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昆论坛【诗昆艺苑】【快雨堂】 → 《中国黄酒》


  共有3223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中国黄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9:08 [显示全部帖子]

  如果说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团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吴斌《酒政》)。有人认为理想的酒友是“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怯猛饮而惜终欢者,抚物为令而不涉重者,闻令即解而不再问者,善戏谑而不虐者,语便便而不乱者,持屈爵而不诉者,偕众乐而恶外嚣者,飞爵腾觚而德仪无愆者,坐端宁而神逸者,宁酣沉而倾泼者”(田世衡《醉公律令》);理想的醉地是“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洁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袁宏道《酒令》)凡此种种,都可看出士大夫阶层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在这里,酒被诗化、雅化了,由一个舛骜不驯的“野人”变成了一个温柔娴静的“淑女”。

  当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就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不难发现“礼”的影响。

对于中国人的酒礼,外国人自然感到好奇。俄国大作家契可夫在《萨哈林游记》中讲到他去中国东北一个小酒馆看到中国人喝酒的情况时说:“他们一口一口地喝,每一次都端起酒杯,向同桌邻近的人说一声‘请’,然后喝下去,真是怪有理的民族。”

二、祭祀之礼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历代有头脑的统治者供认不讳的。戎,即兵戎,平服外患镇压叛乱,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宁,当然少不了军队和战争,将兵戎视为头等大事,这是人人想得到的,而将祭祀也放在头等大事,不能不让人叹服统治者的聪明。说白了,戎是武的一手,是力;祀是文的一手,是礼,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交替使用,相得益彰,于是乎天下太平,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了。

祭祀,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内容,天地鬼神、日月山川、列祖列宗,都要享受祭祀。各种祭祀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凡祭礼必有酒,酒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从头到尾扮演着主要角色。

统治者祭祀活动离不开酒,就是下层百姓的祭祀活动也少不了酒。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民间的祭祀活动已经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只要有祭祀,就仍然见到酒,可见酒和祭祀已经分不开了。

1、祭前备酒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是五经之首,丝毫含糊不得,当然要郑重其事。古人祭前要做好多准备,首先祭祀的场所要打扫干净,家庙祠堂除了掸扫之外,如有破损还需修好;祭祀之人,事先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诚;祭祀用具要洗涤,清理,不能缺损;祭祀用的三牲和酒是最重要的,不能怠慢;三牲必须活杀,死牲万万用不得,那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至于用酒,更有讲究,以周代为例,据《周礼》记载,掌管国家祭祀大典的官员称大宗伯,大宗伯手下有一大批官员作为助手,协助他掌管好祭祀大典,其中有专门管礼器的(司尊彝),有专门管几席的(司几筵),有专门管玉器等宝物的(天府),有专门管天子祭祀冕服的(司服)等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而专门负责酒供应的官员称酒正。酒正隶属于天官,他的责任是掌管有关酒的一切政令和作酒的材料。凡因公事所需的酒,由酒正发给造酒用料,供有关官员自行酿造。平时,天子设宴招待群臣,赐宴耆老、功臣、后裔……由酒正按规定准备,负责供应;逢到有祭祀,也由酒正负责备酒。因受技术条件限制,那时候酒的质量不如今天,都有渣宰。按清浊程度将酒分为五等,称“五齐”。由浊至清依次为: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沈齐。这五齐专供祭祀用。此外还有“三酒”之说:有事临时酿的酒为事酒,酿造时间较长的为昔酒,酿造时间比昔酒更长的,一般头年冬天酿造第二年夏天饮用的酒称清酒。这三酒主要是祭祀后供人饮用的。祭祀前五齐三酒都得准备好。“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周礼·天官冢宰》),数量讲得十分清楚,要装满八个大樽。这还不算,还有更具体的规定:凡是祭上帝、先王的大祭祀,可以添酒三次;祭四望山川的中祭祀,可以添酒二次;祭风雨师的小祭祀,只可添酒一次。用酌盛酒于樽,都有规定数量。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5 23:49:28 [显示全部帖子]

