉写》是昆剧中的名作,又是昆剧大师俞振飞的拿手杰作。唐玄宗时,渤海国派使者进表,因用蛮文书写,朝臣均瞠目不识。贺知章荐李白上殿,果识蛮文。玄宗因此授李白为翰林院学士,并金殿赐宴,命李白复表。先此,李白赴考时曾遭杨国忠、高力士羞辱。此时李白乘醉请使杨国忠为其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玄宗准奏。李白扬眉吐气,挥毫成表,渤海国因之慑服,俞振飞把李白似醉非醉的神态,恃才傲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3、沪剧

沪剧中不仅有描写饮酒的场面,还有“酒赋”,也就是把各种酒的名称嵌在其中而写成的唱词,《巧凤求凰》中有一段酒赋,几乎把各种酒都写进去了,同时其内容又切合剧情,极为有趣,对那些既爱听戏曲,又喜欢杯中之物的观众来说,既过了戏瘾,又过了酒瘾,可说是一举两得了。

4、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楼台相会,梁山伯兴冲冲特来求婚,谁知祝英台已被父亲强行许配马家,这里有几句唱:

(祝唱)梁兄你特地到寒舍,

小妹无言可安慰,

略备水酒敬梁兄,

(梁唱)想不到我特来讨扰这酒一杯。

这一杯酒该是充满了多少苦涩与酸辛!

《血手印》中,书生林招得受冤判斩,未婚妻王千金至法场以酒祭夫,有大段的对唱:

王:扶君先饮头杯酒,

眼泪落杯随酒流,

林郎啊!你身后之事莫担忧,

白发婆婆我侍候。

林:含泪饮过头杯酒,

我连酒带泪都进口。

小姐呀,你如此贤德世少有,

招得感激在心头。

王:扶君再饮二杯酒,

双手发抖酒外流。

林郎呀,你我就像这半杯酒,

难配夫妻到白头。

林:含泪饮过二杯酒,酒少泪多咽下喉。

小姐呀!酒剩半杯还有留,

我与你,未成夫妻永分手。

王:扶君连饮三杯酒,

壶空酒尽心碎透。

林郎呀!可恨老天无理由,

善良之人不保佑。

林:含泪饮过三杯酒,

酒虽尽来我泪还流。

小姐呀!今生无缘再聚首,

但愿来世再配佳偶。

王千金祭夫时连连诉冤,为路过的包公听到,经重审平反冤狱,夫妻得以团圆。这段以酒祭夫的唱段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悲痛欲绝的心情。

当代戏剧家中,田汉也是喜欢酒的,而且还能边饮酒边写剧本。20年代末,田汉在上海创建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有一次,他率领师生去杭州演出,那时他们住在西湖畔的李公祠里排戏。西湖之夜,波光粼粼,柳絮飘拂,风景十分美丽。突然他们听到“鬼!鬼!鬼!”不知是谁见到了鬼,在那里高喊着。鬼没有出来,但把女演员王素给吓坏了。晚上,田汉与唐叔明只得在楼上陪着她。这“鬼”的呼喊启发了田汉的思绪,他决定写一个反封建压迫的戏。第二天,他们租了一只大的湖船,田汉与王素、唐叔明、孙师毅、顾梦鹤等,带了几瓶上好的绍兴酒和一把提琴上了船。船在春雨如帘的西湖上荡桨漫游。田汉一边斟酒豪饮,一边伏在小桌子上写作剧本,其余数人也助兴陪饮。酒瓶里的酒渐渐地少了,桌面上的稿子渐渐地多了。几瓶酒喝完了,剧本也写得差不多了。其余几人马上拿了剧本在船上排演起来。就这样一部以西湖为背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写成了。戏中描写女主人公白薇与诗人杨梦梅相恋。但白父迫她另嫁,她不从而投江自杀,后被救起而隐居在西湖边的王庄,但别人都以为她已亡故。所以杨梦梅也另娶淑女,然而心中仍爱着白薇,着手写一部小说作为纪念。三年后杨梦梅与其第游西湖,遇雨借住王庄。老仆告之此间时常闹鬼,杨写小说至深夜,忽听外有哭声,循声而出。白薇来到房中,看到小说,且听到杨弟说起杨已结婚,有了孩子。它就奔出去开枪自杀了。杨发现后十分悲伤,自己也倒地死去。这部戏名之为《湖上的悲剧》。那位怕鬼的女演员王素就扮演女主角白薇,在杭州公演,受到热烈欢迎。可以说《湖上的悲剧》是田汉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又凭借浓浓的酒兴相助而一挥而就的作品。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29:41 [显示全部帖子]