2、列酒和酹酒

祭祀,无非有两个地方:室内或野外。祭天地山川一般都在户外,例如历代帝王都热衷的(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不辞长途跋涉,千里迢迢跑到泰山去,都是露天祭祀。祭祖先,一般都在室内,天子在太庙,百姓在家里(或称家庙)。野外祭祀,酒的陈列方法记载不详,室内祭祀,酒的陈列规定得极为明白:元酒在室,醴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礼记·礼运》)。

元酒指水,醴、酢指五齐中的醴齐、盎齐,粢醍指五齐中的醍齐,澄酒指五齐中的沈齐。水透明无色,最清,所以在最上,醴酢、粢醍、澄酒颜色一样比一样浅,于是依次往下降。

所谓室、户、堂,和我国古代建筑特点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堂和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堂基的大小高低,取决于主人地位的尊卑,主人地位高,则堂基大台阶高,反之,则堂基小台阶低。堂和室的上方为同一个房顶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着一道墙。墙外属堂。墙内属室。这道墙靠西边有窗(牖),靠东边有门(户)。堂的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临院子敞开,式样仿佛今日的戏台。堂的中间一般有二个大明柱(楹),堂上不住人,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寝室住人,庙室祭祖。但对一般下层人民来说,没那么考究,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处所就不错了。

祭祀活动在室内进行,打开室门进去,迎面看到的是室的西墙,那是供祖先神位的地方,最尊贵,是“元酒在室”,理所当然,“澄酒在下”,此处指堂之下,那是最卑下了。

上下尊卑是礼教的核心,这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得最明显,古人在室内座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所以室内神主牌位都是以放在东向让人跪拜。万一有的人家世系绵长,人丁兴旺,神主牌位东向墙上置放不下,那也有办法,分昭穆排放,始主仍在东向墙上不动 ,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依次排列,也即第二、四、六代祖牌位在南向,第三、五、七代祖牌位在北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了”(《礼记·祭统》)。

祭祀时要献三次酒,称为三献,一边献还要一边口中祈祷,不可没有声音。第一次献泛齐,第二次献醴齐,第三次献盎齐。大夫和士,不能像天子、诸侯那样奉神主,他们供奉的对象是尸,这尸不是尸体的尸,而是主的意思。祭祀祖先,不见亡亲形象,哀慕心情难以宣泄,于是就以兄弟中一人为尸主,用他来代替死者的形象,作为行祭施敬的目标,后世用画像代替了“尸”。祭祀者向“尸”行三献之礼,以示心诚。 祭祀之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酹酒。苏轼词有:“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因在长江上,当然只能酹江月。一般祭祀,都要以酒酹地,祝祷之后必须以酒酹地,才意味着祭祀结束,与祭的人才能开始食飨,否则祭祀不能算结束。酹酒也有格式,必须恭敬肃容,手擎杯盏,默念祷词,然后将酒左、中、右分倾三点,再将余酒洒一半圆,形成个三点一长钩的“心”字,表示心献之礼。

三、宴饮之礼

宴,在古籍中也同燕。筵,本意指铺在地上的坐席,后来延伸为宴。宴饮,燕饮,筵饮,在古人眼中是同一回事。

中国人好客,常设宴款待客人。设宴之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上至天子诸侯,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人人都设过宴,赴过宴。设宴、赴宴的名堂十分繁复:如王室的游猎宴,会盟宴,烧尾宴,千叟宴,琼林宴,曲江宴,龙门宴等;官场的接风宴,洗尘宴,谢恩宴,长亭宴,敬祖宴等;军旅的誓师宴,祝捷宴,凯旋宴,辕门宴等;民间的婚嫁宴,庆丰宴,汤饼宴,开业宴,洗儿宴,寿庆宴等;还有豪富绅士家的赏花宴,登高宴,玩月宴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宴席的名称、名堂虽然这么多,但它的功能却是单一的,明确的,即是一种社交活动。除个别特殊情况,如项羽的鸿门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于觥筹交错中隐藏着杀气外,一般都是在祥和气氛中进行。人们希望通过宴饮,达到融洽关系增进友谊的目的。这从古代诗文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伴随宴饮活动,产生了许多相应的礼节。