二、杂艺与黄酒

中国杂技艺术保留着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目,其中有些就与酒和酒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散发着酒文化的醇香美韵。它以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彩的传统节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和喜爱。人们从这项传承数千载,历万劫而不衰的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乐观和不断追求超越自身与客观束缚的向上的民族性格。中国的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杂技艺术自形成起,即浸润其中。从杂技最辉煌的汉代,至20世纪东方人体文化最古老的、堪称“活化石”的杂技艺术的复兴、灿烂,及其走向世界的当代,一些优秀杂技节目,都闪射着酒文化的光彩,可谓艺术史上的趣事轶闻。

1、原始杂技与酒器的结合

杂技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与舞蹈一样,它产生的文化机制是多方面的。劳动技能的艺术化,自然是杂技产生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杂技中,有不少节目就是直接来源于劳动或生产、生活用具的耍弄,例如有许多不同形式的酒器、酒具,被历代民间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智慧成功地运用到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中。“耍酒坛”这个节目就极其古老,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自古有用陶制“瓦钟”酿酒和保存谷物的传统,美酒酿成或谷物丰收之后,先民们情不自禁地将这些陶制的坛子、盆等抛在空中,再以手承接,进而头顶肩传,形成一种高雅技巧,变为“耍坛子”的杂技艺术节目。

明、清时代绍兴黄酒驰名全国,而盛酒的瓷坛也彩绘各种龙凤花纹,成为极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也成为一些杂技节目的艺术道具。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位清代“耍酒坛”的杂技艺人,那高超的技艺,前代未有,那五彩金龙瓷酒坛在艺人手里像活了一般。这段笔记叙事也极生动,不只描绘艺人精湛神妙的技艺,而且写出他安详、准确、镇静自如的风度,不失一篇绘情绘景的杂技艺评:

“光绪庚子春正月,京师杂耍馆有王某献技,运酒坛如气球,其名为坛子王。家居麻线胡同,身伟露顶,衣短衣。以一大绍兴酒坛厚寸许者置台上,刮磨光润,画以金龙五色云。以铁器扣其四周,声琅琅然,盖恐人疑其非陶器也。手提而弄之,中铮铮作响,盖置铁铜等丝于内。始则两手互掷互承,如辘轳转于两臂两肩及两手;继则或作骑马势,而掷坛出胯上,摩背跃过顶,承以额,硁然有声。人咸虑其脑袋,而彼恬然也。坛立于额,不以手扶,屡点其首,则坛盘旋转于额,或正立,或倒立,或竖转,或横转。坛中铜铁丝声,与坛额相击撞,铮铮硁硁,应弦合节。俄以首努力一点,则坛上击屋梁,听其下坠于地,地为震动,而坛不少损,则又取弄如前。……良久,忽作虎跳,横转如车轮,而坛随之,复两足踢坛上击屋空中,坛与人俱如败叶转,坛复着地,而兀立其上,向众揖云:‘坛子王献丑’。”

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的相辅相成,是中国杂技的重要艺术特点,而表现最典型的节目就是“蹬技”。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可以说包罗万象,但最多的是绍兴酒坛和酒缸。宋代的“踢弄”杂技中,就有“踢酒缸”的节目。明代的蹬技形式多样,风俗画中有双足蹬酒缸,双手敲钹,边唱边蹬,两边二人,一持流量,一舞大刀的形象。明《宪宗行乐图》中也画有三组蹬技,极为精彩。

“蹬技”既可蹬酒坛、酒缸甚至桌子、木柱、梯子、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重物,甚至重到百十斤的大活人;也可以蹬轻物,如绢制的花伞等。被蹬物体,飞速旋转,腾跃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形。过去蹬技以重为胜,近世发展到轻重并举,轻薄如纸的花伞、彩毯,演员亦能蹬得飘逸非凡。

清人褚联《明斋小识》中描绘了一位民间女艺人蹬酒瓮的精彩表演:“……遂仰卧于地,伸足弄瓮,旋转如丸。少焉左足掷瓮,高约二丈,将坠,以右足接交;右足掷,左足接之。更置一瓮,两足运两瓮,往来替换,若梭之投,若球之滚,若鸟之飞翔,忽倚忽侧,而不离手足。”

《抖空竹》中的抖酒葫芦,也是令观众惊奇叫绝的杂技表演项目。《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每逢年节,人们,特别是小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溶成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是表演抖车轮式的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而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初年在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本来天津是最早发明制作空竹之地,“刘海”牌、“寿星”牌的空竹驰名国内外。享誉国内外的表演抖空竹的名家也多出在天津。但创演抖酒葫芦的田双亮却是一名来津撂地卖艺的东北江湖艺人。田双亮幼年即以表演抖空竹流浪卖艺,后跟随外国马戏团跑遍了东西欧,民国初年回国后第一个码头就是天津。开始在“三不管”撂地卖艺,他不仅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道具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曾把抖茶壶盖改成大几倍的明亮的铜盖(这个大铜盖与他根发不生的秃头在灯光照耀下形成双亮,他由此而得名“双亮”),表演时既可抛接又能就第抛出滚回,此一动作名为“点手唤罗成”,就是这一招为他惹了一点小祸。他在天津“三不管”撂地表演已经小有名气,有人认为他在明地上卖艺有点屈才,就把他介绍到有名的杂耍园子“燕乐升平”。老板看他衣不惊人,貌不压众,又是个秃头,对他有些歧视,但碍于介绍人的情面只好答应他试演几场。田双亮虽然闯过欧洲去过许多国家,但都是在马戏大棚和明地上表演,初登杂耍舞台心里确实有些紧张。果然在表演就地抛出大盖时,台上的脚灯被砸坏了,勉强地演下来,刚一跨进后台,老板正在等着他,两句话没说完就把他辞了。

田双亮在杂耍园子栽了这一跤之后,整日愁眉不展,在酒馆喝闷酒。偶然发现盛五加皮酒的酒葫芦(也叫酒嘟噜,一种陶制酒器)颈细肚大,颇像个单头空竹。他想:我要能把它当做道具练出来,一方面能争口气,同时也更加丰富表演内容。于是他向酒馆要了几个空酒葫芦,每天清晨跑到郊外河滩沙地上练抖酒葫芦。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把这一新项目练出了“手串”、“腰串”、“抛高”等许多高难技巧,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的最后一招绝活,把酒葫芦高高抛起之后再以手中空竹准确地插入葫芦口内。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0:13 [显示全部帖子]

2、古彩戏法中的酒趣

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是中国杂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它最鲜明地表现在传统节目《古彩戏法》中。戏法古称幻术,汉唐即盛。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生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中国戏法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长单,平凡朴实,毫无华采。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十八件大小酒席的菜肴到活鱼、活鸡,演员一个筋斗能献出烈火燃烧得熊熊灼人的铜盆,再一个筋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中国古彩戏法门类甚多,灵巧精湛的演技几近神异,令举世称绝。“仙人栽豆”、“吉庆有鱼”、“连环”等项目在国际魔术界也被公认为杰作。平中求奇的艺术特点尤其惊人,中国戏法表面道具较少,一切卡在身上,故而对四肢百体的功夫要求甚严。从变幻莫测的艺术中,表现人类的高超智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无到有,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正式千百年来人民共同的美好理想。民间故事,神话里的宝袋、宝盆、魔棒之类,是与戏法表演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前者依靠的是奇幻的想象,后者依靠的时巧妙的构思与苦功而已。无中生有,平中求奇,也是东方哲学阐释的宇宙至理。

三国时代曹操父子统一北方,保存了汉代杂技百戏。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曹操,特别注意收罗人才。对于方士之流的人物,他悸于黄巾张角起义的历史教训,也竭力搜罗于自己身边,恐这些人利用幻术奇伎行邪作蛊倡乱,或为敌所用。故而他一闻有异术者即必招来,

第三章 民俗礼仪与黄酒

第一节 民俗与黄酒

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然要互相交往。互相交往的结果,就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尚,这种礼节和风尚就是风俗,它不是官方钦定的,却有着比官方钦定力量大得多的约束力,它可以渗透到人们心灵深处,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人的社会价值、性格、气质,它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俗话表明风俗有极强的地域性。中国疆域辽阔,北起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南到四季常青的海南省,西起新疆帕米尔,东到东海海岛渔村,地域不同,带来气候、物产也不同,于是风俗也产生相应变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就酒俗来说,不仅汉民族和兄弟民族之间有不同,就是同为汉民族,东西南北之间,大小城市和偏远山区之间也都有差异。另外,风俗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也受政治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风俗的变化同样也打着统治阶级的烙印。以酒俗为例,就有着不少封建迷信的内容。