1、入席

古人设宴,对座次安排十分讲究,主人坐什么位子,客人坐什么位子,都有严格规定,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史记·项羽本纪》就记载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观念。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座,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今天的侍从差不多。 清代学者顾炎武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古人之坐,以东为尊。这个结论仅限于室内,如祭祀时,庙室内神主朝向,都取东向。而在堂上,一般都是以南向为尊,主要宾客都安排朝南坐,如我们在戏台上看到的那样,最典型例子莫过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御座,坐北朝南,居高临下。 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北方和南方的座位安排上略有差异。

宴饮必定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南北方座次虽略有不同,但上座则完全相同。同样是上座,还有左右区别。以右为尊。如《史记·汉文帝纪》就有右贤左戚的记载,这里的右与左,古人韦昭的注释是右犹高,左犹下也。颜师古注:右亦上也。沿袭古制,今人也视右席为上席,无论北方南方,座次排列,其右面都是单数,而左面则是双数。但是左右之分只是相对而言,它还得服从上下之分。宴饮时,必须得上座者入席后,其余人方可入席就座,否则被人认为是失礼。 时代发展到今天,建筑式样、家具式样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礼节也发生了变化 ,完全照搬古人宴饮礼仪既无必要,也很困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变通的新的宴饮座次礼仪。古人在堂上向南为尊,在室内以东为尊,说穿了就是面对门,视野不受阻为尊,今人沿袭了这个礼仪,以面对门为上座,不去管东南西北。万一面对门的座位不大宽敞,则以最宽敞,少受干扰的座位为尊,将贵宾安排在此座,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当然,客人入席在先的礼仪仍旧未变。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0:16 [显示全部帖子]

2、献报酬

入席后,主人得先给客人斟酒,以示礼貌。斟酒次序是先长后幼。俗话说:浅茶满酒,酒可以比茶斟多些,但也以八分不溢为敬。给客人一一斟完酒后,主人才给自己斟。有的主人不善饮,甚至滴酒不能沾,可以请一位善饮的亲友代为陪饮,也可以以茶或其他饮料代酒,但无论是陪饮或代酒,主人均得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征得客人同意,否则为失礼。

宴饮正式开始,主人必定先恭敬肃立,擎起酒杯向客人敬酒,这叫作献,客人也必定站起来擎起酒杯表示回敬。主人口称:先干为敬 ,将口中酒一口干掉,尔后将酒杯倒转以示一滴不剩的诚心待客,客人纷纷响应,也将各自的酒干掉。客人饮毕 ,需回敬主人,再给主人斟酒和给自己斟酒,此为报(也称酢)。然后为劝客人多饮,主人再先饮以倡之,称酬。此种礼仪,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沿传。古人习惯席地而坐,今日所见桌椅,南宋时才广泛采用。南宋以前,因坐姿关系,宴饮干杯时,宾主均不起立,各自举杯,邀齐同饮即算干杯。今人干杯,往往要碰杯,而且要碰出响声,逢到碰杯,主客都要站起来,面向对方正视,才算礼貌,否则为失礼。

3、作客之礼

作客之礼很多,《礼记》有详细规定,依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实在是琐碎得厉害,要想全部做到实在太难而且没有必要,但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合理部分还是应当继承的。事实上,我们今天生活中许多作客礼节也确实是从《礼记》等古籍书中传承下来的。

作客之礼,依宴饮顺序大致有以下内容:

宴饮前,要精心做好准备,衣冠整洁,不要迟到,以免让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即使因某种特殊原因而迟到,到达后也应该主动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讲明,并致歉意,以此体现自己的诚意和修养。

落座时,应等主人招呼才落座,切忌大大咧咧目中无人,随意找个位置坐下,那是失礼的。碰杯时,客人的酒杯以略低于主人酒杯,小辈的酒杯低于长辈的酒杯,以此为敬。干杯时,必须起立正视对方,碰响杯子,并喝干自己杯中的酒,才能落座。有的人不胜酒力,遇到有人敬酒干杯不站起来,这是失礼的。即使不干,也得举杯起立答礼,表示感谢。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宴上经常会看到这种亢奋热烈的场面,每到这时,客人须及时提醒自己掌握分寸。酒是特殊饮料,既有益于人,也有害于人,有益有害,全在于掌握之中。客人可以适当劝酒,不宜频频相劝,各人酒量不同,频频劝酒难免醉倒,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醉倒,都是失礼。有人以为酒宴上非得有人醉倒才够味,拼命劝酒,甚至掺假,以水代酒等来灌醉对方,这就带点恶作剧味道了。