中国人喝酒已有几千年传统,喝酒的人上至帝王将相,达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市井小民,社会层面如此之广,而喝酒的机会又如此之多,婚丧嫁娶,饯行接风,誓师出征,得胜凯旋,造房上梁,喜得贵子等等,可以说中国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与酒结下了缘分,于是就形成丰富多彩的酒俗。

一、节日酒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打从古时候,春节就成了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礼天地,祭鬼神,祀祖宗等活动都要放在春节期间举行。因为有这一系列活动,所以旧时民间的喜庆活动,往往从农历的腊月二十起,一直要延续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间长达几乎一个月。历史上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冬季是农闲,经过一年的劳作,到此时总算可以舒口气了。这一个月中,人们除了礼天地,祭鬼神,祀祖宗,也要抓紧难得的农闲时节走亲访友。祭必欢,聚必欢,酒自始自终必不可少。春节活动中有三个高潮,就是送灶,守岁,元宵,酒是万万不可少的。

送灶。“送灶”日一般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灶神爷据说是玉皇大帝派驻凡间的一个神,负责监督全家的所作所为,掌管全家的吉凶祸福,每年到腊月二十三日要回庭向玉皇大帝陈奏这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送他上天,同时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家户户平时不去照应灶神,但在这一天,是丝毫不会怠慢的。送灶神前,先要祭灶神,主人在灶神爷面前先要放上供品——水果,麦芽糖,黄酒等。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爷的口,免得他多开口,“言多比失”;酒是为了使他醉,同样为了免得多舌。然后点上香烛,祈祷一番,就算祭祀完毕。接着是送灶,将灶神爷像从灶上恭恭敬敬地取下,放入事先扎好的竹马纸桥上,再由家中的小男孩双手捧到天井里,燃上一蓬火,使之上天。焚化时,要以酒酹地,以示恭敬。送灶完毕,祭过的酒、水果、糖才能全家人享用。

守岁。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之夜(又称大年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餐,也是最丰盛的一餐饭。年夜饭要全家团聚在一起吃的,如果亲人不在当地,就要想方设法回家,力争能在这一天赶回家。时至今日,每逢除夕,我们仍可见到乘火车飞机,坐汽车轮船匆匆回家过年的游子,可见春节团圆习俗影响之大。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碌异常。大清早起,主妇们就要忙碌,杀鸡,剖鱼,割肉,同时还要打扫卫生,清除污秽,男主人则要在大门上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午饭过后,先得在堂上祭祖,将烧好的菜肴和年糕、粽子等,一一摆在祭桌上,挂上祖宗遗像,酒杯中一一斟满酒,燃起香烛,让祖宗先享用。全家老少都得依长幼尊卑次序依次跪拜,跪拜后还得酹酒,焚纸钱,这一程序一丝不苟地完成,才可以撤下供品,全力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非常郑重,无论时间多晚,必须全家人到齐才可共进晚餐,只要有一人不到,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人必定不肯入席,于是年夜饭就不能开席,小辈们即使饥肠辘辘也不敢先吃。当然,如果有人远在外地,事先知道他不能回家过年,那也不会空等,而是让出一个空位,摆上筷箸,斟满酒杯,表示他已到席,也表示对他的思念。除夕夜是旧岁之末新岁之首,这一夜不睡,当然称作“守岁”就名副其实。喝酒守岁,这酒就称“守岁酒”。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0:44 [显示全部帖子]

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从汉代起就有元宵之夜燃灯、观灯的习惯。这一天大街小巷处处挂满各种兔子灯、龙灯、走马灯、荷花灯……亮如白昼,到处都是欢颜笑语,喜气洋洋。这一天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上巳节

上巳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周朝就有文字记载。上巳节最早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将它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农历三月,江南正是莺飞草长桃红柳绿时光,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约束,正好出来活动,调节精神和心理。于是就产生了祓禊之俗。祓,即拔,指以春气祓除病魔;禊,即除,指除灾去邪。祓禊本来是岁末岁首在宗庙、社坛中进行的一种祭仪,后来才改到水滨进行。原先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以后秋季那次逐渐消亡,只剩三月初三这次仍旧重视,称“上巳节”。上巳节这天,不论官民,都要到水边洗涤除垢,游玩嬉戏,以后又发展成临水宴宾。上巳节临水宴宾活动与春节喝酒之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随意自由,“曲水游觞”就是上巳节的特有活动。

曲水,指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的溪水;觞,指酒杯,一般用材质较轻的木材或瓷杯,可以浮在水面上。曲水流觞就是人们在祓禊以后,随意坐在流淌的溪水旁,让酒杯(觞)从上游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就轮到谁取饮,饮的人当然要满足事先讲好的条件,或吟诗或咏唱,作不出的就得罚酒。曲水流觞活动中,不存在长幼尊卑,更多的是朋友间的友情,志趣的投合,所以很受欢迎。

曲水流觞最出名的一次活动是公元535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以王羲之为首的41名文人雅士于绍兴城25里兰渚山举行“兰亭会”。那次活动以后,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兰亭序》。所以后人也有将《兰亭集序》碑贴称之为“祓禊”的。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唐代李涛在《春社日寄李学士》一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1:39 [显示全部帖子]

  4、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4日或5日。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此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饮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

在民间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戏曲《白蛇传》中讲述:许仙偏听法海和尚谗言,诓骗白娘子于端午节这天喝下雄黄酒,结果白娘子现出白蛇原形,使许仙、白娘子的爱情横生波折。“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杭州,而在酒乡绍兴和邻近的几个县市,除了喝雄黄酒外,还要吃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号称“五黄”。吃“五黄”的目的是驱“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

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中秋这天,人们照例要准备月饼、水果,在晚上还要拜月、赏月。拜月历来是妇女们的事,不拜月的男人们,则坐在一边,饮酒赏月,谈天说地。看到天上月圆,难免会引发起对无法回家来的亲人的思念,或者自己无法回家与亲人的团聚的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赏月之人的共同心愿。

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2:50 [显示全部帖子]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登高、赏菊、饮酒都是文人聚集吟诗作赋的好题材,又因为菊花是经霜不凋,象征长寿的花卉,所以重阳酒诗特别多,最著名的是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冬至

冬至节一般在公历十二月廿二日或廿一日,从冬至起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开始了,人们一般都在冬至这天举办祭祖活动,这一天的酒称“冬至酒”。冬至酒除置备三牲菜蔬,还须备纸钱寒衣。在民间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充分说明人们对冬至节的重视。冬至要祭祖,人们在冬至前几天已准备供品,该走的亲戚,在节前要走过,在冬至夜全家到齐,如有出嫁女儿仍在娘家,娘家人有责任催促女儿回婆家,否则被认为无礼。有条件人家还要张挂祖先遗像,后辈以长幼为序依次跪拜,称“拜冬”。祭毕,将纸做寒衣及纸钱毕恭毕敬捧到院子里,点火焚化,这一切做完,全家人才可坐下来享用冬至酒。

二、婚嫁酒俗

婚嫁是人生中的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代文人一生中的两大喜事。金榜题名对许多人仅是一种奢望,于是洞房花烛就特别受重视了。《仪礼》中就特别载有一卷《昏(婚)礼》,不厌其烦地规定繁琐而又庄重的程序,反映人们对婚嫁的重视。

古代婚俗大致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男女两家先要经过媒人互通意向(纳彩);如两家有意就互通帖子,帖子上要写上拟成亲的儿女姓名、排行、生辰八字,还可写上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官职及财产状况等(问名)。如发现门第不当,生辰不合,可以中止这门婚姻,如双方满意,就可以择日下定礼(纳吉)。下定礼后,再过一段时间便可以送彩礼、嫁妆(纳征)。婚嫁是两个家庭的联姻,双方家长主观愿望都是为子女好,所以一般男方下定后女方必有回定,男方下财礼,女方必有嫁奁,并非是单向的财物转移,除非一方家庭过于贫困和特殊原因。接下来就是确定娶亲日期(请期),紧接着就是男方迎娶新娘(亲迎),也称大礼,那是相当紧张热闹的。

迎亲前,男方要到女方家“催妆”,送些花粉霞帔之类供新娘打扮之用的东西,女方要向男方送“陪嫁”,还要派人去男家“铺房”,将女家准备的被褥之类用品,在新房装点起来,这时候必定是倾其所有将新房装点得焕然一新。迎亲当天,男家牵引花轿(水乡则是花船),领一帮鼓乐手吹吹打打去女家迎新娘。新娘上轿后,轿夫和鼓乐手往往拖拖拉拉不肯马上行动,到了男家,又有人拦着不让进门,目的是讨“吉利钱”(讨彩钱,讨红包),要喜糖、喜酒,新娘进门后就开始“拜堂”,宋代叫“牵巾”,即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向相牵而行,先拜天地,再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