宴饮时,要注意谦让,特别对老人、妇女、儿童,看他们喜欢吃什么,适当予以照顾。“凡尝远食,必须近食”,注意吃相,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四、酒德

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它是与酒礼互为表里的。龚若栋先生认为:“如果说礼是中国酒文化内核的话,那么酒德就是中国酒文化的外壳。”此话很有见地。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书经集传》)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十三经注释》)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尚书·酒诰》)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先秦时符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符坚与大臣们泡在酒中,就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使之反省而接受了劝谏。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欧洲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古今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极为提倡酒德。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唐朝“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明代大家李明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倾刻。”现代医家还总结了不少饮酒的科学方法。

  总之,制止滥饮,提倡节饮,文明饮酒,科学饮酒,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之德。

  除此之外,酒德还反映在酒的酿造和经营行为上。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酒的酿造,要严格的按工艺程度和质量标准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酤酒必须货真价实,不缺斤少两。我国许多传统名酒之所以千百年盛誉不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保持重质量、重信誉的高尚酒德。

  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又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与西方国家大不一样。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并设有酒官,强制限酒,把禁止滥饮、防止酒祸法律化,从而保证了中国酒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发展。原因之二就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大规模的真正的禁酒,如齐景公、汉文帝、汉景帝、曹操、刘备、西晋赵王、北魏文成帝、北齐武成帝、北周武帝、隋文帝、唐肃宗、元世祖、明太祖、清圣祖等时的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的大规模禁酒运动,只是从试图改善社会矛盾和保护人身健康的角度提出来的,所以屡禁不止。这说明了西方酒文化从概念上来说,也缺乏中国酒文化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特征。

  综观中国酒文化的酒礼和酒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尊卑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色彩等,但客观地剖析,酒礼和酒德仍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如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酿酒、酤酒要讲质量、重信誉等。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应该认真地吸收传统酒礼和酒德中的精华,扬弃其糟粕,这对于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1:06 [显示全部帖子]

第四章 闻人轶事与黄酒

第一节 酒人

一、魏无忌

魏无忌,战国时魏国的贵族,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弟弟。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时期“四公子”。

魏无忌广招门客,有食客三千。他的优点是,不论对方贫富贵贱,都能谦恭对待,因而归附他的贤士很多,其中包括看守城门的侯赢,杀猪的朱亥等。他的弱点是,遇到困难和波折时,往往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用酒色来摧残自己。事情还得从有名的“窃符救赵”说起。

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发兵攻破了赵国的长平,又进兵围攻邯郸,赵国的形势处于十分危急之处。魏无忌的姊姊,是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她几次派人向魏王求救。魏王就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人马,前往救赵。但慑于秦国的军事力量,却叫晋鄙扎营在邺地,以观望形势。平原君赵胜连接派使者来埋怨魏无忌说:“我之所以结为姻亲,是因为仰慕公子的高义,能解救别人的困难。如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到,哪里见得公子能急人之困呢?即使看不起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不可怜你的姊姊吗?”魏公子听了,十分惭愧,几次上朝劝说魏王,魏王只是不听。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就采用侯赢之计:叫魏王的爱妾如姬窃取宫中的虎符,交给晋鄙,让他出兵,如果再不出兵,就叫朱亥击杀他,夺取兵权。

朱亥果然依计而行。当兵府相合时,晋鄙深以为疑,在旁的朱亥,就用铁槌击杀了晋鄙,夺得了统帅权。魏公子在晋鄙军中选了八万人,进兵出击秦军。于是秦军退去,邯郸得救。这样,魏无忌的声名威振天下。

秦王大为惊恐,就派人送黄金万斤给晋鄙的手下,对魏王说:“公子为魏将,诸侯都归附于他,大家只知道魏公子,不知道魏王,公子也想要南面称王。”魏王听了,就解除了魏无忌的兵权。