喜堂上的仪式完毕之后,众亲友及贺客纷纷入座尽兴喝喜酒,婚礼进入高潮。酒席上,众人必定要缠住两位新人喝交杯酒。交杯酒古称“合卺”,即用瓠(葫芦)分两半,当作酒杯,婚礼时用彩线连接卺的柄端,两人饮酒后,合成一体,象征夫妇相亲相爱,风雨同舟。《礼记·婚义》云:“共牢而食,含卺而胤”。“含卺而胤”最初的时候并不是拿瓢喝酒,而是用瓢漱口,秦、汉时期就是这样。到了唐朝,则把漱口改为饮酒,而且仍是拿瓢当杯,可见当时饮酒是十分豪气的。宋代,又改瓢为杯,叫合欢杯,杯里的酒叫合欢酒,象征合欢偕老之意。明、时期,合欢酒改交杯酒,“合卺”也从此改称交杯酒了。

新夫妇这天必定是既兴奋又羞涩,一切行动听凭亲友支配。有的地方对交杯酒的杯子处置非常有趣,要将杯子掷于床下,验其俯仰,如杯子一俯一仰,就意味着天覆地载,阴阳和谐,是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会热烈祝贺。但这一俯一仰不可能每次都是,后来干脆一俯一仰预先安于床下,取大吉大利之兆,亲友们当然照样祝贺,掀起婚礼的最后高潮。

浙江绍兴的婚嫁风俗极有特色。绍兴自古以酒乡闻名,可谓无处不酿酒,处处闻酒香。酒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婚嫁这一人生大事中,当然要显露一番风光,于是“女儿酒”便应运而生了。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3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7:24 [显示全部帖子]

“女儿酒”就是生女儿的人家,在女儿出生当年酿制几坛酒,密藏于地窑或夹墙内,一直到女儿出嫁时取出来,或作陪嫁,或在婚宴上款待客人。因为“女儿酒”的酿制寄托了父母希望,所以酿制时不仅选料、技艺十分精心,连酒坛也刻意妆扮,请画匠粉绘各种吉祥图案和题上吉祥祝辞,如“花好月圆、万事如间、白首偕老”等,将父母心愿表达出来。这种酒坛后来被人称为“花雕”。生女儿人家如此,生儿子人家也不甘落后,于是绍兴人就有了生儿子就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上朱红色,着意彩绘的,这种酒被命名为“状元红”,表示儿子有状元之相。无论是“女儿酒”还是“状元红”,从酿造到饮用,即使是不提倡晚婚的古代,也要等1718年以后。一坛酒存放1718年以上往往会浓缩成半坛,甚至更少些,其质量肯定更佳,在女儿成亲或儿子大喜的日子里,做父母的用这种酒来款待诸亲好友,受赞扬自然不在话下,于是更喜上加喜。

三、生丧酒俗

如果说喜结良缘,洞房花烛是人生的高潮,那么,人的诞生和死亡则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人的诞生和死亡同样是人生大事,也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或表示祝愿,或寄托哀思,酒在这类仪式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1、诞生酒俗

中国的家庭结构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添丁进口”意味着血缘关系得到继承,家族延续得到保证。所以婴儿还未降生,就会引起父母及整个家族的重视,忙于准备襁褓用品,乐滋滋地思考给婴儿取一个吉利的名字。婴儿一朝降生,接着就有相当隆重的祝愿仪式。婴儿诞生礼仪和其他礼仪不同之处在于持续时间相当长,从婴儿诞生一直到一周岁,其主要内容有满月、百日、周岁。

满月酒,孩子满月这天,家里祭祖祀神,摆酒请客,这酒宴就称“满月酒”。届时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出来接受亲友的祝贺,家里要向邻里亲友赠送染成红色的“红鸡蛋”。孩子满月必须剃头。剃头很有讲究,因婴儿囟门柔软,囟门处不能剃,只将周围剃净,有的地方称之为“瓦爿头”。为讨吉利,许多地方给剃头理发师另加犒赏。理完发后,在场亲友要轮流抱一抱婴儿,然后团团坐下喝满月酒。按常规,参与喝满月酒的长辈、亲友要给婴儿一些礼物,如衣物、鞋帽和吉祥物,这以经济能力而定。吉祥物一般有金木鱼、银手镯、玉挂件、长命乐等。长命锁往往刻着“状元及弟”(限男孩),“长命富贵”、“五子登科”等祝愿辞句。

周岁酒,婴儿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周啐”,或“抓周”、“得周”,这一天照例得办酒庆贺。

《红楼梦》中有一段描述贾宝玉周岁时“抓周”的风俗。“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志向,便将世上所有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民间流行的“抓周”作法,一般是在桌上放些笔、书、纸、算盘之类的东西,让小孩来抓,以测将来志向。小孩抓笔、书,预示将来爱读书,在场人当然会交口赞贺,但即使小孩不抓笔、书,抓其他东西,在场人也会借题发挥,说些祝贺的话。“抓周”后就可摆“周岁酒”招待宾客,一岁孩子,已会牙牙学语,酒席上,由大人抱着向在座长辈一一轮流称呼,逐一劝酒,不仅使酒席增添欢乐,也让人们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2、祝寿酒俗

逢十做寿办寿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一般讲,人的一生中,40岁这个整寿都是不做的。因为“4”谐音“死”,被视为不吉利,许多人都忌讳,于是不做40岁的寿。除此之外,102030506070……都要做寿办寿酒,特别是60以后,越往后,寿酒规模就越大。因为60为一转甲子,人活到7080,都是儿孙满堂,家成业就,经济上也已无忧虑,何况老人健康,也是做子孙的福,所以儿孙们也乐于搞得热闹丰盛。届时,寿堂上高挂寿星图,贴上祝寿对联,点燃寿烛,几案上放寿桃、寿糕、寿面,做寿老人换上新衣新鞋,端坐堂前,依次接受儿孙的跪拜。不仅如此,倘若高寿老人,连街坊邻里,亲戚朋友也往往会来拜贺,希冀沾些喜气。拜寿完毕,摆开酒宴,大家畅饮,当然寿公公(婆婆)是一定端坐上席的。

除此以外,在长江下游吴语地区,还有逢九做寿的习俗。这一习俗也和谐音有关,因为吴语“十”与“贼”音同,于是就奉行“做九不做十(贼)”,将十整寿提前一年做,69岁做70大寿,79岁做80大寿……这一习俗意在讨个吉利,对老人是一种祝愿。

3、丧事酒俗

丧事又称“白喜事”,它是相对“红喜事(婚嫁)”而言的。能称上白喜事的丧事有个前提,即死者必须高寿而亡,一般讲在70岁以上。如果中年丧夫(妻),老年失子,都属悲痛之事,那是不能称“白喜事”的。旧时习俗,老人仙逝后,全家要操办一系列的事:洗尸、换衣、上供、报丧、守灵、吊唁、入殓、送葬。整个礼仪要持续好几天,不仅花费多,操办人也非常辛苦。说旧时丧葬礼俗劳民伤财,毫不过分。在治丧过程中,少不了亲戚朋友帮忙和吊唁,于是在丧礼结束前后,丧家必办酒席,这桌酒,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有的地方也称为“豆腐饭”,菜肴以素斋为主,虽然都是吃素,酒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因为赴席者还在丧事的悲痛中,所以,按例不能猜拳、行令及大声喧闹戏哗,当然也不能劝酒。

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4、祭祀酒俗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在古代中国社会的祭祀丧葬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酒在祭祀丧葬中的地位,第一篇中已略有论述。祭祀中最重要、最神圣的首推是酒。《礼记·礼运篇》记载:“祭祀时,首先设酒。”充分证明,周代祭祀用酒之诚心。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统治者祭祀活动离不开酒,就是下层百姓的祭祀活动也少不了酒。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民间的祭祀活动已经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只要有祭祀,就仍然能见到酒,酒和祭祀自古以来从未分开过。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4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39:42 [显示全部帖子]

四、日常酒俗

一个人一生中,正常情况下只能婚嫁一次,遇上丧葬的事情也不会多;若讲年节,一年也无非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个传统节日,365天中,大多数日子仍平平淡淡的。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定要与社会产生联系,既有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既有欢乐希望朋友来共享的时候,也有悲伤希望朋友来劝慰的时候,人是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的。“寒夜客来茶当酒”讲的是君子之交的一种场景。这句俗话,一方面也透露出主人经济上的困窘与无奈,只要经济许可,主人是不会茶当酒款待寒夜来客的,他会温酒备菜邀客畅饮,尽主人之谊。酒,维持友情的作用,是其他物质代替不了的,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种酒俗。