魏公子知道自己被废置不用了,于是便托言有病,不再上朝。天天与宾客酣饮达旦。由于他日日夜夜饮美酒,近女色,不到四年,终于害酒病而死。

二、郦食其

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

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等非常轻视他们,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足以举大事,只有对刘邦十分敬仰,说他有雄才大略,可以和他一起共事。

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郦食其见了沛公,只是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要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这位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

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因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就在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一面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并大声疾呼:“交士们赶忙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要不然,你们也要被砍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万多,这样,为刘邦西提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全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丽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说罢就慷慨就义。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攻劳,但他的名字却往往不为人所知道,但只要一提起“高阳酒徒”,就家喻户晓。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4:33 [显示全部帖子]

三、刘邦

刘邦,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他当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时,非常爱好喝酒,常常到酒店里赊酒,喝醉了就倒在酒店里睡觉。

有一次,他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往骊山服役。途中有不少人逃亡。刘邦想,这样下去,等走到骊山,恐怕全都逃光了。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他停下来喝酒,到了夜间,把所有的民夫都释放了,并对他们说:“各位都走吧,我也准备逃走。”还有十几个民夫不愿逃走,仍跟着他。刘邦喝得醉醺醺的,当晚抄小路通过湖沼地带,派在前面引路的人回来报告说:“前面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咱们还是回去吧。”此时,刘邦醉意更浓,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出剑来,把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酒性发作,就倒在地上睡觉。这就是有名的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武将领。公元前206年,他率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同年,项羽入函谷关,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西汉王朝。

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次年,在会甄(今安徽宿县南)击败了黥布的军队,回来的时候,经过故乡沛县,他在沛宫大摆酒归,把故人和父老乡亲都请来喝酒,同时,挑选一百二十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刘邦击着筑,唱起自编的一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在席间,刘邦又跳起了舞,舞毕,他感慨伤怀,淌下了几行热泪。他对沛县的父老兄弟说:“远游的人,总是思念自己的故乡。我虽然建都在关中,但我日夜思念着家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也要回到故乡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沛县的乡亲听了,十分高兴,天天陪刘邦开怀痛饮。过了十天,刘邦要回去,乡亲们执意挽留。临走时,全城的人,都送牛酒为刘邦送行。刘邦也叫人搭起帐篷,与大家痛饮了三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祖还乡”和“高祖酒酣唱‘大风’的故事”。

四、东方朔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当数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罪,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儿子预赎死罪,武帝答应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于是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孔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斩了昭平君,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

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召见东方朔说:“《左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人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现在,通过这件事,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匹帛。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6:36 [显示全部帖子]

五、曹参

曹参是西汉著名的贤相,在随刘邦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功勋卓著,屡立战功。汉初封为平阳侯,萧何死后,调往朝中为丞相,主管国政。

曹参嗜酒成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白天饮酒,夜晚饮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看见他日日饮酒,不理政事,很为焦虑,都想来劝说他。

可是这些人一来,他就摆开酒席,请他们喝酒,一直喝到酒醉离去为止,他们没有机会向曹参劝说。

曹参的后园紧靠官吏的全社会,住在宿舍里的官吏们整日饮酒,并伴以歌唱和叫喊,闹得不亦乐乎。曹参的随从官对此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次,随从官请曹参到后园游玩,好让他听到官吏们的醉歌,加以处置。可是曹参听了,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叫部下也摆开宴席,痛饮歌呼,和官吏们相应和。

曹参终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为使惠帝也大为不满。

一天,惠帝对曹参的儿子说:“你私下问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刚去世,我又很年轻,你作为相国,整天饮酒,如何能忧虑国家大事呢?’”哪知曹参听了儿子的话,一怒之下,打了儿子二百大板,并且说:“赶快进宫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

事后惠帝责备曹参:“你为什么要打你儿子?那是我让他劝说你的。”曹参慌忙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考虑一下,关于圣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吗?”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萧何吗?”惠帝说:“你好像不及他。”曹参说:“讲得好,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的法令,只要我们遵循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这不是很好吗?”惠帝说:“说得对。”