1、新居酒。

造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历来是人生中的大事。相对而言,造房子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比起娶媳妇,生儿子要大得多。除少数达官贵人,土豪富绅,在旧社会造一幢房子对一个农民来说,既是必不可少又是苦不堪言的大事。一个农民,其一生积蓄顶多只能造一次房,有的人一生没造过房。因此在农村造房是件大事,于是就特别郑重其事。旧时习俗,造房前,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还要祭祀神鬼祖宗祈求保佑,然后择一个吉利日子奠基开工。造房子免不了要请工匠。乡邻们也会主动来帮忙。造房子的主人,既为庆祝自己能了却多年心愿,也为答谢乡邻的热情帮忙,同时也是为了新房能早日竣工,图个吉利,在整个造房过程中会多次置办酒席,如奠基酒,上梁酒,落成酒等等,有的地方还要办上梁馒头,落成糕,燃放鞭炮,更有一些地方干脆把馒头、糕抛过房梁,以图吉利。造房子是件喜事,吃上梁酒、落成酒,你邀我敬照例是喜气洋洋。

新房造好要搬进去住了,搬新居(俗称“乔迁之喜”)照理也要办酒,也要备三牲祭祀,还要置备糕、鞭炮等,届时燃放鞭炮,表示乔迁新居,希望大吉大利,然后向邻里们馈送糕点,表示和睦相处的诚意,也寄予“节节高(糕)”的意图。最后搬家具,整理新居。乔迁喜酒放在晚上,也有放在中午的,吃乔迁酒的往往是至亲和近邻,为表达对新主人的祝贺,吃过乔迁酒的人多少要备一份礼物。

在城市,当然要比农村简单得多,乔迁主人备几桌酒,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喜庆。

2、宴宾酒

宴宾酒的名目很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为远方来客置“洗尘酒”、“接风酒”;有朋远行,表示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谊天长地久”,于是置办“饯行酒”、“送别酒”。这一类宴宾酒,因为事先有思想准备,往往是提前几天相互约定好日子,置办好酒菜,所以一般较为隆重。醇厚美酒,丰盛菜肴,仍然比不上席间主客双方的浓烈友情。这种场合,往往有说不完的话题,喝酒时间就拖得相当长。当然,朋友间因关系密切,即使不作离别也有互相宴请的时候,这种场合,一般就较随合,话题也更随意,酒菜也比较普通,主人不会因菜肴简单而过意不去,客人同样不会因菜肴简单而产生怠慢的感觉,主客双方会因为这样的招待感到彼此亲如兄弟一般的自然亲切。

3、谢罪酒

《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将廉颇因战功卓著而被拜为上卿,后来蔺相如因“渑池会”完璧归赵的功劳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心中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蔺相如只不过以口舌之能,不该位在自己之上,就寻衅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次次委屈忍让,下人不理解,忍不下这口气,劝蔺相如不必忍让,如果再忍让,他们就要离他而去。蔺相如劝解下人说:“我蔺相如虽然懦弱,但秦王那么厉害,我尚不怕,难道我怕廉颇吗?我一再忍让,想的是秦国之所以不敢来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我和廉颇斗起来,必然两败俱伤,这对赵国有什么好处呢?”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深感内疚,主动上门负荆请罪。请罪之说,最早出于此,后来发展成为“谢罪酒”。朋友相处久了,难免会无意中伤害对方的时候,勇敢的人一旦明白过来,就会主动办谢罪酒,向对方诚恳地认错道歉。渡尽劫波情谊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方也会因此而受感动,朋友间的友谊会从此更深一层。

4、和解酒与罚酒。

人与人之间,店铺与店铺之间,作坊与作坊之间,难免会因某些事情产生矛盾和纠纷,双方不希望矛盾、纠纷激化,或者请人出面调停,或者有人主动出面调解。等双方都冷静下来,矛盾和纠纷基本上化解,往往会由理输的一方主动办桌酒席,邀请对方和调解人赴宴,这酒就称“和解酒”。喝过和解酒后,表示以前矛盾和纠纷一笔勾消。人际间有时纠纷过大,例如致人伤残或毁人房产,吃亏的一方往往不肯罢休,而占便宜的一方在纠纷过后又心中有愧,希望息事宁人,往往会请人居中调停。调停人必须公正有威望,而且能言善辨。经过调停人的说合,判明纠纷是非曲直,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补救措施,纠纷往往能化解。但因纠纷过大,占便宜的一方为避免日后对方再节外生枝,就会主动办“罚酒”一桌,席间郑重其事地向对方认错道歉,调停人当坐首席。有时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和族中长辈作陪,并作见证。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间差异也大,氏族间习俗也有不同,所以在酒礼俗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在大体上是一致的。酒礼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也有所发展,有所改革,有所进步,反映时代的新面貌,去糟粕而留精华,我国的酒礼俗一定会更丰富多彩。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7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