后来文学家杨雄说:萧也规,曹也随。萧规曹随的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

司马迁在《曹相国世家》一文的最后评语是: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后,是因为他和淮阴侯韩信在一起。韩信死后,封赏列侯的,只有曹参。曹参担任相国,主张清静无为,这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脱离了秦朝的酷政以后,很想能休养生息,曹参的主张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称赞他。

由此可见,曹参自己饮酒,也让别人饮酒,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让老百姓过一段太平日子,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7:51 [显示全部帖子]

六、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29:10 [显示全部帖子]

七、阮籍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方,立曹髦。甘露年(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例如曹爽要请他不参军时,他看到曹氏已面临覆灭的危机,就托病谢绝,归田闲居。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后,立即请他入幕为从事中郎,他慑于司马氏的势力,只好低头就范。凡是司马府上有宴会,他是每请必到,到便喝酒,有时真的醉了,有时伴装酒醉,以此来掩饰自己。

有一年,他听说缺一名步兵校尉,又听说步兵营里多美酒,营人善酿佳酒,于是请求去那里当校尉。当了校尉后,就整天泡在酒中,纵情豪饮,一点也不问世事。后人因之称他为阮步兵。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

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阮对此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若答应,有损自己的声誉,还落得个攀附权贵的坏名声;若不答应,得罪了司马昭,会有生命之忧。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嗜酒成性,性格放诞,蔑视礼法。例如,有一年其母新丧,他照常与晋文王吃肉喝酒,旁边在座的司隶何曾,实在看不过去,就说:大王是以孝治天下,而阮籍重孝在身,还与大王吃肉喝酒,这是有伤教化的。阮听了,只顾自己吃喝,神色自若。

更有甚者,阮家邻居,有一美妇,当起卖酒,他与朋友常去那里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美妇身旁睡觉,美妇的丈夫开始怀疑阮,观察了许多,见阮没有异常行为,就放心了。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5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32:53 [显示全部帖子]

八、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以上这些都是传闻,不足为据,但也可从另一侧面反映陶潜确是一位嗜酒成癖的伟大诗人。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桃花主人
  6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坛主
等级:管理员 帖子:11808 积分:29300 威望:0 精华:257 注册:2004/8/23 16:52:2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12:33:57 [显示全部帖子]

九、王绩

王绩,字无功,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隋唐之际的文学家。

王绩,性格放达,不喜俗礼。凡乡下举办婚丧喜事,他都不参加。隋炀帝大业年间,推荐人才时,他授秘书省正字。因为不喜欢在朝廷做官,所以要求做六合县丞。任职时,他嗜酒不干事,因此被弹劾解职。他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于是回到家乡河渚间。他有田十六顷,奴婢数人,他和家人种粮食酿酒,还养家畜、采草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有个叫于光的,也是个隐士,他没有妻子,在北渚造了一座房屋,住了30年。他自力更生,不依赖人家。王绩喜欢他的真诚,还把家搬过去,和他住在一起。于光是个哑巴,不会交谈,他们在一起对酌时,默默无言,但心情十分畅快。

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他把《周易》、《老子》、《庄子》等书,放在床头阅读,其他的书很少看。

他曾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骑着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逗留数天。

高祖武德初,他待诏门下省。当地的官吏,每天给他三升酒喝。有人问他:待诏有什么乐趣呢?他说:有好酒可以作伴啊!侍中陈叔达知道了,就每天给他一斗酒喝,时人都称他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他因生病,被罢职,后又调任有司。当时,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佳酒,他就苦求为太乐丞,以便大饱酒福。焦革死了,王绩就采用焦革的制酒法,写成《酒经》,又参考杜康、仪锹以来的酿酒经验,写成《酒谱》,今两书均已失传。

当时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王绩家居东南面有块磐石,他就用石建立了杜康祠,时常拜祭,尊为老师。他写有《醉乡记》。因他饮酒五斗而不醉,又写就《五斗先生传》。

有人请他喝酒,他不分贵贱,都去赴席。有个刺史叫杜之松,是他的老朋友,请他去讲礼法。他谢绝说:我不能在尊府里谈糟粕,而放弃醇醪啊!他把礼法这视为糟粕,把醇酒作为爱好,王绩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总数 74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